老人與海/名師點評人生必讀書

老人與海/名師點評人生必讀書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經典代表作。小說講述古巴的一個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在八十四天一無所獲之後,獨自出海打魚,捕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魚。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這么大的魚,它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魚的力氣非常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老人在返航時不幸遇上了鯊魚,他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大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歷盡艱辛,最後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痛,不過,他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讚賞……

基本介紹

  • 書名:人生必讀書系列 老人與海
  • 作者:海明威
  • 譯者:鄧敏華
  • ISBN:9787533041748
  • 頁數:180
  • 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04月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是一位老漁夫。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魚。大魚拖著船往深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老人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作者簡介

作者:(美)海明威 編者:鄧敏華
歐尼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著名作家,20世紀20年代美國“迷惘的一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出生在美國芝加哥附近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位醫生。他從小對打獵、捕魚、繪畫和音樂等充滿興趣,尤其是漁獵幾乎伴隨他的一生,對他的創作及特殊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身上多處負傷。戰後,他作為美國駐歐洲記者長期居住巴黎,並在這段時期寫下大量文學作品,顯示出傑出的才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曾赴西班牙、中國等地報導戰事,積極參與反法西斯的軍事行動。“二戰”結束後,他定居古巴。1954年,因《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患多種疾病和精神抑鬱症而開槍自殺,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他的代表作品還有《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白象似的群山》、《尼克·亞當斯的故事》等。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圖書目錄

老人與海
老人和孩子
出海捕魚
魚鉤上的大魚
海上的第二天
與大魚較量
捕獲大魚
鯊魚襲擊
打不敗的老人
五萬元
世界之都
沒有被鬥敗的人
我的老頭兒
祖國對你說什麼
斯培西亞的餐廳
雨後
大雙心河(第一部)
大雙心河(第二部)

文摘

他不緊不慢地劃著名,倒並不費勁兒,海面很平,水流只偶爾打些旋兒。加上這會兒正是順著海流,船走得挺快。天蒙蒙亮時,他發現自己已經劃得比原來預想的遠多了。
老人曾在深水區待了整整一星期,可一無所獲。他想,今天我要找到狐鰹和長鰭鮪魚群在哪兒,說不定有條大魚跟著它們呢!
天還沒完全亮,他就拋出了全部魚餌。他的船現在順海流漂著,第一個魚餌投在水下40海嚼,第二個75海嚼,第三、第四個各在100和125海噚碧藍的海水裡。
每個魚餌都頭朝下倒掛在鉤子上,鉤身被牢牢地縫進了魚肚子,這樣才不會讓聰明的魚把魚餌輕易地咬走。伸在外面的鉤彎和鉤尖都被魚肉包住了。
那釣鉤就香噴噴地浸沒在海水裡,向四周散發著讓大魚嘴饞的香味。
孩子給他的兩條小鮪魚都是長鰭的,而且很新鮮。他把它們掛在入水最深的兩根釣繩上。
入水淺的那兩根,他掛上了上次用剩下的兩隻魚餌。這兩隻魚餌同樣,對水裡的魚也充滿了誘惑力。
老人的釣繩編得特別粗,拴在一根青色的釣竿上。釣竿很長,向上伸得又高又遠,只要魚餌稍微被什麼扯一扯、碰一碰,竿子就會彎下頭來。
每根釣繩都各自接了兩盤40海嚼的繩子在後面,備用的繩子也還有好幾盤。這些東西老人平時都帶著,以防萬一。萬一釣到大魚的話,可以讓那魚牽著三百多海嚼的長繩還照樣游,要知道,大魚可不是能輕易逮住的。
老人現在要做的,就是仔細盯著那斜伸在空中的竿子,看哪根有動靜。他一面輕輕划槳,讓幾條釣繩都筆直地垂在海里,保持適當深度。
淡淡的太陽從海上升起,老人看見其他的船隻,低低地貼著水面,離海岸不遠,和海流的方向垂直地展開著。跟著太陽越發明亮了,耀眼的陽光射在水面上,隨後太陽從海平線上完全升起,平展的海面把陽光反射到他眼睛裡,使眼睛劇烈地刺痛,因此他不朝太陽看,顧自劃著名。他俯視水中,注視著那幾根一直下垂到黑魃魃的深水裡的釣繩。他把釣繩垂得比任何人更直,這樣,在黑魃魃的灣流深處的幾個不同的深度,都會有一個魚餌剛好在他所指望的地方等待著在那兒遊動的魚來吃。別的漁夫讓釣繩隨著海流漂去,有時候釣繩在六十海嚼的深處,他們卻自以為在一百海嚼的深處呢。
不過,他想,我總是把它們準確地放在適當的地方的。問題只在於我的運氣不大好。可是誰說得準呢?說不定今天就轉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一天。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早有準備了。
又過了大概兩個小時,太陽相應地又升高了些,朝東抬頭的時候不那么刺眼了。老人回頭看看,只能看見三隻漁船,看上去很小,遠遠挨著岸邊。
我的眼睛就是怕見早上的陽光,曬得生疼。他想,還好眼神還不錯。到了下午、傍晚,雖說陽光也挺厲害,可眼睛倒沒事了。
就在這時候,他忽然看見前頭有隻軍艦鳥,張著長長的黑翅膀在天空盤旋。它倏地俯衝,接著便在附近一圈圈地轉開了。
“它一定是盯上了什麼東西,”老人說出聲來,“我得過去瞧瞧。”
他看著這軍艦鳥,朝它盤旋的地方劃了過去。他很沉著,並不很著急,划著船也仍然使那幾根釣繩保持筆直。
他打量著那軍艦鳥,看它那副專心的樣子,肯定是看上好獵物了。老人加緊撥水,不慌不忙地靠了過去。
軍艦鳥突然又飛到了高空中,張開了翅膀隨著空中的氣流打起轉兒來。隨後,它猛地朝海面上俯衝下來。
這時候,老人看見一串串飛魚跳出水面來,沒命地在逃。 “鯕鰍,”老人說出聲來,“大鯕鰍。”
他把雙槳從槳架上取下,從船頭下面拿出一根綁著釣鉤的細釣絲,掛上一條沙丁魚,把釣絲從船舷放下水去,將上端緊系在船艄一隻螺栓上。跟著他在另一根釣絲上安上了魚餌,把它盤繞著擱在船頭的陰影里。他又划起船來,注視著那隻此刻正在水面上低低地飛掠的長翅膀黑鳥。
他看著看著,那鳥兒又朝下沖,為了俯衝,把翅膀朝後掠,然後猛地展開,追蹤著飛魚,可是沒有收效。老人看見那些大鯕鰍跟在那逃脫的魚後面,把海面弄得微微隆起。鯕鰍在飛掠的魚下面穿水破浪,只等飛魚一掉下,就飛快地鑽進水裡。這群鯕鰍真大啊,他想。它們分布得很廣,飛魚很少有逃脫的機會。那隻鳥可沒有成功的機會。飛魚對它來說個頭太大了,而且又飛得太快。
他看著飛魚一再蹦出水來,軍艦鳥也一再做那升高、俯衝的動作,它們都很快地離他遠了。
這群魚就這樣從眼皮底下跑了,他想,沒辦法,它們跑得太快了。可說不定會有一條掉隊的吃上我的餌呢,說不定我的大魚就在它們身邊。我的大魚一定就在附近的什麼地方。
老人又回頭望望,這會兒,陸地上空的雲像綿延的高山一樣矗立在那裡,而海岸看起來就像一道細長的綠線,背後是青灰色的大陸。
他又向下看,水是無邊的深藍色,藍得有些發紫,而海洋深處則是黑漆漆的。
在這蒼茫的水波里,漂著無數紅色的浮游生物,或密或疏地點綴著水面。太陽光在水裡通過多次反射、折射,發生了奇妙的變化,變幻得多姿多彩。
他盯住那幾根釣繩,看它們穩穩地筆直地向海底下沉去,一直沉到他看不見的深處。
老人看見那么多的浮游生物,心裡很高興,因為浮游生物多的地方一定有魚。P14-16

序言

海明威(1899—1961),美國人。1899年7月出生在密執安湖南岸的一個小鎮。海明威在家中排行老二,除了承繼了父親捕魚和打獵的特長外,十四歲時,又報名學習拳擊,在一次訓練中被擊中頭部,傷了左眼。中學畢業後,海明威不願上大學而渴望赴歐參戰,因為視力的緣故沒被批准,便到《堪薩斯明星報》做了見習記者。
1918年5月,海明威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地服務隊,來到“一戰”的義大利戰場,後被炸成重傷——膝蓋被打斷,身上的炮彈片和機槍彈頭多達230餘塊。海明威被送進野戰醫院,一共做了13次手術,換上了一塊白金做的膝蓋骨,接受了義大利政府頒發的十字軍功勳章和勇敢勳章,這時他剛滿19歲。“一戰”後海明威回到美國,開始寫作,在寫作生涯中歷經了多次失敗。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有《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海明威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自殺。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是一位老漁夫。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魚。大魚拖著船往深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老人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