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丹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
- 著名景點:朝延德縣衙、縣城舊址等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丹村八景,明清老宅,
歷史沿革
明朝嘉靖庚子年(1540年)丹村立村,村址在原月村(今佛羅鎮上)以西500米港邊(現稱舊丹村),隸於感恩縣南豐鄉,原名為“儋村”,最早的石姓等幾戶先民是從儋州遷徙來的。為了表達懷土情結,故村民把村名命為“儋村”。清初順治年間,福建的部分明軍官兵遷來瓊崖,看到儋村靠海傍港,林茂糧豐,交通便利,利於生產,便在此落籍。後來經過商議,村民在順治辛卯年(1651),把“儋村”改為“丹村”。
自然資源
丹村是“魚米之鄉”,原址三面是田,一面是港,不出兩公里是大海,遠近還有河網縱橫,先民正是看中這優越的自然環境才在此定居的。西南出村門十幾米是港灣和濕地,水鳥成群,魚蝦蹦跳。
丹村人過去“五步入田,不誤農時”;明末清初,村民一日三餐,餐餐都是“先煮好飯,才下港抓魚作配”。村北500米,青山成壁,林木茂密,曾有野豬、坡鹿、黃猄、刺蝟成群出沒。
丹村的東南西北,都有綠水環繞,水系之豐,實屬罕見。西南是丹村河的上游,河水一頭流向南,注入水道口;一頭流向西,注人丹村港。水大時,可乘船南赴新村、鶯歌海,也可乘船西入北部灣,前往全島各地、大陸、越南、東南亞。東北3公里處,是溪子河和老邢田溪。北面是白沙河(隋朝時稱“延德水”)。
丹村八景
丹村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隋朝延德縣的縣衙遺址、虎鼻古鎮遺址、唐造幣廠遺址、宋甘泉驛遺址、宋司馬遷驛遺址、明舊丹村遺址、明磚窯遺址、明丹村港碼頭遺址,以及明古墓、明烽火台遺址、明番人城遺址和清代民居等,共有12處之多。
在丹村西南100米處是丹村港。明代,因陸上交通不便,故丹村港作為港口,當年佛羅鎮村民出行,靠的都是這個港口,如今這個港口已經廢棄,港口之上長滿了大量的水草。
村北是白沙河,白沙河是溪子河和老邢田溪匯合的下游,出海口是黎白港。隋、唐、宋時,黎白港是延德縣的重要港口,除了漁船停泊,更重要的是延德縣的商貿集散地和交通咽喉。
有港有河,造就了丹村八景——丹村古榕、清初酸梅林、虎鼻朝暉、龍沐灣夕照、鶴白禾綠(丹村田洋)、雙溪嘴日出、白沙河蘆葦盪和丹村港唱晚。
古榕位於舊丹村西側,植於明末,占地3畝。據村裡的老人介紹,傳統上,立村之前,先植榕樹。如果榕樹生命旺盛,則認為村人將子孫興旺。丹村古榕,雖歷經滄桑近500年,但鬱鬱蔥蔥,樹冠圓整美麗,遠看像一把為丹村人世世代代遮風擋雨的天傘。
在村子之中,酸梅樹是村子最美的一道風景,村裡有一百多棵百年以上的酸梅樹。它們是丹村歷史的見證,當年立村之時,先民為防海灘侵蝕而種。幾百年來,酸梅樹不僅捍衛村民的安全,還為村民提供避暑的去處。它們鮮嫩的花和酸甜的果,養育了丹村世世代代的村民。
虎鼻是龍沐灣旅遊度假區的最高點,漢虎鼻古鎮所在地。早晨,站在陽光沐浴下的虎鼻上,看到四周一片輝煌。西側的龍沐灣海面上,波光閃閃,海豚翻騰,百舸爭流,讓人心潮澎湃。
丹村位於北部灣東側。據天文學家觀測,龍沐灣的夕陽是全世界所有海灘上看到的夕陽中最大最圓最美的。傍晚站在棲霞大道上,海風嫵媚吹拂,海浪輕輕歌唱,夕陽徐徐落下,由雙日到單日再到無日,讓你心中引起對人生世態的無限遐想。
雙溪嘴,是溪子河和老邢田溪的匯合處。早晨,站在丁洋園岸上,雙溪緩緩遊動,仿佛兩條久別的銀龍滿懷期盼游來。太陽從尖峰嶺上升起,倒映在雙溪中,一時儼然進人兩個太陽的世界,非常壯觀,極為奇妙。這就是雙溪嘴日出景觀。
嶺藍鶴白禾綠(丹村田洋)的美景出現在每年四、八月份。早晨,丹村田洋綠禾輕輕蕩漾,白鶴愜意覓食來回飛翔。在遠處藍色尖峰嶺的映襯下,一派白鶴綠禾相互依戀、相互映襯的迷人景象,讓路人和遊客留連忘返。
除此之外,還有白沙河蘆葦盪和丹村港唱晚,組成了“丹村八景”。
明清老宅
進入老丹村,目光觸及的一座座老宅,在酸梅樹的掩映下愈發顯得古樸。
村里最老的房屋是一座乾隆年間的老宅,房主王主朝一直住在老宅之中。而在村中,這樣的百年老宅有近百戶。老宅的設計,體現了海南地理文化的特徵。海南漢族居民多來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閩南文化的延續,反映在民居的形制上,與閩南地區有相同之處,但由於時代的變遷,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村裡的老宅都是以間作為基本的組成單位,間組成屋,屋由兩間、三間、五間甚至七間組成,屋圍住庭院或天井組成院落,各種民居平面就是由這些院落組成。從村里老宅的建築布局可以看出許多家庭當年的富足,無論是布局,功能還是建築風格,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丹村老宅是海南民居中最為普遍的樣式,為木質脊架式結構,做工美觀講究、實用,其布局和建築特色屬於明清建築風格。海南氣候炎熱潮濕,颱風頻繁雨水多,加上傳統封建禮制的影響,使海南漢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形成外封閉、內開放的梳式布局方式,但由於地域不同,也略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