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藝術特色,繪畫題材,主要作品,家庭生活,作品保存,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550年,庫克·凡·阿爾斯特去世,勃魯蓋爾到安特衛普畫家、出版家H.科克處工作。科克系風景畫家,兼經營畫店,曾刻版印行勃魯蓋爾的作品,並與之長期合作。
1551年,勃魯蓋爾成為安特衛普畫家行會的畫師,之後不久即取道法國去義大利作修業旅行。
1553年,在羅馬與著名的細密畫家G.克洛維奧合作細密畫(已失)。歸途中,他還在義大利北部鄉野和阿爾卑斯山漫遊。從現存作品看,他的旅行寫生主要為風景,其對自然的觀察和描繪,甚為精細,可當日後創作素材之用。他在義大利所作《風景素描》(1552年,柏林,國立美術館版畫室),是最早有年代的作品。
勃魯蓋爾於1554年春踏上歸途,1555年已在安特衛普為科克的畫店印行大幅風景組畫製作版畫稿了。
1556年,勃魯蓋爾的創作開始從風景轉向帶有教育性和諷刺性的人物構圖。他借鑑H.博斯的作品,採取幻想的和寫實的形象相結合的表現方法,從民間諺語和傳說中選取題材,寓嚴肅的主題於風趣的表現中。這變化反映了他對尼德蘭社會問題的關心,其作品如銅版畫《大魚吃小魚》(1557年,維也納,阿爾貝蒂納藏品)《謝肉祭和四旬齋的鬥爭》(1559年,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等,或對世道人情進行諷刺,或隱含對西班牙的暴虐統治的抗議。
勃魯蓋爾一方面為科克的畫店提供版畫稿,同時還從事繪畫,大體上,1562年以前,多作版畫,以後則主要致力於繪畫。他重視對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常和友人到農村參加農民的活動,收集創作素材。
1563年,他和老師庫克·凡·阿爾斯特的女兒結婚,移居布魯塞爾,並在這裡度過最後6年。此時正當尼德蘭革命的前夜和爆發時期,他的藝術日臻成熟,以現實的人為中心,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描繪融為一體。他在作品中採取多種形式揭露西班牙軍隊和宗教法庭對尼德蘭人民的殘酷迫害並鼓舞人民進行鬥爭。他在描繪農民的生活中找到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故有“農民勃魯蓋爾”之稱。這時期主要作品有《洗禮者約翰布道》(1566年,布達佩斯,藝術博物館)《農民婚禮》和《農民舞蹈》(1567年,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雪中獵人》《暗日》《牧歸》(1565年,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盲人的寓言》(1568年,那不勒斯博物館)《冬獵》1565年和《絞刑架下的舞蹈》(又名《絞刑架上的喜鵲》,1568年,達姆施塔特博物館)等。
藝術特色
繪畫題材
關於他積極反映農民生活和革命鬥爭方面的繪畫題材,大致可分為這樣幾個方面:
一、採用民間故事裡所描寫的人與惡魔戰鬥的情節,來隱喻他所生活的時代政治;
二、以選擇恰當的聖經故事為繪畫題材,影射西班牙反動統治和尼德蘭人民革命事件,這方面往往採用誇張方法;
三、表現民間習俗場面與農民生活方式,來披露他對農民的感情。
主要作品
《通天塔》
勃魯蓋爾38歲時畫的這幅《通天塔》,是他移居布魯塞爾的第一幅作品。
取材舊約《創世紀》,傳說挪亞後代遷居南亞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一塊大平原,因為祖先被洪水沖怕了,擔心再遭水災,就齊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體人員都住進去永保平安。塔越修越高達至天界,觸怒了上帝。上帝決定施神術攪亂造塔人的語言,使人們互相不能溝通而造不成塔,這是基督教解釋不同民族語言的來源。
《雪中獵人》
由於恰當的遠近透視處理,使畫面具有深遠的空間感和空氣感。畫面動靜處理十分巧妙。濃重的樹木類似剪影般屹立於前景,白雪覆蓋著沉睡的大地,肅穆寧靜,而穿越於林間的獵人和機靈的獵狗、遠處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飛翔的小鳥,使沉靜的山野充滿生機。
畫家基本上是採用黑白灰色調的對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氣和光,給人以寒冷且透明的感覺。凡熟悉歐洲地理環境的人都認為,畫家所描繪的正是尼德蘭地形的特殊風貌及其美麗的容姿。勃魯蓋爾對大自然的深情描繪,使他成為尼德蘭民族現實主義風景畫的創始人。
《盲人的寓言》
在聖經故事中,耶穌對法利賽人說:“他們是瞎眼領路;若使盲人領盲人,二者必皆落入坑中。”尼德蘭民間諺語也說:瞎子牽瞎子,一起倒霉。
在《盲人的寓言》中畫家為我們描繪這樣一幅生動的場面: 6個瞎子互相扶持著,沿著畫面的對角線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動,卻不知已陷入險境,領頭的第一個瞎子已跌入壕溝,緊接著的一個被牽動著失去了平衡,等待其他瞎子的將是同樣的命運。畫中滲透著畫家對尼德蘭革命的失望和對人類命運的哲學思考,具有人生和社會的普遍意義。
畫家使用的形象語言十分貼切和深刻。一隊富有個性和自以為是的瞎子,毫不懷疑的搭肩而行。背景是一派和平寧靜的大自然,聳立的教堂,整齊的綠樹掩映的農舍,樹下的耕牛在靜靜地食草,一群快活的飛燕繞著教堂嬉戲追逐,世界如此美好,可是盲人一無所見,還是執著地盲目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要為首的一個倒下,後面的一群都必將落入坑中,由於他們弄不清究竟是誰之過,也只好互相埋怨了事,這是畫家對人類命運發出的一個警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決不能由盲人來引路,否則必遭大難。
有人認為勃魯蓋爾的這幅畫是16世紀歐洲繪畫的頂峰作品之一。深刻的哲理寓於真實可信的藝術形象中是勃魯蓋爾的藝術特色。他所創造的無論是自然景色還是人物形象,都具有尼德蘭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即使是誇張,也沒有脫離生活真實這一根本。
《農民的婚禮》
《農民的婚禮》就正面反映了農民平凡而溫暖的生活,充滿了真摯的情感。為了使圖畫和農村的簡樸氣氛相適應,藝術家有意讓所有人物的衣著單調一色,明暗大為淡化,甚至將陰影省略。
另外畫家構圖設色的高超技藝的同樣驚人,他以從餐桌一端斜向展現縱深的形式把眾人圍聚就餐的情景表現得條理清晰,空間效果非常好,是套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對角線構圖法。牆上僅用一席綠色帘布使得新娘及家主所在位置突出,也使得主題集中,令觀賞感到,雖是普通農家的宴席,卻洋溢著隆重甚至聖潔的氣氛。
《農民的舞蹈》
勃魯蓋爾對農民的形象和生活細節觀察入微、描繪如真。他後來雖然離開農村,但常常去農村,他身著農民的服裝,帶著禮物參加農民的節日慶典,體察各方面的細節,然後再現於自己的畫幅中。
《農民的舞蹈》是一幅風俗畫,描繪的是一群農民在鄉村空地上跳著笨拙的舞蹈。人物形象天真、純樸、憨厚,性格豪邁、樂觀,是一群飽經風霜、受盡壓迫的農民肖像畫。人物裝束富有鮮明民族性特徵,畫中環境有地方特色,不失為一幅寫實的風景畫。從農民們使用的生活用品可見靜物寫實之功力。
《絞刑架下的舞蹈》
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活動受到血腥鎮壓,民族獨立的解放運動被迫轉入低潮。但是不屈服的尼德蘭人民並沒有放下武器,他們分散進入海上和森林,用游擊戰來打擊敵人。進入森林的游擊隊就是尼德蘭歷史上有名的“森林乞丐”。《絞刑架下的舞蹈》很可能描繪的是這支隊伍戰鬥生活的一個場面。
畫面前景中間的山崗上,樹立一副被遺棄的絞刑架,這裡曾經是西班牙人絞殺起義者的刑場。絞架下方是犧牲者的墳墓。透過這死亡的標誌,是一望無際的尼德蘭大好河山,美麗的大自然似乎無視人間的苦難滄桑,依然顯現她的嫵媚誘人。這就是美麗的祖國,人民為她而戰。
畫家著意描繪這么一個情節:一個游擊戰士輾轉於森林山巒間,突然看到這一絞殺反抗者的絞刑架,他們無視敵人的威脅,而是在它下面即興歌唱、舞蹈。只有偉大的民族、勇敢的人民才能這樣,絞刑架下的跳舞,是尼德蘭民間流行的口頭語,含義不解自明。畫家有意在畫面左下角畫一個背向觀眾正在大便的人,這種不雅的情節正是對西班牙人的嘲弄和蔑視。這幅畫表現了尼德蘭人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西班牙統治者殘酷屠殺的鄙視與嘲諷。
勃魯蓋爾深知此畫的社會影響,在他臨終前囑咐妻子把它毀掉,以免家人遭到不測,由此可見畫家作此畫的深意了。
家庭生活
1563年,勃魯蓋爾和他第一個老師的女兒馬莉結婚後,移居到布魯塞爾,在那兒一直到大約44歲去世,一共五年多時間,是他的創作的最旺盛時期。
因為他有兩個兒子,也都是畫家,故後世稱他為 “老勃魯蓋爾”。老勃魯蓋爾的晚年,才是他藝術的黃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