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文廟,始建於北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位於古耀州城中軸線北端(今銅川市耀州區學古巷),文廟古建築群占地近10畝,由南向北依次為欞星門、戟門、東西耳房、東西廡和大成殿,融匯了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建築特點,是一部濃縮的古代建築史,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科學研究價值。1957年5月31日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歷史,主要建築,大成殿,欞星門,戟門,耳房和東西廡,修繕開發,地址,
歷史
根據北宋元祜九年(1093年)刻立的《耀州重修州學記》碑和清陳仕林《耀州志》記載,耀州文廟於嘉祜三年(1058年)由知州史火召創建,後經多次維修,元末戰亂時燒毀。耀州文廟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廟宇,祭孔活動一直持續到民國。
明初首任知州魏必興於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洪武九年(1376年)增建了戟門和欞星門。到明朝末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規模。經過明清兩代多次維修,保留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位於古耀州城中軸線北端,占地近十畝,兩進院落,院內以軸線布局,由南到北依次為欞星門、戟門、大城殿,布置謹嚴、對稱。建制則沿用“左廟右學”的規制,就是文廟在左而學校(古稱儒學,今耀州區委院內)在右,與明清以來“廟學合一”的設定不同。
耀縣文廟在古代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祭孔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十五年(1926),此後,文廟的用途逐漸改變。1925年8月,國民黨愛國將領楊虎城曾在文廟創辦三民軍官學校,並自任校長。解放後,文廟被多家單位占用,直到1994年全部收歸博物館。近幾年,各級政府對文廟古建築進行了維修,工程已基本結束。
主要建築
耀州文廟位於耀州區學古路,始建於北宋嘉佑三年(1058),為兩進院落,當您進入文廟時,首先看到臨街的一座建築就叫欞星門,再往前是戟門,進入戟門,就來到了文廟的第二院落,也是重心所在。
大成殿
大成殿作為文廟的核心建築,聳立在最北端。現存的大成殿為單檐歇山式,斗拱結構,高12.8米,面闊7間,進深5間,殿下台基闊27.4米,深18.3米,高1.03米,建築面積503平方米。屋頂以灰瓦覆頂,綠色琉璃瓦剪邊,戧脊前部裝飾仙人走獸5種,依次為仙人、龍、鳳、獅、天馬。與欞星門和戟門遙相呼應,使得整個建築群更為協調和莊嚴肅穆。
根據史料記載,宋代初建時,原為五間懸山式,元末毀於兵燹,明初重建,弘治五年(1495年)擴建,成為規制。殿前中央五間的通額,用一整根圓木架在檐柱上,長達18.7米,上下省去枋材。殿前平身科的五朵斗拱中間各出一個龍頭,形狀各異。殿內七架梁和前後內額也以整根圓木製作,跨度三間,為國內罕見。大成殿自北宋創建後經過了14次維修,使其兼具了宋、金、元、明、清五個時代的建築特點:屋架舉折、歇山做法、叉手與脊瓜柱並用、梁架和檁條下使用斗拱,減柱移柱,都是典型的宋金元時期建築手法;而檐前各組斗拱高度的縮小、機能減弱,出檐短小,屋面瓦作等,又是明清時期的手法。
在殿內正中供奉的就是至聖先師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更被後世評價為“德隆千古,道冠百王”,在世界十大思想家中被排為首位。孔子的思想中“仁愛”是核心部分,孔子之所以提出“仁愛”,就是想讓人們懂得愛人,尊重他人,從而使天下得以太平。他的思想在他逝世以後的2000多年裡,不斷地被越來越多的人感受著、傳播著。于丹曾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兩邊是孔子的弟子―――“四配”,在孔子右邊的第一位是首配復聖顏回,我們常說人做事要舉一反三,而復聖顏回卻是一個能舉一反十的人,所以他深受孔子的讚賞,也首度打開了弟子配享從祀之例;孔子的左邊是宗聖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就是他提出的;右邊第二個是述聖子思,他是四配中唯一和孔子有血緣關係的人,是孔子的孫子;最後一位是亞聖孟軻,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學說,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句。
繼西安府文廟(今西安碑林)大成殿1959年毀於雷電火災、蒲城文廟大成殿1976年9月失火燒毀後,耀州文廟大成殿便以其宏偉的氣勢、獨特的結構和503平方米的建築面積獨領風騷,被文物界的專家和學者譽為“西北第一殿”。這座大成殿容匯了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建築特點,是一部濃縮的古代建築史,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科學研究價值,成為耀州區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欞星門
文廟內還有欞星門,也叫木牌樓,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是一座精美的木質建築,四柱三間不用戧柱,十一踩斗拱,且平身科斗拱繁密、用材細小,樓頂與常見的三樓不同,而做成重檐屋頂,並覆以綠色琉璃瓦,使其成為古代建築中不多的樣式,走遍大江南北也很難見到相同的類型。
戟門
戟門(又稱為大成門),位於文廟中部。戟門是古建築中的禮儀之門,因古代官宦人家在門兩邊放置槍戟儀仗而得名。對於戟門(門)的建制,《唐會要》卷23中有明確的規定:“三品以上五架三間,五品以上三間兩廈,六品以下及庶人一間兩廈。五品以上得制烏頭門(牌坊)。”
耀州文廟的戟門正符合這種要求,屋頂為五脊懸山式,綠色琉璃瓦剪邊,梁架為抬梁結構,並開三間大門,門上裝飾金色鋪首和門釘。中間的兩扇各為五路九釘,兩邊的大門各為五路七釘。
耳房和東西廡
耳房和東西兩廡為清式建築,耳房由原來的“鄉賢、名宦”兩祠演變而來,東西廡則為祭祀先賢先儒的配殿。
修繕開發
1984年耀州區博物館在耀州文廟原址上成立。1986年起,國家先後對大成殿、欞星門、戟門、東西耳房、東西廡依次進行了搶救維修。2006年3月,又在文廟前院修建了碑廊,用來陳列各種碑石。這次對文廟的維修歷時20年之久,維修面積達1500平方米,總投資超過300萬元。年,又投資100萬元對文廟內部的環境進行整治,增設了消防設施。在修葺時,整治了庭院環境、完成消防工程,對大成殿、戟門、木牌樓進行單色油漆、完成文物陳列布展、建成前院東、西碑廊,並完成碑石布展工作,相信博物館的成立會使更多的人了解文廟,了解耀州豐厚的歷史文化。
地址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學古路
郵編:727100
耀州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