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鼓節

翻鼓節

在黔東南州丹寨、雷山、麻江、凱里等縣市境內的一些少數民族村寨,每年三月即農曆二月初的時候,都盛行著這樣一個節日—翻鼓。翻鼓節源遠流長、神秘莫測、多彩多姿,它匯聚了苗族文化的精髓,被譽為苗族文化的魁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翻鼓節
  • 節日時間:三月
  • 流行地區:黔東南州丹寨、雷山、麻江、凱里
  • 節日意義: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禱豐收
節慶簡介,起源,節日慶祝儀式,節日活動過程,第一日祭祖,第二日踩鼓,第三日對歌,相關地方,

節慶簡介

翻鼓節,既是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禱豐收的節日,也是人們聯歡娛樂、交友尋偶的節日。二月, 當南皋河兩岸的山野新披片片翠綠、粉紅桃花點綴褐灰色山野的時候,丹寨縣南皋鄉清江村的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過他們苗家獨特的節日——翻鼓節。
翻鼓節
翻鼓節是由鼓藏節演變而來的。每年春、秋各過一次。除了個別村寨在每年農曆正月、九月豬(亥)或狗(戌)場天過以外,都是在農曆二月、九月的豬(亥)、牛(醜)或龍(辰)場天過,節日內容為:祭祖宗、宴親友,跳踩鼓舞、鬥牛、唱歌、碴河比賽等娛樂,節日要過3天。
傳說
翻鼓節跳木鼓舞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們都要上九重天和祖宗一起過節,吹蘆笙跳木鼓舞十二天才回來,這樣祖宗們才快樂。後來出現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蟲作惡,人們被災禍病疫、饑荒鬧的不得安生,還發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時來吃掉小孩的悲劇。氏族長老告當向祖宗訴說請求幫助。天上的祖公就將威力無比的木製天鼓,送給他帶回凡間鎮妖驅邪。天鼓有有九庹長、七抱粗,告當他們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動,他們在眾多鳥獸幫助下,想方設法把天鼓移到天河裡慢慢拉回家鄉。
等拉到寨邊的河灘上時,已是農曆二月第一個豬(亥)日了。鄉親們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來,妖魔鬼怪害蟲們立時死的死逃的逃。人們高興得接連跳鼓唱歌歡慶了三天,還把祖宗也從天上請下來,與子孫後代們一起飲宴同樂。祖公臨走時,吩咐把鼓藏進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來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會吉祥平安。這年果然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九月秋收結束,鄉親們為了感謝祖宗保佑他們獲得了豐收,又隆重祭祀祖宗,過節一天。從此興起了每年二月和九月的翻鼓節。由於天鼓太大太重,翻鼓進出山洞很不方便,後來人們就改制為小木鼓,也不再藏於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鼓頭為了去抓魚祭祀祖先,要翻過好幾座山才到自己家的田裡抓到所需的魚。

起源

苗族一種熱情、好客的民族,民族節日多,民族風情濃郁。相傳在很早的時候,苗族青年喜愛吹蘆笙、遊方、玩樂,耽誤了農時,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寨老和長者集中商議,決定製定一個節日,並以擊鼓的形式來劃分遊方玩樂和勞動生產的界線。因當時沒有銅鼓,於是有人提議,鋸一根長為2米的大樹幹,挖空樹心,然後用宰殺的生牛皮將兩端封住,再用一木棒敲打木鼓,發出嗡嗡的響聲,即形成簡易的木鼓。木鼓形成後,再用木架支起,放在寨上有聲望且年長的寨老家堂屋中間,這家就稱為鼓主。此後規定,每年農曆二月份第一個豬場天(亥日,除初一外)為翻鼓節,九月份第一個豬場天(亥日,除初一外)為吃鼓節,分別為農忙和農閒的開始。

節日慶祝儀式

翻鼓節的時候非常熱鬧,也非常隆重,寨上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進行祭祀,八方鄰里的親朋好友皆來慶賀。節日內容為:祭祖宗、宴親友,跳踩鼓舞、鬥牛、唱歌、碴河比賽等娛樂,節日要過3天翻鼓節一般為1—2天,第一天祭鼓。由鼓主家準備好酒好菜,點上香燭,到時晨後,即舉行祭鼓儀式,一般由鼓主、鼓手、鼓師三位長者負責完成。祭鼓儀式開始時,首先,由鼓主向鼓敬獻酒采;其次,在幾個婦女的安排下,由2個穿盛裝的小姑娘向前來拜賀的客人敬酒;再次,由鼓手用木棒連續敲打木鼓(從這一刻起到九月份的吃鼓節,不準人們遊方、玩樂,村村寨寨不準吹蘆笙,即使是有喪事也不能吹);最後,隨著嗡嗡的木鼓聲,由鼓師面向鼓唱歌。歌詞大意為:新的一年開始了,大家該收心了,不能再玩了,要作好生產、作好農活的準備。但願在新的一年裡減少各種災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人身體建康,個個升官發財。祭鼓儀式結束後,吃完飯,就由幾個後生將鼓抬到鼓場,寨上男女老少皆穿上盛裝來到鼓場跳鼓(生育過子女的婦女不能參加)。翻鼓節的第二天最為熱鬧,設有跳鼓、吹蘆笙、鬥牛、打球、登山、情歌對唱等項目,這一天,四鄰八里的人們皆趕來觀望,人山人海,載歌載舞,歌聲震天,熱鬧非凡。翻鼓節落下帷幕之時,也就是新一年活計的開始。
翻鼓節既是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禱豐收的節日,也是人們聯歡娛樂、交友尋偶的節日。

節日活動過程

節日前一天,鼓頭要在自家的田裡去抓魚,如果沒有就要到河裡去抓,如果還是抓不到,那只有去向其他人家田裡討要。魚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東西。

第一日祭祖

節日第一天即豬(亥)日清晨,各家蒸糯米飯、殺公雞、煮魚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內擺上糯米飯、甜酒、魚、雞、肉等祭品,燒香紙,酹酒掐食祭祖。鼓頭家裡,把同樣的祭品擺在木鼓前,鼓頭身穿花緞長衫,頭戴已抽掉粽粑葉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象徵四季如春、風調雨順),率參加祭鼓的人站立,鼓頭念祭禱詞,燒香紙酹酒掐食祭木鼓(即祖宗),然後用鼓棒敲鼓數下,儀式結束,接著各家與來客共同飲宴。下午4時,再次祭鼓之後,一群盛裝男女,在鼓頭的帶領下把木鼓抬到寨腳河沙壩的踩鼓場架起,咚咚達達地敲響起來。此時,在這段水流清澈平靜的小河岸邊及沙灘上,擠滿了本村本鄉和來自縣內以及凱里市、麻江縣等地的成千男女們。他們人人穿戴一新,尤其是那些年輕姑娘們,一個個穿著彩繡與銀飾滿身、艷麗奪目的盛裝,更顯得美若山花。
踩鼓場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們出場,圍成圓圈,隨著鼓點緩緩地跳起踩鼓舞,然後客寨來的青年男女們才參加進來。歡跳到天色黃昏,便收鼓回寨飲宴。據村中老人說,原來祖傳的木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期被毀掉了,現在這個杉木鼓是後來重新制的鼓,長1.5米,鼓身直徑23厘米,有牛皮蒙鼓面,而這田姓世襲鼓主家承當鼓頭職責至今已七代人,約有200年了。

第二日踩鼓

第二天中午起,踩鼓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小商販們也趕來在場邊擺攤設點,賣果什雜物。在深沉悠遠、連綿不絕的木鼓聲中,來自四面八方的苗家姑娘和小伙子們圍起一層層的舞圈,熱情奔放地翩翩起舞。木鼓舞有三步舞和五步舞兩種跳法,動作粗獷簡潔,古樸典雅,容易掌握,即使是初來乍到的客人,也能看一看就會,參與聯歡。隨著鼓點和節奏的變化,人們亦跟著變換舞步,動作時而舒緩,時而激烈,表達出苗家人對祖先的追念,對艱難的抗爭,對幸福的嚮往,對勝利的喜悅……當踩鼓進入高潮時,連旁觀的中老年男女、少年兒童都情不自禁地參加進去,歡聲震天。
男人們則在另一塊河灘上圍成半圓圈觀看鬥牛,當牛斗的精彩時,人群中不斷的發出“噓、噓”的叫聲,牛斗得更歡了。年輕後生則在南皋河中參加碴河(在河中奔跑)比賽,奔跑中水花濺得老高。人們就這樣暢快淋漓地度過一天,日暮方散。

第三日對歌

第三天,年輕人們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成群結夥、成雙結對地對唱山歌,交朋結友,談情說愛,讓友情、愛情之花伴隨著春天的到來而成長、開放……
二月的翻鼓節後,各村寨就舉行“動土”儀式,人們就開始專心搞春耕 生產了(而從九月翻鼓節以後到此節結束之前則禁忌犁田),並從此禁忌吹蘆笙娛樂,連笙管也要用棉花團塞住,以防風吹自鳴。直到九月翻鼓節來臨時,這些苗家人又可以盡情地吹笙和進行各種民族文化娛樂活動了。

相關地方

農曆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亥日)和農曆九月的第一個豬場天,丹寨縣南皋鄉、大興鄉、岩英鄉、凱里市青曼鄉和麻江縣銅古鄉的部分苗族同胞都要過傳統節日--翻鼓節。每年過節的具體時間只有查日曆,再諮詢當地人,以免錯過參加的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