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下轄村)

翻身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下轄村)

翻身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2004年深圳市全面推進城市化後,翻身撤村改為社區。現管轄寶城47區、49區兩個規劃小區,面積0 .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四萬多人,其中戶籍人口3785人,原村民135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翻身村
  • 地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
  • 人口:3785人
  • 產業:打漁
村莊由來,村莊歷史,村里經濟,

村莊由來

在1930年代,翻身村所處的區域是一片海灘,人煙稀少。一群人在海上打魚為生,以船為家,以撈水面漂流的木柴曬乾來生火。這些艱辛的水上人家被稱為“水流柴”。他們大x多來自中山、南海、番禺、東莞、惠陽等9個縣。由於“水流柴”們的船不大,不能遠洋捕魚,只能沿岸近海捕撈,打到的魚大多只能維持生計。在出海打魚的同時,一些人又上岸,在海灘邊“圍基造田”,耕作種地。此時,這群人的另一個名字被叫開了:“基圍佬”。到上世紀40年代時,“基圍佬”大概有3200人,圍基造田5000餘畝。1950年,前來這裡的土改工作隊將要開展工作,但驚奇地發現這一片區域竟沒有一個名字。“解放了嘛,漁民們翻身做主了,於是就叫翻身鄉。”這片土地上的老人說,這裡從此有了個響噹噹的名字,來自四面八方的“水流柴”和“基圍佬”確實翻了身,沒地的都分到了土地。

村莊歷史

在這片被命名為“翻身”的土地上,最初居住的人員就來源複雜,姓氏眾多。“多少姓,數都數不過來,百家姓吧。”老人們說,都是從各處零散移民而來,因此這裡沒有宗族勢力,沒有祠堂。如今,不少村民的親戚都分布在東莞、番禺等地。1960年代,舉國上下農業學大寨,轟轟烈烈。處在南海濱的翻身成為廣東省農業學大寨的典型,爆發出巨大的生產力。村史資料記載,在1970年,翻身向國家交售558萬斤糧食,還開挖了一條50多公里的灌溉渠道,在貧瘠的海邊開墾出不少土地。“圍基造田,那是熱火朝天啊。”老人們說。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前,這裡還是相當貧窮,“一來颱風,就什麼都沒了”。上岸的“水流柴”們不時也會重操舊業,下海捕魚搞點副業,經濟真正翻身是始自大批工廠的創辦。到1990年左右,翻身村已經完全沒有人種地了,“有打工的,也有自己做點小生意什麼的。”村里耕地則全被征去建廠房等。1998年,翻身村引進第一家來料加工廠時,廠房面積只有兩萬平方米。到現在,廠房總面積達150多萬平方米,原村民人均約一千平方米。翻身股份合作公司成立於2004年,次年,翻身社區成立。

村里經濟

目前,整個翻身社區有9個股份公司,除翻身股份合作公司,其餘8個為原來的8個居民小組演變而來。資料顯示,社區9個股份公司企業淨資產達5億多元,年收入8000多萬元。村里先後建起占地2萬平方米、22棟的愉盛別墅小區,建起了占地1萬平方米、2棟統建樓的怡景新村等住宅小區。此外,原村民人均年終集體分紅2.5萬元,家家戶戶都有汽車、電腦等現代生活設施。當年逃難到這裡的“水流柴”和“基圍佬”們,絕對想不到,他們的後人在這塊貧瘠的海灘邊過上了祖先無法想像的現代生活,徹底翻了身。2007年,翻身社區被列為廣東省6個新農村建設試點之一,在深圳屬唯一。不過,這一切,都有一個重要的源頭支撐,那就是翻身社區的廠房出租經濟。中學老師出身的文靜山供職於翻身社區工作站,他在一份《翻身社區建設調研報告》中冷靜指出社區經濟存在的致命問題:社區股份合作公司除了現有的廠房物業外,沒有更多的經營。單一的廠房出租成為翻身村集體經濟的核心。而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去年金融危機狀態下,尤其明顯。其實,翻身村不少原村民也清晰看到了這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