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頭鞋(翹頭履)

翹頭鞋

翹頭履一般指本詞條

翹頭鞋,即前端向上翹起的鞋子,又叫高頭鞋。

翹頭鞋的鞋翹設計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翹頭,區別一度“男方女圓”。翹頭鞋早在上古時已出現,到漢代出現了革命性的履頭絇分歧設計。至清代,隨著滿族服飾的流行而逐漸走向沒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翹頭鞋
  • 別名:翹頭履、高頭鞋
  • 起源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約新石器時代
起源發展,製作工藝,種類,製作,文化特徵,歷史價值,

起源發展

翹頭,是中國古代鞋履一個重要的特徵。1989年,甘肅玉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人形,腳上是一雙翹頭靴。另外,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出土的屬於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一件人形浮雕壺,也清晰地顯示出人物腳上彎彎上翹的鞋履。可見翹頭鞋約產生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 ,在傳說黃帝發明足衣鞋履的時代。
翹頭鞋
著翹頭鞋彩陶
進入文明時代後,翹頭鞋成為上層社會的禮鞋,即人們在祭祀和朝會時穿的舄履。最初,鞋履上的裝飾都是沒有花紋的,到了漢代,鞋頭裝飾上出現了分歧,兩個突出來的尖角好似分梢,稱為“歧頭履”或“雙歧履”。在古代北方,歧頭履曾流行多年。魏晉南北朝時期,鞋履款式更加豐富。
五代之後,女性中逐漸流行纏足習俗,翹尖小鞋應運而生。明代小說中,出現過諸多翹頭鞋的描述,如“麻經葛緯雲頭履”“雲尖鳳頭履”“雲頭繡口無憂履”“繡鞋微露雙鉤鳳”等。
到了清代,滿族服飾傳入,滿族女性的主要鞋履是馬蹄鞋,而男性普遍穿靴,翹頭履失去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在滿漢服飾文化長時期的相互影響下,翹頭鞋也逐漸走向了沒落,只在民間鞋履中有少量遺留。到了現代,翹頭鞋只有在博物館的陳列中和螢屏影視人物的腳上才能看到。

製作工藝

種類

漢代,翹頭鞋開始有伏虎鞋翹,用布料編織做鞋帶子,用錦料做裝飾。
翹頭鞋
晉唐時期各種形制的翹頭鞋
魏晉南北朝時期豐富的鞋履款式主要也表現在鞋翹上,晉有鳳頭履、雲頭履,梁有分捎履、立鳳履、琴面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有鳩頭履、歧頭履,均為翹頭形制。
唐代的翹頭履多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等面料為履面,其履底薄,履幫淺,較輕巧便利,翹頭做成鳳頭、虎頭等樣式。
翹頭鞋
河南鄧州出土南朝貴妃出行圖中的琴面履
五代後唐出現女子纏足,小腳穿的弓鞋流行後,上翹的鞋尖上,飾以花卉及雲紋圖案。
明代翹頭以雲頭居多。

製作

翹頭鞋的製作主要分為鞋底、鞋面、鞋楦三個部分。
鞋底:
傳統翹頭鞋在製作鞋底時,首先設計的是鞋頭部位寬平的鞋底樣板,並在白坯布製作的布板上畫5對鞋底紙樣。每一層用白坯布斜條手工縫製包邊,然後把五層到八層疊加用手針假縫縫合在一起,做成鞋底坯。鞋底部分用手工搓制的細麻繩縫製,注意搭配形式、正進反出、針腳均勻、錯落有致,背面麻繩呈交叉形式,使鞋底結實,即使將來鞋底磨損後麻繩斷裂,鞋底也不會斷開。
翹頭鞋
漢服婚禮翹頭履
鞋面:
古代翹頭鞋多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等面料為鞋面,其鞋底薄,鞋幫淺,較輕巧便利,翹頭做成鳳頭、虎頭等。也可以在鞋面上加上刺繡,並鑲嵌珠寶,用金線或銀線裝飾。
鞋楦:
鞋楦是鞋的母體,通俗的講法就是鞋子的模型,同時它的形體來源於人腳型規律。從側面看人腳大體成為楔形。腳底部分的曲線呈波浪形,里懷一側有明顯的腳 弓,腳背部成斜坡形; 腳後跟為橢圓形。俯視腳背,則構成頭斜尾圓前寬腰窄的不規則形狀。腳趾在腳的最前端,可以靈活運動。人腳在自然懸垂時,腳趾自然向上彎曲,與腳底大約成15°角。

文化特徵

上翹原因
翹頭鞋鞋尖上翹的產生是與服裝相關連的,中國古代男女服飾皆下著裙、裳或袍。由於下衣長到腳面,為了 行走方便不至因下衣底邊絆腳跌滑,古人在漫長的生活歲月中,經過吃一塹長一智的反覆實踐與改革,便在鞋的前臉上做文章,出現了在鞋底接出一塊鞋料,僅包鞋前頭尖形或堅挺上翹的料來,可用來托起裳、裙或袍的下邊緣,既可增強鞋的耐用度,又可使下裳托在鞋翹上便於隨行,使著裝者陡增不凡風采。
翹頭鞋(翹頭履)
徽泗縣中國古鞋博物館藏宋代雲鞋
象徵意義
中國古建築的飛檐大都做成上翹狀,意在尊崇上蒼。翹頭鞋把鞋頭做成上翹狀,同樣具有這種象徵性。

歷史價值

鞋飾不僅是一種承前啟後使鞋履發展的物質文化,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美的文化。從數千年翹頭鞋的發展變化,可見它既是人們足下生輝的智慧展示,又是人們扮美生活的藝術標誌。儘管現代人們所喜歡穿的翹頭鞋與古代的翹頭鞋不盡相同,但它在扮亮人們足下生輝中,仍閃爍著中國鞋履文化不泯的炫目光芒。
翹頭鞋的存在時間十分悠長。長期以來,翹頭鞋雖在形制上有所變化,但一直受到古人的喜愛,長期未有革命性的變化,而一直保留“翹頭”這一特徵。翹頭鞋在滿足古代女性審美的同時,具有一定的防身作用,可給予女性一定的安全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