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翰林與明代政治
- 作者:包詩卿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76364
《翰林與明代政治》一書由包詩卿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包詩卿編著的這本《翰林與明代政治》擬在明代翰林制度演變、組織、職掌研究的基礎上,圍繞明代翰林的來源、翰林與內閣的關係、翰林與皇帝的關係、翰林與宦官的關係...
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
先是兩位翰林,後是兩位刑部官員,冒著受到皇帝嚴厲處罰的風險,上奏參劾張居正。雖然四位官員果然受到杖刑,卻在朝內贏得了忠臣的好名聲。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懶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們都因為要權力和大臣們進行過殊死的鬥爭,...
,明代中期政治家、內閣首輔。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翰林院學士,掌院事,轉吏部侍郎,掌詹事府事,東宮侍班。萬曆三年(1575年)八月,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內閣辦事。萬曆五年(1577年),加...
楊溥(1372年-1446年8月6日),字弘濟,號澹庵。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朝初年政治家、詩人,內閣首輔,與楊士奇、楊榮並稱“三楊”,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南楊”。建文二年(1400年),楊溥登進士第,授翰林編修。...
一、明代內閣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二、明代總督巡撫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三、明代翰林制度 四、明代監察制度 五、明代縣制 六、明代官吏任用迴避制度 七、明代官制與吏制比較研究 八、明代官員職前培訓制度 九、明代官吏法律責任制度 · · ...
明朝以後被內閣等代替,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費宏進士第一,即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歷左春坊左贊善、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為官四朝,三入內閣,官至...
閣臣傾軋之劇烈皆因明代內閣沒有正式的權力,沒有合法的地位而引生的流弊。 導致政風因循。明代閣臣絕大多數是由進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閣,他們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並無實際的政治經驗,一旦入閣,大都昏庸而...
在廢除丞相制度後,朱元璋親理政務,一度深感疲憊,於是設立四輔制度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後被廢。之後朱元璋請來幾位翰林學士幫忙輔佐,這些翰林學士的官職被命為“XX大學士”。這也就是所謂的內閣機構。特務...
章培恆:“李東陽是我國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於天順八年舉進士,入翰林。弘治八年入閣,與徐溥、劉健、謝遷共輔朝政。經治之治,史所稱道。正德改元,武宗昏聵,劉瑾等宦官竊取朝政,殘虐天下。劉健等一批氣節之士憤然去官,李...
明代的翰林為政府儲材之地。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例如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翰林庶吉士。清...
丘濬(1421年/1420年-1495年),字仲深,瓊山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被明孝宗御賜為“理學名臣”,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丘濬歷事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先後出任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