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菊菌核病

翠菊菌核病是一種病症,為害作物是還侵染矢車菊、菊、雛菊、金龜草、紫羅蘭、羽衣甘蘭、香豌豆等多種花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翠菊菌核病
  • 外文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en)de Bary
  • 為害作物:該菌除為害翠菊等
  • 分類屬性:稱核盤菌,屬子囊菌門真菌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發病特點,流行動態,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翠菊菌核病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為害症狀

病株染病後出現萎蔫,莖基部產生褐色枯斑,濕度大時,迅速向莖、葉柄擴展,後期病部變成灰白色,長有很多綿毛狀菌絲和黑色鼠糞狀菌核,組織腐爛,上部莖葉枯萎。

形態特徵

菌絲無色、纖細、具隔。菌核長圓至不規則形,成熟後為黑色,形狀及大小與著生部位有關,菌核萌發產生1-50個子囊盤,一般4-5個。子囊盤初為杯狀,直徑2-8mm,大的可達14mm,淡黃褐色,盤下具柄,柄長受菌核埋在土層中深度影響,短的僅幾mm,長的可達70mm。子囊排列在子囊盤表面,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8.7-13.6X4.9-8.1(um)。

發病特點

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菌核多在 2-4月及10-12月萌發,北方多在冬春季萌發。當月均溫5-18℃時,土壤中的菌核一部分開始萌發侵染幼苗,致苗期發病,經8-15天子囊盤上又散發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從花瓣侵入,帶病花瓣落到健康葉片或莖稈上以後,引致莖稈和葉片發病,且通過枝葉傳染到鄰近植株上,形成發病中心,繼續擴展,該病屬子囊孢子氣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氣傳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強,從寄主的花、衰老的葉或傷口侵入,以病健組織接觸構成再侵染。菌核萌發、子囊盤形成適溫15℃,子囊孢子侵入、菌絲生長適溫為20℃,本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

流行動態

生產上氣溫低、相對濕度高於80%的條件下或陰雨連綿、偏施氮肥、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栽植過密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種植翠菊的地塊要與水稻、大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
(2)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2%-0.5%的50%速克靈或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
(3)在發病前或發病始期噴灑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5%菌核光懸浮劑600-8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