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一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引發了網路上的FLASH動畫風潮,雪村這位早已被國外媒體稱作“音樂怪才”的音樂人,網路當真是創造英雄的沃土,沒有人宣傳,沒有人推廣,更沒有炒作,雪村幾乎是一夜成名,憑的就是他獨創的音樂形式一一音樂評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翠花,上酸菜--雪村自述
- 作者:雪村,老刀
- ISBN:9787561323014
-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11-01
內容簡介,本書評論,文章節選雪村自述,本書目錄,
內容簡介
事到如今,如果有人還不知道雪村,那起碼說明了三件事:
他老了;他不夠新潮時尚;他朋友太少。
自2001年冬春之交,雪村熱像一場流行性感冒,或像梅麗莎病毒,通過網路,在祖國大地甚至世界各地迅速蔓延。雪村成了“現象級人物”,雪村熱成了“雪村現象”。這可是第一位不通過報紙、不經過電視,由咱們老百姓一手一腳、辛辛苦苦親手捧出來的紅人啊!
這小子成了大明星之後,果然被電視、報紙盯上了,關於他的報導滿天飛。好在他成名不忘老百姓,在百忙之中為大家寫了《翠花,上酸菜——雪村自述》這本書。
書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老老實實交代了自己辛酸不堪的成長史,抖露出許多令人唏噓不已的往事,當然也有令他眉飛色舞的快意經歷,同時把自己的恩人與仇人一一列出來給大家看,還掏心掏肺地給大家講他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雪村同志以前對自己的經歷一直諱莫如深,而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完整的“雪村史”。
第二部分,對於時下正熱的“雪村現象”的“批判”,話說得多重他都不敢惱,還把自己創作的每一首歌擺出來,讓大家放開嗓門品頭論足。
第三部分,雪村與文藝界名人的對談錄,其中包括金兆均、英達、蔡明、黃集偉、英壯等雪村的“恩人”。“恩人”說話,有時候就沒輕沒重……
這位“人民的親外甥”為了使大家書讀得開心,還特意在書中穿插了自己大量的另類圖片、自己寫的歌曲的Flash抓圖。最貴重的禮物是,他委託唱片公司,將有關自己作品的優秀Flash一網打盡,將自己剛剛製作完成的MTV奉獻出來,按廣大勞動人民喜歡的卡拉OK樣式,製作出一張雪村作品VCD光碟,隨書免費贈送!!
本書評論
不喜歡雪村
如果雪村真的如各路媒體所言,在網上有那么多“歌迷”,我這個題目肯定是吸引眼球的。本來此文想題為“關於炒作”,改用此題有提高訪問量的用意。
“炒”字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老闆炒員工、員工炒老闆是一種,炒明星是另一種。炒導演卻是炒來炒去均可的,比如那個把金庸武俠搬上中央電視台的製片人,就是像老闆炒員工一樣,炒掉了導演,並以此造新聞,把自己炒成了明星製片人。
港台娛樂圈的“明星制”也許是指宣傳上以演員為中心,演員是影、視、歌的賣點。對影、視、歌的宣傳也不同於一般的產品廣告,對要賣的東西有可能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有可能只是點名即可,不談其優劣,大書特書的是演員的個人瑣事,尤其側重於緋聞、隱私。
如果說大陸的幕後英雄們是不滿足於幕後的,也許有失偏頗,但也應該可以說有有些幕後英雄是不甘寂寞的,只要有機會,是會站出來露露臉說幾句,甚至作長篇大論的。當然,只要自己想露臉,想作新聞發言人,有些幕後英雄是有這個權力的,或可以說在娛樂圈是有這個影響力的,對娛記、娛編是有這個感召力的。也可以取巧一點說,大陸的娛記、娛編或媒體的老總們比較有文化、有藝術、有思想,或比較注重文化、思想、藝術性,而由演員們來談文化、談思想意義、藝術價值之類,顯然有失份量,於是便有導演、製片人、甚至編劇、原著作家,也會在娛樂版、娛樂節目中拋頭露面。
我說大陸娛記有文化,便難避影射港台娛記沒文化之嫌,討巧的說法往往是討好一部分人便得罪了另一部分人,好在我現在還處在身微言輕階段,不會有多少人把我說的話當一回事。其實我倒是欣賞港台的編劇、導演、詞曲作者,他們似乎都十分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十分低調高姿態,演員演著他們編導的影視、歌手唱著他們創作的歌曲大出風頭,他們躲在幕後一聲不吭,似乎被遺忘了。歌迷們、追星族,包括我們這些不是誰的歌迷、不追星的人,信口說出這是誰的歌,誰的電影、電視,這個“誰”不是詞曲作者、不是編導,而是歌手、演員。不知是行內規矩,還是娛記是非不辨,抑或被寵壞了的歌手、演員們大言不慚,歌手、演員們在談“創作體會”時常常是採用第一人稱單數的,是以唯一創作者的口氣說話的,無視編導、詞曲作者的存在。一首歌的好壞,要表達的主題、意義、情感,在我看來,完全是詞曲作者的事。同一首歌,可以由甲歌手來唱,也可以由乙歌手來唱。當然,一首歌能否走紅,與演唱者卻是有很大關係的,就像產品與商標、品牌的關係。
2001年有一出折騰得亂七八糟的所謂賀歲片《天下無雙》,炒作上翻了花樣,拿個大家都十分陌生的名字說事,說《大話西遊》的編劇,現在是《天下無雙》的導演。說起《大話西遊》,大家都知道是周星馳的“傑作”,那些在網上廣為流傳的所謂經典台詞,都已貼上周氏標籤,直到炒作《天下無雙》時才有人想將其“物”歸原主。順便一提的是,《大話西遊》在大陸竄紅,不是製片商的炒作,而是在網上被網民自發炒起來的。自《大話西遊》之後,看周氏鬧劇的人似乎不再“缺乏品位”了,那些一向甚重“品位”或自以為很有“品位”的小資、白領們一下子熱愛起周星星來。我一向平庸,也不善附庸風雅,在《大話西遊》之前,就已經跟著周星星傻樂過好幾回了。《大話西遊》被炒得炙手可熱時才偶爾看了該片,覺得比起其它周式鬧劇來也不過如此,並沒有躍上幾個台階,很不明白它被瘋狂熱愛的原因。好在世間事弄不明白的太多,用不著鑽牛角尖,只是對運氣又有了幾分慨嘆:有些東西明明很好,可就是怎樣也熱不起來;有些東西明明很一般,幾句誰都說得出來的大白話也可以被炒成經典。就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所謂“汪國真現象”吧,雖然我也喜歡一些汪詩,有清新之感,但如實地說,汪詩有些實在太膚淺、太直白了,可那會兒的狂熱卻是可與時下最當紅的娛樂明星媲美的。說奇也不奇,能讓廣大國中生熱愛的詩不可能高深莫測。只是像汪詩那般膚淺、直白的東西,寫起來太容易了,誰都可以寫上幾首,可是人家紅起來了,你卻只能寫在日記里。說不奇也奇,汪國真那會兒常在一些大學裡演而講之,也是號召力十足的,有一個大學出版社還出了一本評論汪詩的文集,操刀者便是諸位中文系教授,怕讀者讀不出份量,頭銜都印上去了,他們從學術研究的高度上推介汪詩。我就記得一首:“約會已過了五分鐘/我將不再等待/如果你來了/這是對你的懲罰/如果你不來/再等也是白挨”。有一位教授專為這幾句大白話寫了洋洋數千言的評論,大談形而上的東西,好像這首“詩”蘊含著多少深刻的哲理,是一個挖之不盡的寶藏。不知此君現在是否記得自己的這篇評論,如果記得,是否會為此臉紅。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這篇文章的題目。既然用了此題,好歹也得逮住雪村說說。2002年的春節晚會是很想讓這孩子出出風頭的。《出門在外》雖說不上是一首好歌,卻還是讓這孩子給糟蹋了。先瞅他那形象:據說已成為雪村標誌的皺巴巴的改革開放之前一統神州的早已難得一見的軍用挎包,支援災區也拿不出手的似乎穿了二三十年的十分陳舊的衣服,褲筒一隻長一隻短,似乎沒有穿襪子,踩扁了鞋後幫的布鞋,面黃肌瘦,一頭亂髮,要多潦倒有多潦倒,要多寒酸有多寒酸。這明擺著就是一種造作,一種令人看著很不舒服的造作,連流浪漢的裝扮也要比他強幾倍。他這形象再加上玩世不恭的表情,怎能代表那些奔波勞碌、艱難謀生或拼搏創業的出門人的形象呢?大多數出門人,即使再窮困,也會努力活出一份體面,活出一種精神。這體面和精神,也是謀生的一種資本呀!窮困潦倒而猥瑣的形象與歌中所要表達的精神,八竿子打不著。借春節晚會之東風風靡大江南北的歌手、歌曲,似乎年年都有,今年顯然傾力打造“雪村”,看來是事與願違了,元宵晚會助了一把火,仍是個半生不熟!
現在炒作雪村的文章鋪天蓋地,謂之為“歌壇怪傑”。這“怪”是不能糊弄的,弄得好,“怪”可以是一塊招牌,一個賣點,一個最新版廣告學上的所謂概念;弄不好,便成為不招人喜愛的“怪物”,成了沒人疼的孩子,成了“怪胎”、“怪蛋”。
2001年賀歲片《一見鐘情》,炒作上也拿雪村說事,而雪村僅是該片的主題歌的作曲。炒作文章稱,雪村與該片的男主角偶像明星陸毅打起口水戰,雪村說倘若該片讓他演男主角,肯定比陸毅賣座,陸毅頂多只有一些影迷,他卻有四千萬網民支持著。如果這口水戰是片商炒作,那雪村這孩子無疑成了犧牲品,因為他那尊容想取代偶像明星實在是忘了照鏡子。就算網民有喜歡《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也不一定喜歡雪村,就算愛屋及烏喜歡上他,也僅僅是喜歡他的歌聲、他的詞曲,並不見得喜歡他的形象,並不見得會這么弱智地去支持他做偶像。炒作文章就是不管你是否反胃,只管炒,炒到你作嘔印象更深刻。炒作文章一石兩鳥,既炒了雪村,也炒了《一見鐘情》。
我當過地方報編輯,知道地方報並不需要娛記,娛樂版卻是占不少比例,編娛樂版簡單得很,剪刀加漿糊。我不明白娛樂圈是怎樣炒作的,或許是向各大媒體發通稿,或許是開開新聞發布會、記者座談會之類,或許還需要紅包或版面費,這也許只是炒作新面孔的把戲。那些大腕、巨星或許是用不著這些小把戲的,有娛記削尖腦袋往他們身邊鑽,夜以繼日、不辭勞苦地為他們製造新聞,他們打個嗝也可以上頭條。能在娛樂圈混到這個份上,對娛記也用不著客氣了,他們罵娛記是“狗仔”。據說,還沒有紅起來的準明星們,對娛記娛編們是畢恭畢敬地稱之為“老師”的,這一點與想發表文章的無名作者對報刊編輯的尊敬相似。再據說,娛記娛編們對那些稱自己為“老師”的準明星們是不大理會的,除非是面對令自己動心的漂亮臉蛋,這一點也與報刊編輯對無名作者的態度相似。還是據說,娛記們對那些罵自己是狗仔的大腕,卻是受虐癖似地趨之若鶩。
有關雪村的報導看得多了,我不禁發問,誰在包裝雪村?他們是怎樣打通媒體的關關節節的?
我是在雪村似乎紅起來之後,才去網上搜尋《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來聽的。聽厭了港台歌曲千篇一律的男歡女愛和大陸主旋律歌功頌德的粉飾太平,偶爾聽到這民間小調,倒也有清新之感,其詼諧之處也足以令我一笑。此歌上網已有幾年,走紅其實是借網上動畫之東風,是有人將其製作成網上動畫而受到網民喜愛的。這首歌純屬信手拈來的遊戲之作,一本正經的東西太多了,偶爾有遊戲之作出現,倒是很讓人耳目一新的,但把它捧得太高,甚至上綱上線闡述其政治意義,實在跟人的胃過不去了。
當我知道雪村創作過一些歌曲、《梅》便是他的作品時,對他的不喜歡有所減少。他畢竟是有才華的。但是,單純作為詞曲作者時,很好聽很感人的《梅》不能改變他默默無聞的命運,《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卻讓他莫名其妙地有了紅起來的跡象,不知他本人對此有何感想呢?
文章節選雪村自述
丁點小記憶
冬天裡的豬頭:小時候被父母放在東北老家,炕頭邊上晶瑩剔透的冰一掛到底,那是真正的冬天。家裡過節的時候會在牆上掛豬頭,清晰記得那牆上的豬頭總是掛著燦爛的微笑。
莫名其妙的病:小的時候有病,到現在也沒確診,後來在國中時游泳游好了,據算命的說以後還會再犯的。那種病當時有人說是神經性頭疼,有人說是美尼爾綜合症,也有人說是大腦炎……好多的專家都沒能確診,好像一共17個專家。住院,住了好長時間的院,可能有四年吧。我媽說我當時每天打四針紅黴素和現在的音樂寫成這樣不是沒關係。她一直懷疑我的腦袋被紅黴素打壞了。
淘:國小的時候,班裡的同學湊錢買小足球,在抽乾水的游泳池裡踢,我不會踢足球,只會開大腳,結果一連三天,把公共財產——足球踢到泳池護欄讓游泳的人掛衣服用的尖兒上,戳破了,我爸我媽都掏錢賠了,我記得特清楚,第一次讓我小心一點,第二次讓我以後注意,第三次連話都沒說就把錢給我了。
然後,我踢翻了自家的暖壺,再然後在門把手上剮爛了自己的襯衫,加上三個足球,這些錢相當於爸媽半個月的工資,在不到一個星期之內,沒沒!
學藝:小時候聰明,學什麼像什麼,一上手就讓父母驚喜,幾年間,先後學了鋼琴、繪畫、琵琶……但都以哭告終。不愛學,不吃苦,結果都半途而廢。
請聽雪村音樂評書
別人不會知道也不會想知道,我為音樂評書奮鬥了六年,等待了六年,並把它作為我人生的終極目標,完成了這個目標後,我死而無憾。
從我進入流行音樂工作領域的歌曲《梅》開始,有些朋友在跟我談話時,說他們把我當成有知識的階層代表,但是我心裡明白,我不是一個知識分子,我如此的沒文化,何以代表又怎樣去代表知識分子呢?我還是戴十塊錢一塊兒的假手錶吧。朋友們跟我說,《梅》與《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反差很大。是,從形式上說是的:《梅》是一個大型的弦樂伴奏作品,按中國某些人的概念來說,弦樂、管弦樂、洋樂應該是所謂最高雅的;而《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正好相反,是小鑼小鼓二人轉,對於某些人說是所謂“低俗”的。但我認為,內容高於一切形式。不管它是什麼形式,形式都是一樣表面化的,什麼POP、RAP、HIP-HOP、ROCK什麼的……在我眼裡沒有絲毫的不同,全是一個味兒,而在內容主題的問題上則完全不同。從有主題和敘事的宗旨來說,《梅》和《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是一樣的創作理念。我就是要請清楚一件事,你管我怎么講呢!
我爹是個搞文化的,寫小說劇本和歌詞,他老人家跟我說,在有詞的流行音樂作品裡,用五分鐘的時間,你就想去解釋清楚一個故事,包括什麼時間、地點、人物,發生、發展、結果……那幾乎不可能。個別的大師級的人物才有可能做到。
針對這種說法,《梅》是第一個探索,《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是第二個探索。
我用《梅》講述了一個相對平庸的、關於一些崇洋媚外的中國人給親人造成心理創傷的故事,可是音樂用了大的抒情的段子,而且成品《梅》比5分鐘多了16秒。
《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走得更遠,它講述了一個交通肇事的故事,不抒情、無形容詞、無風格、而且1分14秒比5分鐘少四分之三。
這是同一個創作理念的兩個表現方式。
《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流傳到了這個程度以後我發現,我爹說的是對的。為什麼呢?因為5分鐘講一個故事的前提是流行音樂+抒情音樂的概念。在中國,音樂和曲藝應該說是不同的兩個範疇,這兩個範疇的區分不是沒有道理的。《梅》在5分16秒的時間內講述清楚了這個故事,但是它仍然以抒情為主要的功能。《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倒是徹底排除了抒情的功能,但我在1分14秒之內把這個故事講清楚之後,我發現它已經不是什麼流行音樂了,它是曲藝是小品是相聲是二人轉。
本書目錄
代序:這個村叫雪村
關於雪村的N個問題
雪村自述
雪村無生平
雪村經歷
成長無故事
丁點小記憶
隱瞞身世
被報社開除
專工模特三圍
那年梅開
當原告就是光榮?
什麼玩意兒?
給英達打工
“我就不信你沒戲”
撒歡兒
捧不紅就算了
成了!
出了!
給自己做廣告
雪村語錄
我是廣大人民民眾的親外甥
我為誰唱歌?
請聽雪村音樂評書
中國藝術人
雪村批判
人民抱養的親外甥----雪村其人
外甥和他舅舅的兒子
“人”和“民”我知道,可“人民”是什麼?
人民多錢一斤、
初戀的結
只有中國才會“人民”
最後的“人民”
得志的是不是小人?
曇花還是常青樹?
粗俗?噁心?討人嫌?
怎么誰都變成了“大恩人”?
開創一個新時代?
老小孩
網路雜耍藝人----雪村音樂
外甥的作文
音樂評書
音樂評書曾祖的曾祖
音樂評書的兄弟姐妹
音樂評書的掌門人
唱故事,危險!
“人民藝術”
時代大師
投資
流行
民族服裝
來自人民,低於人民
大俗大雅
朴與實
計時幽默
視野
民間藝人
網路上的雜耍藝人
憶苦解構思甜----“雪村現象”
網路,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上網三部曲
中國網民創造的三個奇蹟
後周星馳時代
是什麼招惹了70年代
小資技巧
另類告急
FLASH
雪村選單----作品點評
《湖南MARY》
《星期三的第二堂課》
《潘金蓮》
《北京晚上9:30》
《小李飛刀》
《梅》
《抓賊》
《徵婚啟事》
《蛐蛐》
《梅,我們是否該要個孩子了》
《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謝謝你,我親愛的媳婦》
《開,開,開出租》
酸菜筵:雪村背靠背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