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麗江鳴音、
寶山鄉隔江相望,北與永寧、拉伯相隔。全鄉繫於綿綿山脈之間,平均海拔2240米,年平均氣溫13.4攝氏度,年降雨量900毫米,總面積,耕地20267畝,林地809234畝。轄6個村委會,67個自然村,人口14712人,3389戶,居住有傈僳、普米、彝、漢、藏等民族,全鄉最高海拔4510.3米,最低海拔1600米,相對高差2910.3米,立體氣候顯著,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農業上分為三個區:江邊河谷區、半山區和高寒山區。江邊河谷區主要居住著傈僳族,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半山區居住著漢、普米族,主產水稻、玉米;高寒山區居住著彝、藏等民族,主產洋芋、蕎子、燕麥等作物。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0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5元,該鄉屬於貧困鄉,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畜牧業為主。
基礎設施
通過多年建設,截止2006年底,全鄉6個村委會全部通公路,4個行政村通電,絕大部分自然村通水、電、路、電視、電訊,全鄉有1661戶通自來水,有45戶飲用井水,有128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8%。有2179戶通電,有1315戶通
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124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64.3%、38.8%和36.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728戶(分別占總數的33.5%和21.5%)。
縣到鄉已通路,進鄉道路為彈石路,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鄉擁有汽車34輛,拖拉機84輛,
機車45輛,農用車17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7582畝,有效灌溉率為43.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124.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
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
沼氣池農戶26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8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縣外、
省內。2006年種植業、養殖業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826.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9.1%。我鄉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兩個產業:萬畝核桃產業和萬畝花椒產業。全鄉截止2006年底, 發展
核桃、
花椒、黃果、石榴等特色產業4101.8畝,其中核桃1050畝,花椒2100畝,黃果295畝,石榴656.8畝,年經濟收入255.3萬元。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勢,畜牧業是翠玉鄉的支柱產業,2006年豬出欄6979頭,牛1598頭,頭號3014隻,年經濟收入681.9萬元。
歷史沿革
民國時屬八翠鄉。建國後1950年屬八翠區。1951年劃二區(紅橋區)。1958年成立翠培公社。1962年又劃屬紅橋區。1984年增設翠依區。1987年改為翠玉僳傈族普米族鄉至今。
自然環境
本鄉最高海拔4510.3米,最低海拔1600米,山高谷深, 高差懸殊很大,呈立體型氣候,可謂“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江邊河谷地逞,主產
水稻、
玉米、
小麥。半山區,主產玉米、小麥、蕎子。高寒區,主產蕎子、
燕麥、
馬鈴薯。是本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建有蓄水143萬立方米的翠玉水庫,興修東西兩條灌渠,10條水溝,有效灌溉面積9024畝。出產
貝母、
蟲草、
五味子、
茯苓等多種野生藥材,還盛產
黃果、
核桃。
經濟情況
1999年,全鄉年末總戶數2885戶,人口總數14067人,占全縣人口
總數的6.23%,其中農業人口13543人,占96.27%,非農業人口524人,占3.73%。人口自然增長率7.15%o,比1998年下降3.78%0。年末全鄉耕地面積18270畝,其中水田4066畝,旱地14204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35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8340畝,糧食單產181,9公斤,糧食總產量5155噸,農民人均有糧380.6公斤,全年實際種植烤菸623.5畝,完成計畫數的25.3%;實際完成菸葉958.25擔,為年初計畫18.43%。期末存欄大牲畜9604頭,豬15437頭,羊21428隻;當年出欄大牲畜240頭,豬3763頭,羊1716隻。
招商引資
通過各級招商部門的招商引資,在翠玉鄉轄區內建設阿海電站,項目靜態投資160多億元,項目的建設給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商機,交通、文化、電訊迅速發展,活躍市場經濟,帶動二、三產業大力發展,促進人民增收。
地圖信息
地址: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翠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