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翠林村
- 地點:黟縣西北部
- 平均海拔:615米
- 年平均降雨量:1760mm
地理文化,相關詩歌,
地理文化
在黟縣的西南邊陲,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村——翠林。她雖沒有屯溪老街的玲瓏別致,也比不上悠久古歙的綿長古韻,卻有著青山綠水所孕育出的秀美氣質。她雖默默地偎依在黃山西麓,黃山的靈氣卻依然濃郁。其方圓數里,屋舍儼然,田疇平坦,三十六口塘、七十二眼井,鑲嵌其間。
翠林村
這裡遠離城市,聽不到車船的馬達轟鳴聲,看不到一撥一撥的來往人流。環村皆山,林木繁茂,小溪流水潺潺。因此,空氣新鮮,氣候涼爽,即使是盛夏,也是氣溫宜人。
這裡有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觀,有著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有著深厚底蘊的徽文化,還有著撩人心弦的神話傳說,真是久住圍城人的一個好去處啊!
翠林,原地處徽州通往安慶的故道上,是太平縣弦歌鄉最邊緣的一個小山村,再往西就屬池州所轄。界限上的石門嶺既為翠林的守護屏障,亦為鹽貨油茶交流暢通的紐帶。據汪氏族譜上記載,元末,此地還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最早從歙州遷徙到此落戶的汪姓人,見滿眼都是一片高山柴林,便取了原始的村名——柴林。後又有一鄭姓人由祁門香源遊學該地並隨之落戶。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斷繁衍,並逐步有了私學。這樣,文化的發展氣氛不斷濃厚,文人輩出。村名也就完成了“柴林——賽嶺——翠林”的更迭而最後定名。十年動亂期間,將“翠”字按黟縣土語改念成了同音的“去”字。好好的“翠林”竟成了“去林”,而且沒有幾年,因為亂砍亂伐,滿目青山果真的沒有了“林”,這在翠林人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村民中有人貼出了一幅門聯:“翠柏蒼松稱古壽,林海雪原贊英雄”,以示心中的不滿。
翠林的地形地貌有著不同一般的特色,有一句地理行話精闢概述道:“水托荷葉葉托龜,千年神龜輕如灰。”這就是說,翠林的村莊建設布局像“龜”形,而翠林整個地形是蓮花形。四周山巒重疊,連成一體,成一圓形。地質隊曾測算,翠林的凱龍山海拔600米,村中海拔300米,其四周的鄰村地勢均低於翠林,把翠林拱托成一塊高山盆地。村民們為了解決高山盆地的水源問題,群策群力,相繼挖掘了三十六口塘,開鑿了七十二眼井。登上“東山翠嶺”,往下俯視:身著艷裝的女子,挑擔汲水的,捶衣浣紗的,點綴其間,恰似朵朵盛開的荷花。無怪於清朝秀才汪道然詩興大發,贊道:“放眼嵯峨列震東,山緣翠嶺四時通。林間好鳥呼佳客,亭外香花惹醉翁。馬踏應橫雲影白,鳳鳴漸出日光紅。定知萬古形難改,來往行人興倍隆。”
翠林村莊的布局非常講究,傳說有四弄八巷。這些弄巷,上鋪石板,可行來往之人;下設涵道,利於排水。橫弄可行八人大轎,直巷可行來往之人。加之大弄連小巷,這樣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雖規範有序,但陌生人進去,轉來轉去,不明就裡,一時半刻還是難以轉出來。
踏著弄巷的石板路,四處轉轉,你會發現村中的房屋大小不一,但多為二層,有著徽派建築的風格:馬頭牆、小青瓦、白粉牆、磚木結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推代表宗派勢力的宗祠。據汪氏族譜上記載,翠林有汪、鄭、饒、凌、葉、胡、李等姓氏,但以汪、鄭兩大姓為主。因此,在眾多的宗祠之中,汪、鄭宗祠最講究,最氣派。兩大宗祠的建築規格基本一致,並地處全村的中軸線上,蔚然成觀。就拿汪氏宗祠來說,經過民國二十七年間的整修,整座祠堂面積不下600平方米,分為前、中、後三進。跨進威嚴的大門,站在寬闊的前進當中,只見四周是一圈牆柱,中間立著兩排圓頂柱,下承祥雲石蹬,上托斗拱,氣宇軒昂。其間樑柱碩壯圓渾,上架雕琢稍加勾勒,顯得粗獷。從整個布局來看,處處無不顯示著宗派的威嚴和勢力。其中鄭氏宗祠大門邊的一對門柱,傳說就是36人、18根槓從四十里之外的美溪村運來的。從祠堂天井兩旁的走廊往裡,就到了嚴肅的中進。族人在這裡可商談大事,處理糾紛等。再從後門跨過一橫弄,就到了肅穆的後進。它的前端是一小天井,後端是香火座。只見正面敬著族家先人的牌位,香火裊裊,供品豐富。兩旁辟有一耳門,供敬香火人出入,因為宗祠大門平時是不輕易開的。因為舊時認為,唱戲的屬三教九流,不得進入祠堂,所以汪氏宗祠大門外邊建有萬年台,鄭氏宗祠門前也建有五鳳樓,供唱戲時專用。至今,人們逢年過節來到這裡,還時不時可看到大型的龍燈會,欣賞到地道的目連戲,聽到優美的黃梅小調。
目前村中保護最為完好的是汪氏的一幢民居。屋中的木雕精湛傳神,雕刻的文字蒼勁有力,宮盈柱樑則鏤空細微,不論是飛禽走獸、花草蟲魚,還是山川人物、戲文故事,無不畢妙畢肖。據說其中的兩塊窗板,就是主人把雕匠師傅養在家中雕了三年才完成的,雕匠每天只雕出一酒杯的木屑,由此可見其工程之艱,價值之高了。該民居現在已由縣政府出面,交給中坤集團遷至黟城重建。
漫步村內,巡遊郊外,濃厚的人文景觀,美麗的自然景點,讓你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就村前的一口半月池也夠你欣賞半天。據介紹,半月池四周景色優美,池中的水清澈見底,更令人叫絕的是,從池內一洞中經常游出一斑斑的天然的紅鯉魚或紅鯽魚,與遊人嬉戲。有人說,此洞通向旋溪河,也有人說,此洞連著東海龍王府。池前有一小山,叫做七星降,兩者相互媲美。有一古詩讚道:“降擁七星摟彩鳳,池映半月起紋龍。”另外,還有十大景觀,景景均有詩為證。如“松竹名山”,詩中贊道:“有松無竹不精神,有竹無松亦俗人。竹影橫斜松影瘦,名山分作兩邊春。”又如西山的“鐮刀峰”,詩中贊曰:“神龍欲割關東麥,錯把我山當鐵鐮。”影響較深遠的景點還有“天子印”、“龍虎伏寺”、“石洞清泉”、“獅象臨門”等。另外胡姓的“十八根武士棍”、凌姓的“十八把白紙扇”,也都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據老人回憶在清朝後期的鼎盛時期,翠林文有雅生貢士,武有武秀才。村里曾留下過汪氏旗旌夾和鄭氏“大夫第”所藏的三百斤重的鐵胎弓,以及一鄭姓數十擔之多的文史書籍。村里還曾有中藥店兩家,作坊業也曾興盛一時,有糕點坊兩家、糧場酒業兩家、油坊一家等,百業興旺,欣欣向榮。
由於東貫徽州,南貫江西,翠林地處三岔口,革命思潮很早就影響到這裡。有辛亥革命時期的同盟會員,有大革命時的地下黨員,還有抗戰時的老紅軍和游擊隊,著名的柯村暴動中犧牲的英雄烈士就不乏有勇敢的翠林人,有臨危不慌、犧牲自己保全同志的區委汪清泉,在刑場上被敵人屠刀砍後仍活過來的姜天雲等等。
翠林人的吃苦精神也是有口皆碑的。有一句流傳俗語就是最好的佐證:“老驢子上徽州,一日不死,一日不休。”今日的翠林人,正在努力做好農業多種經營的大文章,蠶桑、白果、藥材、樹木等在全鄉占有重要的地位,勞務輸出和在外工作的人員各占全村人口的12℅以上。
翠林的明天會更好!
胡立周/文
翠林十景
“松竹名山”——在村後山,群峰突立,只見嶙峋怪石之上蒼松傲立,遮天蔽日,間或翠竹迎風弄日,颯颯作響。詩曰:名山自古及於今,一片蒼松綠竹林。勁節堅心張翠盡,迎風弄日播清音。大夫職本秦皇錫,君子儀頻衛武欽。眾壑群峰難與擬,間登玩賞豁胸襟。又詩曰:有松無竹不精神,有竹無松亦俗人。竹影橫斜松影瘦,名山分作兩邊空。
“洪山曉霽”——雨後的洪山,樹葉更加新綠,珠露欲滴,林間的鳥兒嘰嘰喳喳,喋喋不休,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此時登上洪山,世俗之念頓消。詩曰:幾日瀟瀟雨乍晴,洪山排闥色分明。雲妝眺望峰都活,霽曉登臨樹倍榮。鹿徑青浮添畫稿,螺鬟翠繞助詩情。倚天拔地如東嶽,好鳥枝頭側聽鳴。又詩曰:沉沉夜漏響潺潺,靜坐書齋萬慮刪。未聽曉窗啼鳴喚,先瞻霽色滿洪山。
“石洞清泉”——在村東山上,有一石洞,洞中常年流出一股清泉,落在一塊天然岩石的峭壁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此間霧氣繚繞,青松翠黛,別有洞天。詩曰:敢雲石洞在宕前,此內灣環別有天。三面相生羅翠黛,四時不斷涌清泉。縱無榴樹霞丞艷,恍有桃花水逐鮮。欲問源頭來孰若,仍徐待引路神仙。又詩曰:泉流石上響淙淙,洞口閒雲盡日封。不是桃花隨水出,人間焉識此仙蹤。
“三台對戶”——在村落前正中,有三座山峰相疊,秀峰之上,風光旖旎,遠遠望去,一座比一座高,形如三台。詩曰:青山正對戶盤徊,此地居然景運開。疊疊奇峰排五老,層層錦嶂擬三台。文光射北欣為斗,紫氣東來喜占魁。天地菁華頻毓秀,行看歷世產英才。又詩曰:休疑人擅謫仙才,宿列三峰拱上台,仁者樂山山毓秀,賞心詩句稱心來。
“五柳垂塘”——在村前池塘環堤栽柳,春二三月,柳條垂溪,仿佛要在水中照個影兒,暖風輕撫,鶯燕翩翩起舞,一片熱鬧景象。雅興之時,在柳蔭之下,不失為修心養性的垂釣之處。詩曰:春風春日鬧春光,五柳依依影壓塘。玉剪掠波新燕白,金梭織縷曉覺黃。兩餘罨水枝重湮,雲際垂溪線倍長。三起三眠皆自若,其間可作讀書堂。又詩曰:半畝方塘鑒物空,低垂五柳色青蔥。陶家風味今堪續,酒正開樽墨正濃。
村中建造的各式徽派建築及“秀才第”,也是遊人必去的觀景之地。另外“十八根武士棍”和“十八把白紙扇”,也都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相關詩歌
山緣翠嶺四時通
放眼嵯峨列震東,山緣翠嶺四時通。
林間好鳥呼佳客,亭外香花惹醉翁。
馬踏應橫雲影白,鳳鳴漸出日光紅。
定知萬古形難改,來往行人興倍隆。
——(清)汪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