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岩紅樹圖》是清代畫家董邦達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山巒重重,以米點之法堆積而成,色彩鮮麗,青山紅樹,兩相輝映,林間屋舍星布,自成富麗之卷。所畫屋舍工整嚴謹,筆法有些拘束,少了一些灑脫閒逸之氣,丘壑虛實亦嫌鬆懈,但其筆墨神逸尚有一些氣韻,迥異於在野文人的清風傲骨,筆法拘束細碎,也乏開闊自由之胸意,給人沉悶拘縮之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翠岩紅樹圖
- 作者:董邦達
- 創作年代:清代
- 規格:103.3×46CM
- 畫作類型:沒骨設色畫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畫為“翠岩紅樹”,畫的是一幅江南金秋景色,綠山紅樹,小橋溪水,山間小徑,水榭書堂,一片平靜的自然景色。近景處有木柱小橋,木榭屋宇,一片蒼樹和紅樹,紅綠相襯;過了小山頭,右邊是曲徑山道通向山莊樓閣,左邊留白處為湖塘清池,即一片水面,呈現在山莊樓閣前,池邊山徑背崖面水,逶迤直通山堂,山莊樓閣後有幾座較高的山峰,以顏色變化中有近遠之別,當時仍是以翠山為主,及大石平台橫亘,紅樹翠口r,多次點綴。這裡的山勢不是斷崖峭壁、此起彼伏,而是平緩過渡、有勢無險;這裡的溪水平靜,沒有飛瀑直下之勢;這裡的山徑平坦,毫無崎嶇之感:偶而見到水中的珍禽,而人炯罕見,是偏僻寧靜的自然景色。人離鳥飛,只有幾株紅樹護書堂。
畫的左下角有作者自題:“翠岩紅樹”,款“恭仿楊升筆意:臣董邦達”鈐印二“臣”、”達”。右上方為高宗題詩:“沒骨涇山煙靄蒼,幾株紅樹護書堂:卿家思白明重見,筆意翻稱是仿楊:”“丙戌新秋御題”。白文“乾隆口口”、朱文“乾隆宸翰”:圖左有“乾隆”、“嘉慶”、“宣統”玉璽各一,及“嘉慶”鑒章一印,說明這是作者董邦達的進御之作:乾隆的御題,點出這畫的內容、畫法,謂之沒骨山水畫,只是筆意翻改,實為仿古之作。
藝術鑑賞
《翠岩紅樹圖》.構圖、皴染、墨法、點苔和設色均學習董其昌沒骨青綠山水,物象則取元代黃公望山水。
雖是仿古之作,但筆意翻新,是作者的思鄉作品。在布景上,畫中石態或高聳挺峙,或平坡如坂,或大小錯落遍撒于山麓水岸之間,聚合排布疏密得宜,雖零星散漫而以苔點雜樹掩映連成一片:故此畫在董邦達山水中別具一格。此畫又採用以沒骨法寫山水,又以“米點”青綠點苔,樹幹樹枝用筆勾勒,畫法筆筆細緻,從此可看花葉董邦達的畫風創造力不大,屬技巧與形式都很四平八穩的類型。
作者簡介
董邦達(1699—1769),清代畫家。字孚存,號東山:浙江富陽人:世宗雍止十一年(173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好古力學,書畫皆精?曾參加編纂《石渠寶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鑒》諸書。工山水,善用枯筆,勾勒皴擦,多具逸致:取法董源、巨然、黃公望,而得力於董其昌,淪者有“古今二董相承”之說,亦有謂其風格在婁東、虞山派之間:傳世作品有《松崖苔磴圖》卷,《仿黃鶴山樵山水》軸、《秋山水閣圖》軸、《仿荊浩匡廬圖》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