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子

翛然子,本名張繼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長,字遵正(或說字嘉聞,又字道正)。道教正一(天師)派第三十代天師。 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武宗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基本介紹

  • 本名:翛然子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時間:公元1092
  • 去世時間:1127
傳奇與史實,思想與著述,鹽池收妖,

傳奇與史實

九歲時繼承教位,為人沉默寡言。徽宗崇寧以後,共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
張繼先得宋徽宗恩寵,卻志在沖淡,喜在山中曠逸自怡,清靜修道,屢乞還山。作庵於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徽宗親書“靜通庵”賜之,有亭名“翛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據稱他曾預知國難,托弟子王道堅轉告徽宗當“修德弭災”。其弟子吳真陽,王道堅等有名於世。

思想與著述

張繼先提出“心”為萬法之宗,論述心神,無惡與符法的關係,認為人身有“精氣、元氣、元神”三寶,稱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擯棄他法,是謂“破妄”。  張繼先會通祥宗,除繼承其家傳符籙道法之外,亦兼修內外丹。他認為人之所以輪迴於三界,出入於生死,乃是由於“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應“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使“一直澄湛,萬禍消滅”,認為“道不遠,在身中”,“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勸來拜受天師秘籙者脫去世網,反求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訟》)、《心說》等傳世,後代天師明張宇初輯有《虛靜真君語錄》七卷,多敘述張繼先的理論與方法,其中的《心說》謂心與神,道異名而同義,守一虛無,即離塵絕世。一念萌動,即墮輪迴之苦。其論說、書信、詩歌,明張宇初編次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行世,收入《正統道藏》。另外,《正統道藏》又收有署題“虛靖張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頌》。

鹽池收妖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山西解州鹽池水溢,採鹽不成,鹽稅收不上來,地方官忙急報朝廷。徽宗聽報,便詢問道士徐神翁,徐回答說:“這是孽蛟作怪,必須請張天師來收妖。”徽宗便派人赴江西龍虎山,禮聘張師來京。
且說這一代天師,正值第三十代,名叫張繼先。幼年時,人就稱為真仙,九歲嗣位為天師,應詔來到京師時,年僅十三歲。徽宗見面,便問:“你住在龍虎山,曾見過龍虎否?”張繼先答道:“住在山中,老虎是常見到的,龍呢,今天才見到龍顏。”徽宗大喜,讓他畫上符來。徽宗一邊看符,一邊問道:“它的靈驗從哪兒來?”繼先回答:“神氣寄寓在上面,靈驗也就跟著來了。”徽宗又問他可知修煉金丹的方術,繼先回答說:“這是山野之人的事業,陛下只要清靜無為,功德同於堯舜,便已足夠。”徽宗聽後很是高興,賜宴而出。
次日,徽宗才對他說:“解州鹽池水溢,民眾遭受災害,所以召你來救治。”張繼先受命之後,馬上在鐵簡上畫符,讓弟子祝永佑跟著太監同往解州,將符投入鹽池岸崩之處。過了一陣子,震雷驚電轟鳴,白晝如晦,及天光重開,有孽蛟被斬死在水中。聽了太監回來報告,徽宗便問張繼先:“你治死孽蛟,派遣的是哪位神將?能讓我見一見么?”回答說:“臣所召役的,便是關羽,馬上就可召來。”說完便手握印劍施法召將,關羽隨之現身。徽宗一見吃了一驚,手上正好拿著枚崇寧年間鑄的銅錢,便擲給關羽,說:“以這錢名封你。”所以人們稱關羽為“崇寧真君”。
張繼先收妖之後,大得徽宗讚賞,便想長留他在宮中,但繼先卻堅辭還山。過了若干年,朝廷又召他入京,徽宗對他說:“宮中似乎有妖怪,你須幫我驅除。”繼先回答說:“聽到古人說,邪不勝正,只要陛下您趕快修德,妖怪必定自己消失。”一會兒,太監來報,仁濟亭真的出了妖怪,那妖精附在一個少年身上,抱頭嗚嗚地哭。天師對他說道:“你自己把自己本心蒙昧了,墜落在迷途,不知還返。
趕快恢復你本來面目!”那少年聞說倒仆在地,好一會兒才甦醒過來。徽宗為此封張繼先為“太虛大夫”,但他沒有接受仍堅辭還山。徽宗末年,政治混亂。繼先眼見禍亂將起,曾借麻姑故事發揮說:“蓬萊水淺,滄海又要變桑田了嗎?”及靖康之亂,大家才明白他話中別有深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