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是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理論著作,首版時間是2017年10月。

該書內容摘自習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9日期間的講話、報告、演講、指示、批示、賀信等一百四十篇重要文獻,主要是收錄習近平同志圍繞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分九個專題,總計三百二十六段論述。其中許多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
  •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 字數:102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10月
  • 類別:政治理論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版本信息,

內容簡介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共分9個專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創造就業崗位;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切實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著力建設平安中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書中收入326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9日期間的講話、報告、演講、指示、批示、賀信等140篇重要文獻。其中許多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作品目錄

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四、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多渠道創造就業崗位
五、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六、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八、切實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著力建設平安中國
九、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創作背景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順應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領域民生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習近平同志圍繞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深刻認識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大意義,落實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為幫助廣大幹部民眾學習、理解、掌握習近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論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了《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

作品思想

習近平社會建設思想是新時代加強社會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指導和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乾,團結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
習近平社會建設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加強社會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指導和遵循。這一重要思想,特別是貫穿其中的社會民生建設創新觀點和論斷,蘊含著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實踐基礎。
習近平社會建設思想根植於他的全部從政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來自人民,熱愛人民,造福人民。總書記從政的全部經歷,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實踐經歷;總書記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工作。早在梁家河的知青歲月,擔任村支書的習近平同志就樹立起了“民眾需要什麼,就乾什麼”的為民理念。他帶領村民建起了陝西第一口沼氣池,點燃了陝北第一盞沼氣燈,辦起了代銷點、鐵業社、縫紉社、磨麵坊,為村里打的深水井至今仍在使用。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副書記、書記期間,他更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裡,下決心摘掉“高產窮縣”的帽子,用心辦好像“吃飽肚子”、用上“煤氣罐”、通好“公車”、改變“連茅圈”等一件件民生實事,要求每個村莊最好的房子是學校。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時間裡,他始終把百姓的事當作最大的事,總是想方設法解決民眾困難,推動每年為民眾辦10件、20件實事,大力實施“廣廈工程”“造福工程”。主政浙江後,他主持制定“八八戰略”,明確提出始終堅持把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八八”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凡是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計辦好”。推動在全國率先出台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公共財政向“民生財政”轉變的思路。在上海工作7個月時間裡,他鮮明地提出“讓上海人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指出“真正的政績在老百姓的口碑里”。他還推動發揮黨建“凝聚力工程”創新平台作用,凝聚黨員、凝聚民眾、凝聚社會,服務百姓民生。
黨的十七大後,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始終心繫民生,關心民眾疾苦。他指出,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他強調,要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與社會以及各項社會事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在加快經濟成長的同時,更加注重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在加大經濟建設投入的同時,更加注重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在提升經濟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質量的改善;在提高發展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人口素質的增強。特別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改善民生。他到地方考察工作,去得最多的是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入農戶、進社區、下車間,訪民情、問民意,及時帶去黨中央對基層幹部和困難民眾的親切關懷和溫暖。2008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江西調研考察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重、民生為本,使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10年6月,習近平同志專程趕赴青海玉樹地震災區,看望慰問災區各族幹部民眾和災後重建人員,考察民眾安置情況和災後重建工作,強調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把安排好過渡安置期間災區民眾的生產生活作為當前重中之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大力推進,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總書記一次次訪貧問苦,深入田間地頭,在灶台炕頭與老鄉促膝談心。每年春節前後,他都會來到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最繁重的貧困地區,把溫暖和關懷送到貧困民眾的心坎上;每年的全國“兩會”,他都要到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省份,參加代表團審議,改善民生、精準扶貧,是總書記關注最多的話題。從沂蒙山到井岡山,從延安楊家嶺村到湘西十八洞村,民生問題始終是總書記牽掛的頭等大事。住房問題、食品安全,養老院服務質量、冬季取暖、垃圾分類、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推進“廁所革命”,都列入了議事日程中。總書記還高度重視關心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提出對殘疾人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兩個格外”使8500多萬殘疾人感動不已、備受鼓舞,點亮了他們心中自強不息的明燈。透過這些民生實事,深切感悟到了總書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民本情懷。
習近平社會建設思想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內涵是人民主體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人民立場、人民至上,把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提升到新的高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民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充分發揮人民民眾的主觀能動性,指出“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
把人民幸福作為奮鬥目標。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同採訪黨的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時又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指出“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依靠人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型化、專業化水平”。要重視社區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抓好公共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動員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夯實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防範化解各類安全風險,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習近平社會建設思想充分體現了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踐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以民生為本,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民生觀的堅持和發展,充分體現了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相統一的實踐性。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民生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地滿足這些新需要,不斷把人民期盼變為現實。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係,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第一,發展經濟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和最終決定力量。沒有社會物質產品的不斷豐富,民生改善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但人均GDP排名仍在70位左右,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開發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不動搖,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雄厚物質基礎。第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所有發展成果最終都要落實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必須在經濟發展中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解決好人民民眾關心的就業、收入、社保、教育、醫療、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民眾。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有力促進經濟發展。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必須堅持既注重效率又體現公平,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生和發展相統一的觀點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既源自理論也紮根於實踐,既立足我國國情也放眼世界,對於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互促共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解決好中國13億多人的民生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面臨的重大考驗,必須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一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民生改善的根本立足點,這就意味著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設定民生髮展目標和推進措施,注重形成合理預期,努力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二要保住基本、堅守底線。要不斷織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網,按照公平、普惠、可持續的原則,滿足民眾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最基本需求。要更多關注短板和薄弱環節,把公共資源向最需要關心的困難民眾、弱勢群體傾斜,確保不發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三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著力解決地區差異大、制度碎片化等問題,促進各項民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公平合理、更加規範有效,不斷鞏固和擴大民生建設成效。

作品影響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論述,對於全黨全社會深刻認識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大意義,落實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版本信息

書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
978750734598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2017年10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