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軸蹄蓋蕨(學名:Athyrium delavayi H. Christ)是蕨類植物。根狀莖短粗,直立,先端密被深褐色、線狀披針形、先端纖維狀的鱗片;葉簇生。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二回羽狀;葉乾後薄紙質,褐綠色,下面或多或少被短腺毛;葉軸和葉柄下面被褐色披針形的鱗片。孢子囊群長圓形或短線形,每小羽片約有3對,稍近葉邊;囊群蓋同形,淺褐色,薄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擬網狀紋飾。 生雜木林下陰濕處或山谷灌叢中,分布於中國、緬甸和印度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醫藥,附方,
形態特徵
翅軸蹄蓋蕨根狀莖短粗,直立,先端密被深褐色、線狀披針形、先端纖維狀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5-65厘米;葉柄長15-30厘米,直徑2-3毫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禾稈色,幾光滑;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25-35厘米,中部寬14-25厘米,先端急狹縮成尾狀,二回羽狀;羽片16-18對,下部的近對生,無柄,逐漸縮短,並向下反折,基部略變狹,中部羽片平展,向上的斜展,線狀披針形,長8-13厘米,寬1.2-1.5厘米,先端尾狀長漸尖,並有尖鋸齒,基部截形,不變狹,一回羽狀;小羽片18-20對,互生,往往密接,平展,基部與羽軸分離,基部一對略大,通常多少覆蓋在葉軸上,近方形,長5-7毫米,寬4-6毫米,鈍頭(偶有尖頭),基部偏斜,上側截形並稍成耳狀凸起,下側楔形,邊緣密生張開的大而尖的齒牙。葉脈上面僅可見,下面明顯,在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5對左右,極斜向上,二叉或單一(基部上側的為三叉或羽狀)。葉乾後薄紙質,褐綠色,下面或多或少被短腺毛;葉軸和葉柄下面被褐色披針形的鱗片。孢子囊群長圓形或短線形,每小羽片約有3對,稍近葉邊;囊群蓋同形,淺褐色,薄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擬網狀紋飾。
生長環境
生雜木林下陰濕處或山谷灌叢中,海拔600-205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湖北、廣西(羅城)、四川(大相嶺、峨眉山、古藺、洪雅、雷波、筠連、馬邊、雅安)、重慶(南川)、貴州(畢節、凱里、江口梵淨山、雷公山)和雲南(宜良、大理、維西、貢山、綏江、水富)。緬甸和印度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醫藥
全草:淡,苦。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燒、燙傷。
附方
【藥 名】:翅軸蹄蓋蕨【拼 音】:CHIZHOUTIGAIJUE【來 源】:為蹄蓋蕨科植物翅軸蹄蓋蕨的全草。【功 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 治】:可用於肺熱咳嗽、咳痰、氣促、喘息、燒燙傷。【性味歸經】:淡,苦。肺、肝二經。【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別 名】:小旋雞尾、細股黃連(《四川》)【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四川。【拉丁名】:翅軸蹄蓋蕨 Athyrium delavayi Chr【考 證】: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