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鳥伊蚊

羽鳥伊蚊(Finlaya hatorii Yamada,1921)是蚊科伊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羽鳥伊蚊
  • 拉丁學名:Finlaya hatorii Yamada,1921
  • :雙翅目
  • :蚊科
  • 亞科:庫蚊亞科
  • :伊蚊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喙一致暗色;後跗節1-4基部和節1-3末端有白環,節5全白。幼蟲胸毛1-M和1-T分別為約略等長的兩枝骨刺和棘刺,呼吸管毛1-S正常。
形態描述
152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雌蚊中型蚊蟲。頭:頭頂有三角形淡色窄鱗斑,斑側為深褐到黑色彎鱗;頭頂和後頭都有黑色或雜有淡色的豎鱗;有接近完整的寬白鱗線;頭側平覆乳白寬鱗,各有一深褐斑。觸角梗節內面有白鱗和少數褐鱗;鞭分節1具黑鱗。喙約為前股的1.1倍長,一致深褐色。觸鬚約為喙的1/4長,深褐色,末端白色。胸:前胸前背片具白寬鱗;後背片平覆寬白鱗,中部可有少數褐鱗,上緣也可有少數帶淡黃色窄彎鱗。中胸盾片覆蓋帶金色光澤的褐色細鱗和窄鱗,與上述棘刺伊蚊具同樣的淡黃縱線,但縱線通常不很清晰,有的亞中縱線終止在盾角水平,翅基前和翅基上也有淡黃鱗;側背片具白寬鱗;小盾片具淡色窄鱗。中胸側板有翅前結節下、腹側板上位和後位以及後側鱗簇,後者有時分成兩簇。有氣門後區和亞氣門鱗簇。翅:翅鱗深褐色,前緣脈基段1/6-1/4腹面白色。平衡棒結節主要具淡白鱗。足:一般色澤深褐到黑色;各足股節接近末端有背白斑,基端淡色;前面和後面都有白縱條,前股前面的較近腹緣,中股和後股的寬;後股白縱條近末端1/3處有一暗色中斷,有的後面基部1/2淡色。各足脛節背面有端白斑;前脛後腹面有白縱條;中脛和後脛基段的1/8腹面白色,有的中脛後面有不明顯的淡白縱線。前跗節1-2基部和節1末端有白環或白斑,有的節3基部有白鱗;中跗節1-3基部和節1-2末端有白環或白斑;後跗節1-4基部和節1-3末端有白環,少數節4末端也有白鱗;節5全白。腹:背板深褐色;節Ⅰ側背片覆蓋白鱗,節Ⅱ-Ⅷ有基白帶,末幾節的兩端擴大成側斑。腹節l-VII腹板深褐或雜有淡色鱗,有基白帶,有的末端有淡色鱗。
雄蚊觸角梗節無白鱗。觸鬚比喙略短;節3末端和節4和5有長剛毛簇;末節基部有背白斑。尾器:腹節Ⅸ背板側葉分開,各具10-14根長剛毛;節Ⅸ腹板末緣微凸,近前端具5-6根剛毛,其中一對較長。抱肢基節狹長,背基內葉隆突,具長剛毛。抱肢端節約為基節的1/2長,基段較粗而具細剛毛;指爪位於末端,約為端節的1/5-1/4長,通常在它前面有一附刺,但腹緣無較長剛毛列。小抱器刀葉彎刀狀,中部寬,比干柄略短。
幼蟲頭:觸角接近頭的1/2長,全長都有小刺;1-A位近中央或位於基部3/5處,分3-4枝,有細側芒。頭毛1-C細彎;4-C分4-7枝;5, 6-C多數分7-8 (4-10)枝;7-C多數分5-7 (3-9),有細側枝。胸:胸毛1-M骨刺狀,通常分為約略等長的2枝,一般兩枝差別不超過全長的1/4; 1-T分為約略等長的2棘刺;這兩毛有較大變異(見下)。腹:至少節Ⅷ和X有細刺毛。腹毛1-Ⅰ棘毛狀,通常分成約略等長的2枝,也有類同胸毛1-T的變異;1-Ⅷ單枝。櫛齒一般80-90個,但也有多至100以上的,末端圓鈍而具繸。呼吸管指數2.8-3.1,長為基寬1.7-2.4倍,為尾鞍長的2. 3-2.8倍;梳齒通常16-20 (14-26)個,細長,基段有側牙;1-S位於末1-3個梳齒之前,分4-6枝,有細側枝。尾鞍末緣有小刺;腹毛1-X單枝,有細側芒;2-X分3-5枝;3-X單枝;4-X 12株,位於柵區。肛鰓為尾鞍的2-3.5倍,末端尖削。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地理分布 吉林(2♂♂ , 1♀)、河南(10 ♂♂,5♀♀)、浙江(2♂♂, 1♀,5L)、湖北(2♂♂,4♀♀,8L)、四川(1♂,1♀)、貴州(5♂♂)、福建(4♂♂,24L)。其他記載地區:我國台灣(連日清,197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