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葉蓼

羽葉蓼

羽葉蓼(學名:Polygonum runcinatum Buch.-Ham. ex D. Don)是蓼科蓼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莖近直立或上升,高30-60厘米,具縱棱,有毛或近無毛,節部通常具倒生伏毛,葉羽裂,長4-8厘米,寬2-4厘米。花序頭狀,緊密,直徑1-1.5厘米,頂生通常成對,花序梗具腺毛;苞片長卵形,邊緣膜質。瘦果卵形,具3棱,長2-3毫米,黑褐色,無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4-8月,果期6-10月。

分布於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台灣、廣西、雲南及西藏。生長於海拔1200-3900米的山坡草地、山谷路旁。

羽葉蓼根莖可供藥用,能清熱,解毒,除風濕,止血。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莖近直立或上升,高30-60厘米,具縱棱,有毛或近無毛,節部通常具倒生伏毛,葉羽裂,長4-8厘米,寬2-4厘米,頂生裂片較大,三角狀卵形,頂端漸尖,側生裂片1-3對,兩面疏生糙伏毛,具短緣毛,下部葉葉柄具狹翅,基部有耳,上部葉葉柄較短或近無柄;托葉鞘膜質,筒狀,鬆散,長約1厘米,有柔毛,頂端截形,具緣毛。
花序頭狀,緊密,直徑1-1.5厘米,頂生通常成對,花序梗具腺毛;苞片長卵形,邊緣膜質;花梗細弱,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淡紅色或白色,花被片長卵形,長3-3.5毫米;雄蕊通常8, 比花被短,花葯紫色;花柱3,中下部合生。瘦果卵形,具3棱,長2-3毫米,黑褐色,無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4-8月,果期6-10月。

主要變種

赤脛散Polygonum runcinatum Buch.-Ham. ex D. Don var. sinense Hemsl.):該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是頭狀花序較小,直徑5-7毫米,數個再集成圓錐狀;葉基部通常具1對裂片,兩面無毛或疏生短糙伏毛。分布於中國河南、陝西、甘肅、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生長於海拔800-3900米的山坡草地、山谷灌叢。根狀莖及全草入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產地生境

分布於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台灣、廣西、雲南及西藏。生長於海拔1200-3900米的山坡草地、山谷路旁。適應性很強,喜陰濕,能耐寒。土壤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

繁殖方法

用分株和種子繁殖,但以分株繁殖為主。冬季倒苗後到春季未出苗前,挖起根莖,分成單抹,每株必須有芽和鬚根。栽時,翻整土地,開四尺寬的高廂,行窩距各約33厘米,每窩栽二株,填土踏緊,施人畜糞水及火灰,最後蓋細土與廂面齊平。
羽葉蓼羽葉蓼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栽後每年中耕除草、追肥三次。第一次在三月剛出茁後,第二次在六至七月,第三次在冬季倒苗時,先把枯萎莖葉割去後進行,還要培土過冬。第一、二次追肥,以人畜糞水為主,第三次可施火灰或堆肥。
收穫加工:羽葉蓼栽後二至三年冬季收穫。先割去枯萎莖葉,挖起根莖,抖去泥沙,曬或炕乾後,撞去鬚根即成。羽葉蓼用篾包包裝貯運,放通風乾燥處,防受潮發霉。

主要價值

羽葉蓼根莖可供藥用,能清熱,解毒,除風濕,止血。
羽葉蓼羽葉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