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芒菊(學名:Tridax procumbens L.)是菊科羽芒菊屬多年生鋪地草本植物。莖纖細,平臥,長可達100厘米,基部葉略小,花期凋萎;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少數,單生於莖、枝頂端;花序被白色疏毛,下方的毛稠密;總苞鐘形,總苞片外層綠色,卵形或卵狀長圓形,花托稍突起,托片頂端芒尖或近於凸尖。雌花舌狀,舌片長圓形,兩性花多數,花冠管狀,裂片長圓狀或卵狀漸尖,瘦果陀螺形、倒圓錐形或稀圓柱狀,乾時黑色,11月至翌年3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台灣至東南部沿海各省及其南部一些島嶼。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及美洲熱帶地區也有分布。生於低海拔曠野、荒地、坡地以及路旁陽處。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鋪地草本。莖纖細,平臥,節處常生多數不定根,長30-100厘米,基部徑約3毫米,略呈四方形,分枝,被倒向糙毛或脫毛,節間長4-9毫米。基部葉略小,花期凋萎;中部葉有長達1厘米的柄,罕有長2-3厘米的,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厘米,基部漸狹或幾近楔形,頂端披針狀漸尖,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齒和細齒,近基部常淺裂,裂片1-2對或有時僅存於葉緣之一側,兩面被基部為疣狀的糙伏毛,基生三出脈,兩側的1對較細弱,有時不明顯,中脈中上部間或有1-2對極不明顯的側脈,網脈無或極不顯著;上部葉小,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具短柄,長2-3厘米,寬6-15毫米,基部近楔形,頂端短尖至漸尖,邊緣有粗齒或基部近淺裂。
頭狀花序少數,徑1-1.4厘米,單生於莖、枝頂端;花序梗長10-20厘米,稀達30厘米,被白色疏毛,花序下方的毛稠密;總苞鐘形,長7-9毫米;總苞片2-3層,外層綠色,葉質或邊緣乾膜質,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7毫米,頂端短尖或凸尖,背面被密毛,內層長圓形,長7-8毫米,無毛,乾膜質,頂端凸尖,最內層線形,光亮,鱗片狀;花托稍突起,托片長約8毫米,頂端芒尖或近於凸尖。雌花1層,舌狀,舌片長圓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頂端2-3淺裂,管部長3.5-4毫米,被毛;兩性花多數,花冠管狀,長約7毫米,被短柔毛,上部稍大,檐部5淺裂,裂片長圓狀或卵狀漸尖,邊緣有時帶波浪狀。瘦果陀螺形、倒圓錐形或稀圓柱狀,乾時黑色,長約2.5毫米,密被疏毛。冠毛上部污白色,下部黃褐色,長5-7毫米,羽毛狀。花期11月至翌年3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至東南部沿海各省及其南部一些島嶼。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及美洲熱帶地區也有分布。生於低海拔曠野、荒地、坡地以及路旁陽處。
羽芒菊屬陽性植物,在耕作地、空曠的荒地上能很好地生長,在路邊及成齡椰園也能生存。常與粗葉豐花草、龍爪茅、四年生臂形草等群生。在乾燥或濕潤的沙地上生長最盛,但也能在各類土壤上良好生長,極耐乾旱。
主要價值
羽芒菊草質柔嫩多汁,尤其是在冬春乾旱季節,多數牧草枯黃老化時,羽芒菊仍青綠柔嫩,牛、羊採食較多。煮熟後可餵豬。嫩莖葉兔極喜食。從化學成分看,羽芒菊含量均屬中等。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質和粗纖維。
羽芒菊葉和花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其葉汁具有防腐,殺蟲,殺寄生物,並且用於各類割傷止血。能促進頭髮生長並防止脫髮,在印度作為民族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羽芒菊是外來入侵植物,推測應該具有較強的化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