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義順祠堂,舊時義順享祠,
義順祠堂
祠堂又稱公廳、祖祠,潮汕城鄉幾乎處處都有。若按性質、用途劃分,潮汕祠堂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一是同一鄉村同一姓氏合建的,稱為“祖祠”;二是同一鄉村同一姓氏不同房頭各建的,稱為“某某公室”,這兩種情況在潮汕各地十分普遍;三是同市同縣同一姓氏合建的,稱“某某宗祠”,如揭陽的蔡氏宗祠、一本祠等,極少有不同鄉村不同姓氏合建一座祠堂。
民國初年,揭陽會派活動頻繁,發展各自勢力。當時為了加強聯防,凝聚力量之需要,藍田都的山尾寮(今仙美)、大良崗(今北良)、坪埔、陳厝(今碩榕)(上述四村隸屬今新亨鎮)、溪頭、東倉、邊乾、邊尾、浦邊、石洋、大寮、下寮、軍埔、潭蔡、浦南、塔步、前圍、後圍(上述十四村均屬今錫場鎮)十八個鄉村結成一派,俗稱“義順十八鄉”。民國四年(1915),為進一步密切各村之間的聯繫,又集資擇址于山尾寮的水龜地(今埔東)興建義順享祠,作為祀先、祭祖、聯絡、存物等用途之場所。
該祠為三山門三進二天井結構,正門匾額書“義順享祠”,左右二門正面各刻“起風”、“騰蛟”,背面各刻“義路”、“禮門”,正門兩側樹石鑼鼓一對,門前又設雨淋獅一對。祠堂裡面運用木雕、石雕、牆畫等民間工藝進行裝飾,豪華氣派,富麗堂皇,號稱當時揭陽北部規模最大的祠堂。整座祠堂坐東北向西南,配上左邊的元茂公室與喜和公室和右邊的盛伯公室與聲長公室,構成一座規模宏大的“五壁聯”大型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