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改革發展,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經濟,文化,文化傳承,文化事業,教育,醫療,榮譽,旅遊,地方特產,義橋羊肉,古籍印務,公泰朝糕,勒筍,地方名人,韓祺,沈佩蘭,高關梧,地方民俗,義橋龍燈,舂年糕迎新年,名勝古蹟,橫塘棹歌,楊岐鐘聲,
歷史
據傳在鎮駐地有一秀才,自幼喪父,由母扶養,幼時生活靠虎爪山上羅峰寺中的和尚接濟為生,後考中當官,為報答和尚的恩德,於是出資在山下小溪上建橋一座,題名“義橋”,鎮以橋名。1950年為義橋鎮、新壩鄉、連山鄉、山後鄉,1956年並為義橋鄉,1958年為臨浦公社義橋、山後管理區,1961年為義橋公社和義橋鎮,1969年義橋鎮和朱村橋公社、許賢公社和永興公社的3個大隊併入義橋公社,1971年朱村橋、許賢2公社和永興公社的3個大隊劃出,1984年為義橋鄉,1985年為義橋鎮。
改革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大事記
1982年,集資80萬元,建造可容納1250位觀眾的義橋影劇院,次年元旦由浙江紹劇團鬧台。1984~1992年,全鎮各村普及自來水;1986年,總投資380萬元,建造35千伏1600KVA義橋變電所。1993年,至杭州522路公車開通。1993~1996年,投資建成長350米、寬36米的東方大街。1994年,建成鎮有線電視站;1998年,與蕭山市有線電視台聯網,總共輸出26套電視節目。1995~1996年,湧現出兩家集團企業,即浙江中強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強建工集團)、浙江富可達皮業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富可達皮業集團)。1996年,義橋大橋竣工.1996~1998年,市鎮村三級投資133?5萬元,在民豐村建成580畝的蕭山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998年,經省政府批准,鎮九年一貫制中國小聯建工程被列為省級教育事業重點建設項目。
地理環境
義橋鎮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錢塘江與浦陽江、富春江三江匯合處,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歷史古鎮。北瀕富春江與杭州市西湖區隔江相望,東與聞堰鎮、蜀山街道、臨浦鎮接壤,南與戴村鎮為鄰,西依雲峰山與富陽市相連,為三市區交界之地。鎮區距杭州市中心、蕭山區中心各為15公里,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20公里,杭州繞城南線、錢江五橋橫穿全鎮並設有互通立交,交通便捷。
行政區劃
義橋下轄23個行政村、社區。
經濟
2013年度,全鎮實現國地兩稅收入39775.60萬元,順利完成年初預算任務的99.9%;其中地方稅收收入19610.16萬元,增長7.4%。預計全年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54億元,增長16.8%;農業增加值2.44億元,增長22.6%;工業增加值15.3億元,增長8%;服務業增加值8.8億元,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億元,增長3.5%;實到市外內資1.5億元,完成區下達任務的115%;實際到位外資94萬美元,名列小組前列;農民人均收入達21285元,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2.5%。
文化
文化傳承
義橋昔為浙江上八府、下三府的咽喉要塞之地,“漁浦夕照”曾為“蕭山八景”之一。橫築塘牛埭的發現,說明在1500年前就是一個繁華古商埠,湘湖八景中義橋就占有“楊岐鐘聲”、“橫塘棹歌”、等兩處景點。義橋鎮曾是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早期活動地區,被省、市民政部門列入老革命根據地。
義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明朝天順年間,韓琦官至監察御史,牌坊遺址猶存,後人並籌資重修了湘南韓氏宗祠。民國時塘塢村沈佩蘭女士為中國軍隊傳遞情報,而全殲日軍數百人,被國民政府命“國而忘家”匾額一塊。義橋羊肉、宣紙古印、竹製工藝、李氏傷骨科等四項傳統文化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事業
2018年4月23日上午,蕭山圖書館義橋支館正式開館。
義橋支館共有1300平方米,閱讀區塊600平方米,預計全館可藏書4.5萬冊,藏書3萬冊左右,是全區最大鄉鎮圖書館,館藏量在南片最為豐富,並配套建有陳列館、漁浦大講堂、資料室、兒童閱讀區、漁浦清風區(黨風廉政建設相關書籍)等,後期還將布置電子閱覽室。
教育
1999年,投資1600萬元興建義橋實驗學校,列為全國九年制試點學校、浙江省百年名校, 2001年又投資2000萬元興建義橋第二國小,2012年投資8000萬元興建漁浦國小。
醫療
義橋中心衛生院在本地區具有較好的醫療衛生設施,全鎮醫療網點布局合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9%以上,有效保障就醫和合作醫療互助的貫徹。
榮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勤勞勇敢的義橋人民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這一原則,大力發展經濟,以傾力打造三江生態名鎮為目標,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先後獲得了‘中國床墊布之鄉“、”中國五金配件之鄉“、“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 “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浙江省綜合經濟百強鄉鎮”、 “浙江省旅遊強鎮”、“浙江省衛生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杭州市級文明鎮”;“杭州市小康鄉鎮”、“杭州市十強鎮”;“蕭山區級文明鎮”、“蕭山區文化先進鎮”、“蕭山區體育先進鄉鎮”、“蕭山區經濟發展優勝鄉鎮”等榮譽稱號。
旅遊
義橋是千年古鎮,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杭州東方文化園4A級旅遊風景區,杭州東方文化園被授予“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休閒旅遊景區”。“楊岐鐘聲”是“蕭山十景”之一。每年吸引100萬名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其中韓國、日本的遊客達到10萬多人次。
東方文化園占地2700畝,實際投入已逾8億元,園內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釋、道三家同構;2700米的文化長廊貫穿全園八大景區;建有金碧輝煌的萬佛金塔地宮、“天下無雙”仿古牌坊;充分展示了東方園林文化、傳統文化和養生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園內還配有東方保健院和四星級賓館——太虛湖假日酒店,集觀光、度假、休閒、養生於一體,是旅遊、會展、療養的絕好去處。
海撥510米高的寺塢嶺自然農家游等景點也日益吸引了許多人的眼光。義橋鎮還投資建好遊客接待站,能夠同時容納100多人的就餐、遊玩、會議、休息等;位於羅峰山的羅峰山莊也是集休閒旅遊、度假於一體的休閒農業觀光區塊,並連線羅峰寺和元興寺2個千年古寺,具有一定的旅遊開發能力,占地面積達500餘畝,2012年已投入資金為2000萬元,建設好度假休閒區塊,有初步接待能力。規劃之中的昇光村農家樂休閒中心,將為義橋的旅遊休閒業注入新的活力。
地方特產
義橋羊肉
蕭山百姓流傳著“樓塔狗肉,義橋羊肉”的說法。義橋羊肉取山羊之肉。山羊食草,肉質清口。清末民初以來,有朱姓、王姓專燒羊肉世家,全套技藝代代相傳。制熟羊肉,經宰、燒、壓3道工序。燒熟後的羊肉顏色白淨,香氣撲鼻,質地鬆脆,挺刮乾燥。宰羊師傅善於掌握火候,既不生又不酥。燒羊肉的湯水確保一個“香”字秘訣。煮熟之後,把羊肉瀝乾,剔除骨頭,再壓一下,賣相好看,又易切成片。每到冬季,有人把它賣到蕭山、杭州,也有將它帶到北京、上海等地,送親朋好友品嘗。改革開放後,鎮上宰羊師傅重操舊業,安徽、江蘇出產的山羊被販運到義橋。80年代後期,新一輩的傳人代之而起,王阿興全盤繼承祖傳技藝,並有所創新,羊肉攤生意興隆。雖說羊肉賣到15元左右一斤,卻仍是顧客紛至沓來。2012年義橋羊肉被列入蕭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籍印務
蕭山古籍印務有限公司是以印刷裝訂宣紙仿古書籍,致力於發展宣紙傳統印刷技術,2012年宣紙印刷和裝訂這一工藝申報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司已成為集製版、印刷、裝訂於一體的,在全國具有較高聲譽的古籍印刷專業廠家。十多年來,印務公司一直為國內的各家出版社、圖書館影印各種線裝古籍善本、孤本、珍本等,累計達1000餘萬冊。蕭山古籍印務有限公司被杭州市列入“杭州市大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單位”,申請認定為“杭州市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單位”,被蕭山區委宣傳部申報為“蕭然明珠對外形象展示基地”。
公泰朝糕
公泰朝糕是傳統熟食製品,主要取材為糯米或精白晚米,因色香味俱佳,老少皆宜,四季常用而享譽義橋鎮內外,除食用外,也可贈送親友,凡於廟會或上樑慶典,其用量更豐。清朝時期便有寧波幫糕點師傅在義橋公泰朝糕南貨店工場製作並銷售零賣,上世紀50年代起,公泰朝糕傳統技藝傳至義橋鎮人張壽松,張壽松在義橋食品廠授徒,進行傳幫帶教。公泰朝糕傳統技藝傳承人韓阿毛師承張壽松,全套繼承張的傳統技藝製作方法,一直以來進行朝糕的製作與銷售。
勒筍
勒筍製作的傳統技藝至少可追溯至明代,原產地始稱開善里,時村民有做勒筍的習俗,至今已達600餘年。先民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將大量退筍經煮熟、壓榨、洗淨、曬乾等流程,製作勒筍,解決了產筍旺季免受遭塌,缺筍時可繼續食用的問題,雖然過程煩瑣複雜,但容易操作,山區民眾幾乎每年家家戶戶都有製作勒筍的習俗。義橋鎮所屬勤里村、雲峰村、北塢村,舊時稱六都南塢,境內山林面積多達1.2萬餘畝,盛產毛竹,家家戶戶均會製作勒筍。每年農曆立夏前後,除留用成竹的筍外大多數竹筍要被採掘,或自己食用,或贈送親友,或到市場出售。
地方名人
韓祺
(1421至1463),義橋湘南人士(今牌軒村),明朝天順元中進士,後官至福建道、山西道監察御史,牌坊今在牌軒村內。
沈佩蘭
(1903至1954),民國時期塘塢村女教師沈佩蘭女士因在抗日戰爭中,為中國軍隊傳遞情況,而全殲了日軍,但自己的家園卻遭到了毀滅。此事被國民政府高度肯定,授“國而忘家”匾額一塊,由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詞。
高關梧
1954年10月26日出生,省民藝協會員。石雕《連中三甲》獲’98浙江民間藝術作品展金獎,簡雕《山陰民俗人物組雕》獲’99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金獎,石雕《山陰民俗風情》獲西博會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創作獎。
地方民俗
義橋龍燈
每年春節過後,鎮上頭面人物就開會討論,決定是否迎龍燈,經報縣批准,即擇日將龍頭、龍尾(竹木架)從廟中迎出,由專人歷10餘天製作完成。活龍活現的龍頭,高近一丈;龍身由108架橋板組成,每板長約8尺(魯班尺)、寬約8寸,兩邊有洞,有插木可相互連線,每板上置各色燈籠,每人一燈,可舉可背;最後為龍尾。另有五枝高照,每枝以最高毛竹為主桿,旁有橫桿挑出,各有小燈,立於空曠之地。正月十三,開始迎行,領頭者以珠紗燈為導向,一路浩浩蕩蕩,並纏五枝高照繞行。屆時,觀者如潮,有滬、杭、寧、紹等地來觀瞻者,當地居民盡地主之誼,極盡招待。活動經費大都由商家和殷富者出資,一般每次需大洋兩千。至正月十八結束。最後一次龍燈為1946年,當時的《東南日報》曾有報導。
舂年糕迎新年
”新年到,舂年糕”,臨近年底,吃年糕的習慣大家沒有改變,但是舂年糕的傳統風俗已經不多見了,由於現在大多數人都是用機器做年糕吃,所以這種手工舂年糕的方法很受到村民的歡迎。
手工舂年糕是原來蕭山家家戶戶都要做的一件事,每逢春節將臨,村民們都要圍在一起,舂年糕,舂年糕要用一系列的工藝程式,首先要把糯米和晚米按一定的比例摻兌好,然後碾成米粉,再用木蒸蒸到8至10分鐘,等米粉蒸熟了,然後就可以舂了,舂年糕的開始叫舂糕花,接下來是打糕。把糕打得十分光滑結實後,然後用一個木榔頭把擠成一個大餅,上面蓋上紅印,有紅雙喜,年年豐收,自力更生等印章,這樣一蒸年糕就舂上了。據了解,用這樣的方法舂年糕,每個小時能舂10蒸年糕。
名勝古蹟
橫塘棹歌
“橫塘棹歌”為古湘湖八景之一。地點就是今天的橫築塘牛埭石塘舊址一帶。據古代記載,橫築塘原來叫黃竹塘或黃築塘,據說此處有黃竹載於塘上,蔚然成林,就稱為黃竹塘。明朝詩人魏驥有詩稱“黃竹依稀范蠡塘”也是指黃竹塘的,後來人們訛傳為橫築塘了。橫築塘村位於湘湖之南,湖水蕩漾,綠樹掩映,尤其是牛埭古埠,商貿發達,棹歌聲聲,風光秀麗,因此“橫塘棹歌”被稱為古湘湖八景之一。
宋代張夏興修橫塘有數十里。從此,上河舟船片片,櫓聲陣陣,兩岸田園風光誘人,頗是吸引了許多騷人墨客。歷代有許多名人也到過這裡,據載就有賀知章、溫庭筠、林則徐等人到過處地,江南名妓蘇小小也曾來過這裡,還有孫中山先生也到過這裡,他從杭州坐船經此進入紹興。
還有許多文人留下了許多的詩詞,如清代詩人來鴻縉寫有《舟過橫築塘》:“扁舟一棹趁湘波,傍岸間行任著靴。荒壩拖船爭踞埠,漁家曬網恰臨河。土翻高壟耕黃犢,水漲橫塘泛白鵝。十里村墟斜照外,紅牆古寺鎖煙蘿。”詩歌寫得清麗灑脫,對橫築塘的牛埭古埠和村莊風光也描寫得十分逼真動人。
而歷史學家柴海生告訴我們,有人將“橫塘棹歌”這一湘湖八景張寇李戴,安插在另一處地方。他聞知便據理力爭,結果才讓“橫塘棹歌”還原於橫築塘。但要使這一古遺址成為亮點,而這也有待於業界人士的旅遊開發,以將我們的古代歷史文化發揚光大。南塘廟
與南津牛埭僅幾米之距有一座南塘廟,也是一座古廟,廟不大,原稱“張神殿”,以前的蕭山舊縣誌及《蕭山湘湖志》也有記載,是為紀念張夏太公而建。廟內一位神像端坐其中,濃眉長髯,十分威武,原來這是治水大吏張夏太公。據史料載,北宋年間,工部侍郎張夏(蕭山河上人)奉命在橫築塘一帶興修官塘,並將原來的土塘,改建成石塘,綿綿十多里路,這條石塘一直沿橫築塘村的上河而走,全部是用方正的石塊砌築而成。這一條橫塘的建成,既可防治洪澇災害發生,也是當時的一道風景線。樣子古樸敦實,具有古風遺貌,成為當時一條主要的水運通道。
楊岐鐘聲
天下寺廟數不清,各有各的歷史文化底蘊,楊岐寺也算是一個別具風格的寺廟。楊岐寺建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由於所在地東西兩塢葬有南宋寧宗楊皇后國戚楊氏齊王和冀王,“齊”、“冀”諧音“岐”,寺以人名,山因寺名,稱“楊岐寺”和“楊岐山”。
楊岐寺可是一座了不起的佛家寺院,不僅因為楊岐寺北座楊岐嶺、東南面湘湖、西南傍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三江口,是一處兼具山水霞霧的風水寶地。也許是受帝皇的恩寵,也許是古剎叢林景色清幽、遠離塵囂,楊岐寺梵宇琳琅,香火獨盛,常常成為文人騷客吟詠的題材。
“借問霜天何處鐘,船娘遙指楊岐寺”。湘湖古八景的“楊岐鐘聲”,在歷史上與杭州淨慈寺的“南屏晚鐘”齊名。據舊志記載,舊時楊岐寺的大閣悲、妙高樓依崖而立,隱現於雲霞煙霧之中,早晚鐘聲,隨風入湖,餘音裊裊,不絕於耳。
中國佛教協會贈送給東方文化園楊岐禪寺的重達12.8噸的楊岐世紀寶鐘,總高4米,最大口徑2.6米,是迄今為止江南最大的一口銅鐘。銅鐘的頂部鑄有56朵象徵淨土的蓮花,代表著我國56個民族。佛家認為人有108種煩惱,鐘上鑄就的108尊觀音化身佛像,寓意著撞鐘即能驅除您的所有煩惱。銅鐘的主體部刻有漢、藏、梵三種文字的大乘妙法蓮華經文。銅鐘的周邊鑄有21隻仙鶴,寓意此鐘鑄於21世紀,譽為世紀寶鐘。銅鐘的下部鑄有四隻佛手:握有象徵生命和吉祥的楊柳枝代表著春天,持有象徵祥和明淨高潔的蓮花代表著夏天,持有象徵豐收的麥穗代表著秋天,握有紅燦燦的火輪代表著冬天。當你撞楊岐寶鐘,許世紀(四季)心愿時,可別忘了撫摸這四隻佛手:四季平安。
歲月悠悠,楊岐寺歷經千年風雨,幾建幾毀。1998年,中強建工集團斥巨資重建楊岐禪寺。如今的楊岐寺已成為一座著名的寺廟,來自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遊客們在這裡傾聽鐘聲,感受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楊岐鐘聲”所在的東方文化園以周易八卦布局,儒、釋、道三家建築同構,2728米彩繪藝術長廊貫穿全園八大景區,包括世紀廣場、佛家區、道家區、儒家區、東方度假區、千畝大草原、山瑞覽勝景區、世界珍奇瓜果園。遊覽東方文化園,可以充分感受東方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和底蘊。
湘湖八景之一的“楊岐鐘聲”,在歷史上曾與杭州淨慈寺的“南屏晚鐘”齊名。蕭山十景之一的“楊岐鐘聲”來源於楊岐寺中12.8噸重的“世紀寶鐘”,此鐘號稱“江南鐘王”。晨昏之時,眾僧撞起大鐘,鐘聲迴蕩山谷,悠揚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