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隧洞

群英隧洞

群英隧洞,位於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原名橫崗山隧洞,1974年10月動工興建,初開工時,資金機械缺乏,全靠手工和簡單機械操作施工,故幹部民眾一致要求改為“群英隧洞”,以體現人民民眾的英雄氣慨。1979年8月22日鑿通,拱砌後洞身全長6010米,寬4米,高2.8米至3.5米。1979年冬進行洞內局部拱砌加固和底板澆灌混凝土以及洞外引水配套工程建設,1980年8月1日進行試引水,1981年夏季正式引用蘄春縣蔡壽河的山洪水到梅川水庫。群英隧洞引水配套工程1982年全面竣工,共完成土石方142萬立方米,標工531萬個,國家投資614萬元,設計引水流量8秒立方米,實際最大引洪水流量達12秒立方米,正常全年引水量800至1200萬立方米,1983年引水達1600萬立方米,相當於新建一座中型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英隧洞
  • 位置: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
  • 建設竣工時間:1982年
  • 目的:解決武穴市北部水資源缺乏問題
修建原因,修建過程,工程成果,

修建原因

武穴市(原名廣濟縣)北高南低,西北部水源短缺,影響和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修建過程

早在1965年,黃岡地委組織各縣幹部集中在蘄春縣搞社會主義教育時期,就由地區水利局帶領蘄、廣兩縣水利幹部進行勘測,希望引用蘄春縣大同水庫的水,灌溉廣濟縣西北部農田。當時方案是:在蘄廣毗連的羅林寨鑿通隧洞,進口在蘄春縣黃河廠水庫下首接大同水庫渠道,出口從松陽的包法村新開渠道經南泉的長嶺——陶斯到栗木直灌四望等農田。後來“文革”開始,就把方案擱下了。
1968年4月,地區水利局電話通知,說省領導張體學同志對“引蘄濟廣”工程項目很重視,要求我縣儘快拿出具體建設方案,報省、地批覆開工。隨即,周起元向縣革委會副主任趙文志同志匯報了這一精神(水利局是周起元主持工作),周起元當時提議,廣濟縣已建成的梅川、荊竹、仙人壩三座水庫,在修建時,設計庫容都偏大,採用多年調節蓄水的辦法,來滿足灌區的用水需要,在實際運行中一直未蓄滿過。如若平時從蘄春縣引進余水,把三座水庫蓄滿,抗旱需要用水時,隨時就可以開閘灌溉,主動權由自己掌握,避免直接從大同水庫渠道引水灌溉的很多麻煩。趙縣長同意周起元的提議,並叫周起元按此方案進行勘察測量上報。於是,周起元帶領水利局十多名技術幹部和工人,還僱請了一部分民工,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測量了宋沖、荷葉林、夏家巷三條鑿洞的線路,經比較,最後選定從蘄春縣胡坪村的水口為進洞口,到我縣綠林村的夏巷為出洞口(即現線上路),把測量資料繪製圖裝訂成冊後,一併上報到地區水利局和省水利廳。
1973年上半年,時任縣委書記周伯辰同志參加省委召開的會議回來,把周起元找去說,省委領導對引用蘄春水灌溉廣濟農田這項工程非常重視,周起元與蘄春縣委書記張海景同志在省里會議中已作了商量,周起元給你寫封信,還找一名技術幹部同你一路去找張書記(原任地區水利局長,我對他很熟悉),請他安排人員配合你對大同水庫和蘄春縣與廣濟毗連地區的可用水資源進行一次調查。去後,張書記安排兩名水利技術幹部,陪同周起元對大同水庫的蓄水、用水和蘄河流域靠廣濟邊緣的松林河、白水河、桐梓河、蔡壽河等可利用的水資源,實地進行了調查。蘄春縣提議,要我們組織勞力到蘄春縣境內去修水庫蓄水,開渠道灌溉廣濟。回來後周起元把調查情況向周書記作了詳細匯報。周書記聽後,要周起元寫出書面材料,提出建議方案,以便縣領導集體討論定案。周起元當時建議,第一,利用大同水庫灌溉渠道,引用該水庫發電後的水(根據該水庫的攔水面積和庫容情況,每年用於發電水量一億立方米左右,發電後全部落入蘄河流走了)。第二,在距離廣濟最近的蔡壽河上建一攔水工程,引用上游十多平方公里的水。縣委決定於1974年10月動工興建,連通橫崗山底下引水隧洞,組建了以縣革委會副主任楊士奎為指揮長,水利局局長馬振華、副局長柯水洪為副指揮長的領導班子。開工頭一年,省里沒有安排資金,光靠縣財政拿點錢作前期工程費用,組織三千民工修築運送器材到工地的道路,以及開挖進出口洞渠等前期工程,這些工程都靠民工用雙手操作修建,工程極為艱苦,因而工地上乾群一致呼聲,要求把鑿通這處隧洞定名為“群英隧洞”。到1977年,省水利廳才安排所屬工程建設二團的領導和工人,帶著機械設備來工地施工,省里開始撥款投資,加快了鑿掘隧洞進度。直到1979年8月22日,主洞才正式貫通,鑿掘長距五千七百五十米,包括後來對進出口明渠的拱砌,洞身全長達到六千零一十米。施工中從兩頭向中間掘進,由於負責測量的技術員劉承緒,工作認真負責,在隧洞貫通時,軸線中心橫向誤差僅一點八公分,高程相差二點八公分,洞底寬四米,高三點五米,馬蹄形狀,根據石質情況,洞內進行了局部鋼筋混凝拱砌,進口海撥高程為七十二點二八米,出口高程七十點二七米,縱坡降為1/3000,設計引水流量為八至十立方米/秒。
1979年冬,周起元任進口洞處蘄春縣境內的東西引水渠線工程施工負責人,指揮部領導成員增補縣委副書記陳坤維任政治委員,計委主任呂理明和我任副指揮長,馬振華調出。東線引蔡壽河洪水,在姜垸河段建一道攔河塊石混凝土滾水壩,南邊壩頭建一座引水閘,進水至引水渠道,設計流量為十立方米/秒,渠長一千二百零四米。其中渡槽一處,長二百一十五米;隧洞一處,長一百五十三米;泄洪閘、節制閘各一處;跨渠公路涵洞一處,其餘土渠內坡都用漿砌塊石護砌。西線引大同水庫發電後的水(後來蘄春縣在大同水庫渠道鴨公咀跨蘄河渡槽進口處,建了一座二級發電站,截斷了水庫壩後電站尾水向廣濟引用,為此事反映到省里,省遂還撥款給蘄春縣在松林河修建了一處補充引水工程),在大同水庫渠道胡坪垸旁地段,修建了一座分水閘向我縣分水,新開分水渠道至群英洞進口總渠,全長二千三百四十六米,設計流量十立方米/秒,其中渡槽一座,長一百四十五米,兩處隧洞,共長一千零四十一米,在東、西渠線匯合處,建一泄洪節制聯合閘,閘內用漿砌塊石建導流坪,長一百九十米,高三點五米,儘量抬高引洪水的進洞水位,以利增加流量,所以在引洪時出口明渠實測流量達十二立方米/秒,提高了引洪效能。1980年8月1日,首次引水到梅川水庫,十月蘄春縣境內引水配套工程全部竣工。1980年冬轉建到本縣境內,從群英洞出口總渠至荊竹水庫的引水工程,在總渠出口六百米處,建分水、節制聯合閘一處,以便向梅川和荊竹兩水庫錯開調節引水。聯合閘至荊竹水庫引水渠長一千七百八十米,其中青蒿隧洞一處,長八百五十米,1981年下半年竣工。1982年雨季開始向荊竹水庫引水。隨後在荊竹水庫西乾渠仙人壩渡槽上首,建一座分水閘,閘後開挖三百米明渠引水至仙人壩水庫。利用梅川水庫東乾渠在張濟垸旁邊,鑿一隧洞長三百八十米,開挖明渠三百六十米,引水至大金水庫。同時梅川水庫的東西乾渠下游灌區與大金水庫劉元渡槽邊的一出口灌區都是毗連,也可以相互調節供水。
各級領導非常重視群英隧洞引水配套工程建設,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於1979年7月18日到工地視察指導工作,還有水利部李代根副部長、省水利廳漆少川廳長、地委書記董舒等領導,先後都到工地進行過視察和指導工作。

工程成果

從1974年冬到1984年春,群英隧洞“引蘄濟廣”配套工程建設歷時十年,共完成土石方一百四十二萬立方米,標工二千五百二十五萬個,國家投資六百四十三萬六千元(含縣自籌46.6萬元)。正常年年引水達一千萬立方米左右,最高水年引到一千六百萬立方米,使廣濟縣上鄉農業用水得到了一定改善,並建成了以四座中型水庫為骨幹,以小型水庫和塘、堰為基礎,以乾、支渠道相連、長藤結多瓜為動脈,以群英隧洞引水為補充的一洞連四庫灌溉體系。梅川水庫從一九五八年建成蓄水受益,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間,共安裝機械抽輸水管以下的死水抗旱三次,其中一九七八年抽乾死水見了庫底,事後該庫三年沒有成魚捕撈。從群英隧洞一九八○年開始引水至今已達三十年,梅川水庫再沒有安裝機械抽過死水抗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