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上醻刻石

群臣上醻刻石

《群臣上醻刻石》是刊刻於西漢時期(有爭議)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群臣上壽刻石”“漢朱山群臣上酬石刻”“朱山刻石”“朱山石刻”“豬山石刻”“永年豬山摩崖”“婁山刻石”等,無撰書人姓名,屬篆書書法作品,現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永合會鎮吳莊村北的朱山

《群臣上醻刻石》為長條狀摩崖石刻,長1.5米,寬0.52米,刻字崖面依山傾斜,石刻石面向西,上刻1行15個小篆體大字,記錄了趙王的臣下為其獻壽的地方。書法上,其字型雖為篆書,但方折的隸書筆法較多,隨筆畫結構而處理字勢,有的橫扁,有的縱長,自由不拘,線質沉厚而有明顯的提按轉折,古意盎然而不乏生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臣上醻刻石
  • 創作年代:西漢時期(有爭議)
  • 別名:群臣上壽刻石
  • 書法類型:篆書
  • 規格:長1.5米,寬0.52米
  • 刻石所在地: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永合會鎮吳莊村北的朱山
石刻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品評價,歷史傳承,

石刻內容

釋文
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

創作背景

對於《群臣上醻刻石》的創作年代,主要有六種看法:
①後趙建武六年(340年)說。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問世的沈濤《交翠軒筆記》認為創作年代當在後趙建武六年(340年),吳式芬《捃古錄》、樊彬《畿輔碑目》、邯鄲地區文化局編的《邯鄲地區文物普查資料彙編》從此說。但從金石體例、年號紀年、月份時間、曆法、字型、國號紀年等方面來看,此說可以排除。
②西漢趙王劉遂二十二年(前158年)說。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刊刻的趙之謙補寰宇訪碑錄》認同劉位坦西漢趙王劉遂二十二年(前158年)說,質疑沈濤的後趙建武六年(340年)說。此說為劉位坦的女婿黃彭年、外孫黃國瑾所信奉,又為楊鐸《函青閣金石記》所認同。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比較諸家之說,從字型方面著眼,亦從此說。經後人進一步論證,隨著時間的推移,此說逐漸成主流的說法。
③戰國趙武靈王二十二年(前304年)說。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刻的張德容《二銘草堂金石聚》認為應當是趙武靈王二十二年(前304年),八月丙寅為八月十六日。此說為馬一浮、李紹健、宋漣圭所認同。陸增祥雖然不認同此說,但仍然肯定了張德容批評沈濤的後趙建武六年(340年)說。此說雖有曆法推算的合理性,但不具有唯一性,根據曆日推算,趙肅侯二十二年(前328年)八月也有丙寅日,漢代還有四位趙王曆日符合。而從字型、史實等方面新提出的說法,其字型證據多是從不同國家、不同載體、不同書寫方法的資料中拼湊而來的,沒有可比性,史實多屬想像猜測。因此,在沒有確實的資料證明之前,此說只是推測假設,不能當作定論。
④兩漢五趙王都有可能說。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刊行的俞樾春在堂隨筆》中根據漢朝趙王中在位超過二十二年者,除趙王遂外,還有五位,因此“此碑為何王,固不能臆決矣。”要請汪曰楨考證此六王之二十二年八月,孰是有丙寅日者,從而作為依據確定《群臣上醻刻石》的創作年代。《〔光緒〕畿輔通志》所載王樹枏跋認為:漢代有六位趙王在位時間都超過二十二年,根據曆法朔閏推斷,除趙頃王劉商外,趙王劉遂、趙敬肅王劉彭祖、趙共王劉充、趙節王劉栩、趙惠王劉乾五位趙王在位之二十二年有八月丙寅日,與“趙廿二年八月丙寅”相符。此說中,除因在位年代推算有誤而曆法不符合的趙敬肅王劉彭祖應當排除外,剩下的四位趙王中,按照時代劃分,屬於西漢的一位,屬於東漢的三位。而西漢與東漢諸侯王紀年不同,並且諸侯王紀年資料多出於西漢時期,東漢時期很少,曹操的魏國紀年是模仿與皇帝“等齊”的漢初諸侯王紀年款式,實際上與漢朝天子紀年相同,據此可以把東漢三位趙王排除,僅剩下曆法、字型等均相符合的趙王劉遂。
⑤西漢趙敬肅王二十二年(前134年)說。民國五年(1916年)問世的丁紹基《求是齋碑跋》從漢朝制度著眼,認為趙廿二年與漢陽泉使者舍熏爐題款、五鳳磚之例相同,歷數兩漢的所有趙王后認為:石刻雲趙廿二年,必據其立國之始以紀年。再則,趙王劉遂廿二年(前158年),匈奴騎入上郡、雲中等地,又有大旱蝗,“漢廷君相方切憂勞,而藩國群臣反晏然上壽刻石獻諛,無是理也。”“要惟趙敬肅王之紀年,庶幾近之。”“是此石刻當為漢武帝時物。”朱仁夫從此說。《〔光緒〕永年縣誌》亦認為:“東西漢皆有趙國,敬肅王彭祖在位最久,漢諸侯王各以其即位紀年,五鳳石可證,碑或當時物歟。”但從曆法、在位時間和在位年數看,此說與史實不相符合。
⑥戰國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0年)說。成世和認為《群臣上醻刻石》應創作於趙惠文王廿二年(前270年)。但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方詩銘等《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徐錫祺《新中國三千年曆日檢索表》、林道心主編《中國古代萬年曆》、饒尚寬《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張培瑜《中國先秦史歷表》推算,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0年)八月均無丙寅日,可知此說缺少曆法方面的支持。
總而言之,後趙建武六年(340年)說、西漢趙敬肅王二十二年(前134年)說、戰國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0年)說,或因史實混淆時間不符,或因計算在位年代有誤,或因曆法推算不相符合等,都在可以排除之列;至於戰國趙武靈王二十二年(前304年)說,曆法推算符合,證據實為孤證,所說理由推測多於史實,似乎應當排除;兩漢五趙王都有可能說範圍比較大,從年代推算有誤、兩漢諸侯王國紀年方式不同等理由排除其中的四位趙王,只有西漢趙王遂符合《群臣上醻刻石》所體現的字型、曆法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學者從多方面對於西漢趙王劉遂二十二年(前158年)說的論證,《群臣上醻刻石》的創作年代應當是漢文帝後元六年、趙王劉遂二十二年(前158年)。
至於刊刻緣由,可能是趙王劉遂在當時當地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壽宴,群臣建議立石銘紀,而刊刻了《群臣上醻刻石》。

藝術鑑賞

風格
書法上,《群臣上醻刻石》的文字過於自然隨意,有類非正規的“徒隸之書”,反映出一種山野的氣息,較少秦刻石中端嚴、肅穆的氣氖,少卻許多秦刻石中常見的刻板與拘攣,不但字形欹側俯仰無不如意,有些字的結構有意傾斜局部,造成行氣的上下揖讓連貫。與秦篆粗細一律的線條語彙相比,《群臣上醻刻石》線上條處理上趨於空靈與自由,不但粗細對比的幅度拉得很開,而且變直為曲、變方為圓、變轉為折、變行為頓,動靜無不如意,而又無處不合節律法則,具有瀟灑自若的仙家氣派。

作品評價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若《趙王上壽》《泮池刻石》《墳壇刻石》,下逮《少室》《開母廟》《建初殘碑》《三公山》《是吾碑》,體皆方扁,筆益茂密。(《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②若《趙王上壽》《泮池刻石》,降為《褒斜》《郙閣》《裴岑》《會仙友題字》,皆朴茂雄深,得秦相筆意。(《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歷史傳承

流傳情況
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廣平太守楊兆璜在河北永年發現《群臣上醻刻石》。1982年7月,《群臣上醻刻石》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修建了石刻亭。2006年,又加築了磚牆。2013年5月,包括《群臣上醻刻石》在內的朱山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1498-4-001,時代:漢、唐)。2020年10月30日,上海圖書館所藏的《群臣上壽刻石》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惠兆壬手拓本(有惠兆壬、陸璣、吳峻跋跋)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編號:12883)。
著錄情況
著錄《群臣上醻刻石》的著作主要有:清代趙之謙《補寰宇訪碑錄》、沈濤《交翠軒筆記》、張德容《二銘草堂金石聚》、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楊守敬《激素飛清閣評碑記》,現代張彥生《善本碑帖錄》、沙孟海《中國書法史圖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