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性群育論

群性群育論

《群性群育論》是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向春。該書主要討論群性和群育。全書分為五部分,總計十一章。

基本介紹

  • 書名:群性群育論
  • 作者: 向春
  • ISBN:9787500468035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出版時間: 2008-03-01
版 次: 1
頁 數: 340
裝 幀: 平裝
開 本: 32開
所屬分類: 圖書>教育與考試>教學理論

內容簡介

《群性群育論》第一部分,第一章導論。強調重提群性群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社會現實中的種種問題,如:重科技,輕人文;重個人,輕集體;重功利,輕情感;重私德,輕公德;習慣於“鬥爭哲學”,缺乏互生和諧理念等等,對現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重新重視群育。從理論上看,實施群育有利於促進人的個性和群性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共生互動發展,既為重提群性和群育提供了新的契機,也彰顯了群育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時代意義。第二部分,歷史篇。包括三章:第二章中國古代群育觀念的形成,第三章中國近現代群育觀念的復興,第四章中國當代群育觀念的發展。從歷史沿革與發展的角度,分析中國群育的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群性群育論》指出,中國傳統思想體系中早就有“群”的觀念,並特別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的群育觀念。近代以降,在救亡圖存的危機意識下,群育觀念重新興起,嚴復、梁啓超等是復興群學要義的重要代表。在近代到現代的轉型中,群育觀念進一步發展,在教育方針或教育目標中鮮明提出了“群育”。蔡元培、梅貽琦、羅?重、潘光旦等是群育主張的重要代表。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德育的框架下提倡團隊精神教育,其中包涵群育的實質。但是,過分強調集體的利益重於個人的利益、過分強調共性、過於強調大公無私,不免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德育的功效不彰。第三部分,比較篇。包括第五章東亞文化圈集體本位觀及日本、新加坡的群育。分析了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價值,指出,東亞文化圈有著共同的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文化價值取向,並對東亞文化圈內的日本、新加坡的群性觀念及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影響進行了分析,以期對群育的理論觀照和現實觀照進一步升華。第四部分,理論篇。涵蓋四章:第六章群育的理論基礎,第七章群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關係,第八章群育與民主、民族、國際視野的關係。第九章群育視野下的當代教育檢討。第六章指出,對人性的認識是進行群育的重要前提,分別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視角探討群育的理論基點。第七章指出,就教育在培養健全的個人來說,雖然各育實施,實際上彼此關聯,相互作用;就教育在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而言,德、智、體、美的最高境界是表現在“群”,人類最終的理想是促使社會和群體的和諧、進步與發展。第八章指出,群育的實施有利於促進我們的民主、民族觀念及國際視野的發展。第九章指出,當代德育範圍過於寬泛,效果不理想,重提群育,利大於弊。特彆強調群育既強調個性又防止極端個人主義、既注重群體又避免整齊劃一,是極端個人主義和團隊精神的調和。理論的探討凸顯了群育的理論價值。第五部分,實踐篇。分為第十章群育的實踐原則,第十一章群育的實踐途徑。首先,指出群育是一種教育思想,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但是實踐中可以探索出一些基本的實施原則和有效途徑,也可以探索多種多樣的方法。實踐的探討凸顯了群育的鮮活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