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心理表現)

羞怯(心理表現)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羞怯是羞澀、膽怯的意思,主要表現為緊張、難為情、臉紅和退縮。羞怯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有關資料表明,只有5%的成年人確信自己從未感到羞怯,大約80%的人認為自己在兒童和青少年期感到過明顯的羞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羞怯
  • 外文名:shy
表現,成因,危害,
羞怯:羞澀膽怯。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伍秋月》:“心喜,亟欲自薦;寸心羞怯,故假之夢寐耳。”郭沫若《塔·喀爾美蘿姑娘》:“她羞怯地不語了一會,才微微把眼瞼張起來,問我要買多少。”

表現

羞怯者能感到明顯示的生理症狀,如心跳加速、臉紅、思維混亂、語無倫次、舉止失常等。緊張是羞怯的主要反應,而臉紅是最常見的外部表現。當遇到權威人士或身居要職者、心中暗戀的異性、處於大庭廣眾面前時,羞怯更易發生。從心理感受上講,羞怯者強烈感到做錯了事或者什麼不得體的地方,別人一定都看在眼裡。他們覺得別人都知道在某種場合如何應付,如何聽懂別人的話,只有自己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理解這個情境,好像連別人說話都聽不懂了,想趕快逃離這裡。
一些有“形象焦慮”的少男少女,特別希望須異性心目中有一個“光輝”形象,對自己的形象極為敏感,與異性交往時常是緊張得手足無措,面部緋紅,說話前言不搭後語

成因

第一種類型叫氣質性羞怯。屬於典型抑鬱質的,神經活動比較敏感,對外界刺激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喜歡安靜的環境,迴避刺激。這種人一般說話低聲細語,一言一行都思前想後,顧慮重重,膽小怕事,見人就臉紅,羞於交往。
第二種類型叫認識型羞怯,即由不正確的認識引起的怕羞。這種人常常擔心自己被別人否定,特別在意別人的評介,生怕自己的言行被別人否定,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生怕自己的言行被別人恥笑,過分追求一種自我安全感。因此,當其置身於別人面前時,便產生過分的自我關注,一會想“看書是不是臉紅了”,一會想“手放的位置合不合適”,一會想“腿站的姿勢好不好看“,”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怎么樣“等等,越是關注自己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就越是不自在,越想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自己的一言一行越是讓人感到不自然。這么惡性循環下去,必然導致膽小怕羞,面紅耳赤。有些人小的時候並不怕羞,在眾人面前講話、演講都很自然,大了以後反而膽小怕羞了,這種類型的怕羞多半是認識性的。
第三種類型叫挫折型羞怯。這種人原本並不怕羞,多半性格開朗,交往積極主動,只是由於生活中曾經遇到過某種挫折,從而變得膽怯怕事,擔心類似的挫折再度發生。比如,一次在大庭廣眾面前講話講砸了, 唱歌唱砸了,辦某件事辦砸了,都可能引起羞怯。

危害

在人際交往中過分怕羞的人,由於過分約束自己的言行,不能或不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從而阻礙了人際交往的深入發展。無論是哪一種羞怯,都難與人親密相處,其中的痛苦滋味只有羞者自己知道。他們過度在意“自我形象”,惟恐言行有誤,被他人恥笑,導致心理負擔過重,作繭自縛,舉步維艱,整日陷入緊張羞怯之中。最終,自己打敗自己,影響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