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國家

美麗的國家

14歲美國少年來到北京,與北京青少年網球隊一起訓練一年。完全以一個外國孩子純粹的視角,記錄在中國的各種生活。

文中主觀視角——“我”在中國的體驗與思考頗有些特別的見識和深度——除了對“美麗的中國”做了充分肯定外,他委婉地提出了一些批評,如中國的盜版DVD,中國的交通,中國的乞丐,中國的沙塵暴等等。

馮唐、李開復、蔣方舟等人推薦此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美麗的國家》
  • 作者:約翰·蘭多夫·桑頓
  • 原版名稱:Beautiful Country
  • 譯者:賀辰
  • ISBN:9787201081366
  • 類別:長篇小說
  • 頁數:240
  • 定價:29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
  • 裝幀:軟精裝
  • 開本:32開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名家推薦,媒體報導,人民日報,京華時報,北京青年報,中華讀書報,

作者簡介

約翰·蘭多夫·桑頓 John Randolph Thornton
1991年生於英國倫敦,12歲移居美國。
14歲赴北京生活一年,學習漢語,並與北京網球少年隊共同訓練。
現就讀哈佛大學。
師從Amy Hempel、Bret Anthony Johnston研習小說寫作。
美國大學常青藤聯賽冠軍,ITA學院賽全明星提名。
ITF網球巡迴賽以及ATP世界網球巡迴賽參賽選手。
Le Baron Russell Briggs小說獎及藝術進步獎學金獲得者。
譯者:賀辰
專業英文翻譯,擅長社科、文學、藝術等多方面作品,為多家出版社、媒體供稿。

內容簡介

14歲美國少年來到北京,與北京青少年網球隊一起訓練一年。完全以一個外國孩子純粹的視角,記錄在中國的各種生活。
在異國他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照顧好自己的生活,還結交了許多中國朋友,他們身處社會各階層,有的甚至比他年長許多。
文中主觀視角——“我”在中國的體驗與思考頗有些特別的見識和深度——除了對“美麗的中國”做了充分肯定外,他委婉地提出了一些批評,如中國的盜版DVD,中國的交通,中國的乞丐,中國的沙塵暴等等。
最讓他不解的是一個很有天分、很刻苦、很有前途的網球新苗博偉,只因為媽媽說錯一句話(其實並沒有錯),惹惱了教練,結果被“請”出省隊;到北京來發展,同樣也得不到“只懂得排球技術”的教練的歡心,也被“送”走了;勉強湊夠經費到美國發展,可惜錯過了最佳年齡段,最後只好跟了泥水匠的爸爸也當了泥水匠。讓人痛心,又無可奈何。
他在中國的經歷使他成長,等到他回家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要比美國同學成熟太多了……

目錄

第○章
我的曾祖父說過:做選擇時最重要的是勇氣、同理心和責任心
第一章
到中國的第一場比賽就輸給了一個左撇子男孩
第二章
機場邊檢是三個神經兮兮的老女人
第三章
劉先生家真有錢啊,我要在他家住一年
第四章
想和北京青少年網球隊一起訓練可沒那么容易
第五章
家在世界的另一頭,但我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第六章
劉先生的白色車牌是張通行許可證
第七章
網球教練蔣女士,以前是打排球的
第八章
廣告牌上的英語真讓人哭笑不得!
第九章
在博偉眼裡,美國的中文涵義是——“美麗的國家”
第十章
博偉的網球水準絕對是世界頂尖
第十一章
蔣教練對網球真的是一無所知,她太讓人失望了
第十二章
老爸的朋友都是中國的精英啊
第十三章
博偉是職業網球手,但他的家人從沒看過他打球
第十四章
原來白建明不是因為討厭我才沉默寡言
第十五章
劉先生帶我參觀故宮的禁區,當然皇帝、領導和管理員是可以進去的
第十六章
我從博偉他們那裡學到的——不只打網球要選擇時機
第十七章
漢語老師陸女士講的中國寓言令我受益匪淺
第十八章
蔣教練真的是天天都在折騰博偉
第十九章
最好吃的包子!天津Go Believe!
第二十章
博偉帶傷上陣,力轉乾坤,率隊拿下全國總冠軍!
第二十一章
博偉給我起了中國名字——“禹”
第二十二章
維多利亞的老公是個藝術家啊!還是個飯店老闆?
第二十三章
蔣教練身世好可憐,但這也不是她折磨博偉的理由!
第二十四章
過中國年,很多事都不能做
第二十五章
什麼?博偉居然被開除了!
第二十六章
帶著遺憾和不捨,我回家了
第二十七章
我的美國同學比起博偉他們,要單純、幸福太多
第二十八章
竟然在美國遇到博偉!
為什麼要在這種場合?
第二十九章
受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可心裡一想到博偉,就怎么都開心不起來
第三十章
少年時期,我生活過的這個複雜但美麗的國家,將是我永遠無法忘懷的記憶

名家推薦

培養正見的正途不是聽同一種人從同一個角度重複說同一種話,而是聽不同的聲音、冷僻的聲音、遙遠的聲音。在這本書里,一個美國少年,從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看我們習以為常的北京、中國。
——馮唐

這是一本優美的小說。作者是哈佛大學22歲的學生桑頓。基於作者在中國生活和學習的經驗,本書描述了一個外國少年眼中的東方國家。作家獨特的觀察視角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描寫的中國少年的奮鬥與命運,引人深思。值得中國學生閱讀。
——李開復

作者是哈佛大學的優秀學生,是常青藤聯盟網球冠軍,可以說是美國的三好學生。他用獨特的視角寫的和中國有關的故事,你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中國的文化特徵。這是一本很棒的小說。
——芮成鋼

異國少年觀察陌生國家的潛望鏡,用澄澈觀察無序,也有奇異的美麗。
——蔣方舟

媒體報導

人民日報

關於《美麗的國家》,他們這樣說:
人民日報版面人民日報版面
培養正見的正途不是聽同一種人從同一個角度重複說同一種話,而是聽不同的聲音、冷僻的聲音、遙遠的聲音。在這本書里,一個美國少年,從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看我們習以為常的北京、中國。
——作家馮唐
這是一本優美的小說。作者是哈佛大學22歲的學生桑頓。基於作者在中國生活和學習的經驗,本書描述了一個外國少年眼中的東方國家。作者獨特的觀察視角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描寫的中國少年的奮鬥和命運,引人深思,值得中國學生閱讀。
——科學家李開復
異國少年觀察陌生國家的潛望鏡,用澄澈觀察無序,也有奇異的美麗。
——青年作家蔣方舟
我曾從某本書上讀到過這么一則運動規律,就是現在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會影響之後發生的事情——球一旦動起來,跟著便會發生一系列預期的且不可避免的連鎖反應。拋球、擊球、發球完成後,後面可選擇採取的動作就很有限了,而且每一個選擇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後果——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
要不是在北京待的那一年,我一定會駁斥這條所謂的“運動規律”太過宿命論,而且是漏洞百出的。但是,經過那一年,我不再這么肯定了。
波石(他的英文名叫博偉,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沖我笑笑,在伸出手的同時,又重複了一遍自己的名字。
他的發球又快又重,在場地上低低地打滑。在開始的三局裡,我幾乎很難夠上球。波石簡直是教科書上“為什麼左撇子網球手具有優勢”這個論題有力的佐證者。
在比分變成3∶0的時候,我開始逐漸扳回局勢。然後由於波石的兩次發球失誤(他把球發得太遠),我破了他的發球局。我對於這片平滑場地開始逐漸感到勝券在握,而波石開始從掉以輕心慢慢變得力不從心。
在比分變成3∶3的時候,我感到波石有意讓我的比分更接近。蔣女士(教練)在場地的另一端大聲詢問我們的比分情況。波石一邊回答3∶3,一邊朝我挑著眉毛笑了笑。
這難忘的記憶片段,總讓我在今後的歲月中不斷想起——我意識到,我只是他計畫中的一部分。他正在把事情搞得複雜。而我倒是很樂意見到他用自己無上的自信心和能力,來戲弄這無常的命運。蔣女士把手背在身後,來到了我們這兒。波石又回到差不多75%的狀態。他贏回了自己的發球局,然後我又用Ace球贏回了一局,我懷疑這一切都是他安排好的。波石控制了場上發生的一切,他將最後比分書寫為7∶5。蔣女士在波石贏下最後一個比分的時候,輕輕點了點頭,露出一副“理所當然”的神情。
波石是我看見過的最有才華和天賦的選手之一。他在其他的選手中鶴立雞群,每當看到他那標誌性的黃色髮帶,綁住一頭蓬鬆頭髮的時候,就仿佛他正居高臨下,向這個世界宣戰。作為一個左撇子,他把發球牢牢固定在高速狀態,而且幾乎可以把球發到任何地方。每一發球都把他帶近網前至少三英尺,因此波石能夠憑藉不斷的進攻,直到將對手的回擊逐漸削弱到無力。然後,他會果斷地把球以一種刁鑽的角度打到底線附近或者是對方半場任意位置。這種打法無比犀利,他的對手根本沒有時間反應。他同時能夠在任意速度的球尚未落地之前,即揮拍出擊把球接住。我清晰地意識到波石正在用一種能夠激發我表現出最佳狀態的方式來進行訓練。仿佛是他已經掌握了一種可以反轉制勝為求敗的能力,並且還努力讓這一切看起來是仍在嘗試。
那天,我們去了麥當勞,盡情享受了雞翅和搖搖薯條以及可樂,最後以兩支冰激凌結束了這頓饕餮。
在這樣的一頓午餐之後,我倆誰也不想立刻趕回場地了,因此我們晃晃悠悠地走了回去。我問起波石是如何開始打球的。他說他從小就住在網球場附近。“因為一些球拍很舊了,所以他們允許我們使用。我和鄰居街坊的孩子們對著停車場大樓的外牆打上好幾個小時,我總是要比他們打得更久些。那裡的負責人對我的練球聲可能煩透了,所以有一天他就走了出來。那時我覺得肯定有麻煩了,不然他就是想朝我丟鞋。結果他叫我把我媽媽找來,說是要和她談談。但是我壓根沒告訴我媽,因為我怕他告狀。結果第二次去的時候,他問我媽媽在哪兒。我和他說,在上班。他便問我肯不肯來上網球班,他說我得把我媽找來簽個字……”
“所以你一直很熱愛網球?”我又回到波石的問題上。
“一直如此。”他微笑起來,“永遠熱愛!”說著他也笑出聲兒來。
博偉問了他想知道的關於美國的一切。他甚至想知道我們每天聽的音樂、看的電影和吃的食物。
自那個下午以後,我開始學著不再直截了當地提問,而是試著讓答案自然而然地浮現。在美國,大多數人都太樂意談論自己了。如果你只給他們半次機會的話,他們一定會一口氣告訴你他住哪兒,兒女和孫輩的名字,業餘時間做什麼——但在中國卻不是這樣。我不知道這究竟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養成的,或是出於生存而養成的國民性抑或是保守。我所遇到的中國人都樂意傾聽,卻都少言寡語。
我倆達成一致,我說中文,博偉就得說英語。我告訴博偉我是如何度過一天的。我會有意識地選擇字詞短語,好向他描述我周日的出行。博偉認真地聽著我和維多利亞(父親委託他照料我的生活)的各種際遇。和我喜愛這些經歷一樣,他也喜歡聽這些故事。
一次吃完午飯走回來的路上,博偉問如果我不能打網球了會去做什麼。我支支吾吾含糊其辭,因為我並不確定自己聽懂了這個問題。畢業後會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可能不會打球。我也沒考慮過在畢業之後,還繼續打網球——那樣的生活實在是有點殘酷。再加上其實我更願意回國繼續高中學業,進而深造。因此我向博偉說起,可能會和父親共事。總之,答案非常含糊。博偉於是開始自顧自地說起這個問題來。那是為數不多的幾次,我感受到眼前的他是如此真實。“我爸爸想讓我去做水泥匠。他一點都不看好網球。‘等我站穩了就來教你入行。’他總是和我這么說,但我幹嗎要停下打球等他?”
在我飛回中國的前幾天,我在當地的一家俱樂部見了許多朋友,我們玩了冰上曲棍球。他們談話的主題涵蓋了從對繁重的學校作業的抱怨到對漂亮姑娘們的討論。遊戲結束後,我們一幫人擁進專賣店看最新的冰球裝備。這些男孩從不顧慮他們要買的東西將會花掉他們父親賬戶上多少錢,只要他們想買。雖然他們從未去過中國,不過他們仍舊錶達著自己對於中國這個國度的觀點和想法,儘管我覺得這些觀點都是他們從父親那裡道聽途說再照搬來的。他們似乎認為從某種我難以理解的程度上解釋清楚了一切,而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對他們說的一些進行回應,甚至只是嘗試層面上的,也讓我不知道該從何處進行。在與博偉、白建明、郭峰、常洋和李達在一起生活的4個月後,此刻家鄉的朋友們說的仿佛已是令我陌生的外文。家似乎比我離開時更加遙遠了。
1月10號,我回到了北京。第二天我參加了訓練。讀懂所有男孩的內心情感是困難的,不過他們似乎很高興看到我的歸來。當我從包里拿出球拍時,博偉走過來說:“我幫你想了箇中文名。”
“嗯,好啊,是什麼呢?”
“禹。來自於‘大禹’這個名字。他生活在4000多年前,因為堅持不懈和果敢堅定而被人們銘記。”
“好吧,我不知道這名字是否適合我,我得先想想。”
晚飯後我上谷歌尋找大禹生平,“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一則體現禹奉獻精神的傳說故事。我可以體會博偉為何如此欽佩大禹了。正如這個古代形象一般,博偉也總是時刻準備著給予別人一切他可以付出的。我曾見證過他在整個秋季訓練中為隊里的男孩們獻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和時間。他不斷把他們從對蔣女士的牴觸心態中解救出來。他使他們在前來拜訪的網球選手中表現出自己的閃光點。他給其他人一種仿佛他們可以無限發揮出自己潛能的感覺。
“我們應該在6點之前到那裡。”維多利亞說。
“6點,早上嗎?”
“最好的東西只在早上擺出來,等到9點的時候所有好玩意兒都被揀走了。遊客們等到下午才來。”維多利亞提到了一家叫潘家園的大型集市。除了給弟弟找一些軍事方面的東西以外,我想給媽媽帶點東西。
此時,外面的天還是黑的。維多利亞從口袋裡取出一隻手電筒。“這裡走。”她說。瓷器,陶器,皮革,牛鈴鐺,硬皮錢包,甚至還有老舊的木質洗衣板,這些雜七雜八的收藏品都被隨意地擺放在幾片又髒又破、不規整的布上。“這裡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假的,但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好東西。”
維多利亞用她的手電筒照著路。大多數小販都蹲著,但是如果我們停下來,他們就馬上站起來,給我們看一些不值錢的廉價小飾品,然後告訴我們“真的真的很物超所值”。
維多利亞在一個貨攤前停下來,攤子上擺著一套形狀不同,可以組合成一個完整圓形的小碟子。上面畫著深粉色的牡丹和亮綠色的葉子,擺放在一個破舊的天鵝絨盒子裡。當我蹲下來的時候,攤主遞給維多利亞一隻繪成同樣風格的筆筒。這跟以前我媽媽用來做花瓶的那隻簡直一模一樣,所以我朝維多利亞點了點頭。這個小販明白了我要選擇這隻筆筒,但是他很不好說話。最後我用200塊人民幣,折合美元大概30元買下了這隻筆筒。維多利亞覺得這太貴了,但是我對我買下的東西很滿意。“下次你先走開,說不定可以花70塊買下它。”
我們順著一排又一排的小攤走下去,其他的顧客也開著手電筒在逛。看起來好像我們都在尋找一個消失了的部落在地上遺留下來的蹤跡。終於有不尋常的物品映入了我的眼帘,跟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飾品和陶器瓷器的碎片擺在一起的,是一個一面有紅星的綠色頭盔。“別表現得很感興趣。”維多利亞用英語跟我說。
蹲在毯子後面的男人站起來,把那頂頭盔塞給我。“你喜歡吧?便宜點給你。”它很沉,頭盔上面有遮光板,我往上推了一下然後舉到頭頂戴在頭上。我知道如果我把它買回去送給我的小弟弟,他會把我當英雄看待的。維多利亞站到了我的前面。
“這個多少錢?”
“三百塊。”
“太貴了!一百塊!”
“這個真的是軍用頭盔,兩百塊!”
“一百五十塊!”
“不可能!”
“那好吧,我們走了。”
“好吧!好吧!一百五就一百五!”
他把頭盔裝進一個塑膠袋遞給我,就在我們準備離開的時候,他扯住我的襯衫,示意我等一下。他拿出一個紅色繩子扎住的小硬紙板盒子,盒子裡面是四枚勳章,紅色的那塊緞帶很髒,皺皺巴巴,斑斑點點,勳章的光澤早已不再。
我問他,“這是你的嗎?”
“這是我父親的。”
我接受了他給出的第一個價格。我覺得一個男人淪落到要販賣他父親在戰爭中獲得的勳章的地步,那么他一定是處境困窘,如果這時我講價的話看起來會很不道德的。當我們走開後,維多利亞告訴我,我多花了三倍的價錢。“你真是有一顆柔軟的心,這是好的,可是這是奢侈品我們消費不起。”
我給吳師傅看那頂頭盔跟勳章。他把他的手伸出來翻看那頂頭盔。“非常少見,成為一名飛行員非常難,要通過很多很多的測試。只有少部分人才能通過。最優秀的人才。”我給他看那些勳章。他解釋說這是舊時中國國民黨軍隊對勇者的嘉獎。他用漢語說了些什麼,我不是很能理解。我問維多利亞,“他說,‘保管好這些東西,它們沾滿勇氣’。”
我一回到美國,感覺就像進入了另一個色彩斑斕的國度。家裡的草坪是碧綠的,天是湛藍的,雲是雪白的。我以前從沒有意識到身邊有這么多花,而春天的晚風帶來的花香是多么愜意。過去的一年我自己做了無數頓飯,這次回來很想把自己的秘方同父母兄弟分享。
我覺得中國人和美國人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中國人更明白生存之艱辛。大多數美國人從不擔心能否找到工作,是不是能在某個地方紮根下來。而在中國,大多數人覺得生存本來就是艱辛而險惡的,勤勞工作也不一定代表你有堅韌的品格。
我在家裡待了一周,然後去佛羅里達的國際網球學院參加夏季訓練。見到舊日的教練和隊友讓我覺得舒服而熟悉,有時候選擇不去知道太多背後的故事反而讓生活變得輕鬆。我曾經痛恨的五英里跑和在北京跑樓梯比起來根本算不了什麼,我現在總是能跑第一。有一陣我很享受這樣的變化,但馬上我就想念起北京的那五個隊友。我想知道他們現在怎么樣了。我還記得和他們因為三個貴州人的故事瘋笑。我多希望他們能有機會來這裡看看,尤其是博偉。
作者簡介:
約翰·蘭多夫·桑頓(John Randolph Thornton),1991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2歲移居美國。7年前,身為銀行家的父親、一位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清華大學教授約翰·桑頓先生和14歲的兒子約翰·蘭多夫商量,讓他去中國遊學一年,學習漢語並與北京網球少年隊共同參與訓練,他一個人來到中國。回到美國後,桑頓於伊頓公學的霍奇基斯中學完成高中學業,目前在哈佛大學就讀三年級。
在哈佛就讀期間,桑頓對漢語的掌握進一步提高,並師從 Amy Hempel及 Bret Anthony Johnston 學習小說寫作。不久前,桑頓因其創作的以美國南部為背景的短篇故事集而被授予男爵羅素布里格斯小說獎,並獲得藝術進步獎學金。
歷時4年,約翰·蘭多夫將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經歷寫成了小說《美麗的國家》。
《美麗的國家》小說梗概
14歲的美國男孩 Chase,獨自來到北京學習國語,並在北京少年男子網球隊接受訓練。在父親指定的中國朋友維多利亞帶領下,他每天上午上中文課,下午參加網球訓練,節假日參觀故宮、去天津吃狗不理包子、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淘寶、到798藝術區走訪畫室。Chase和網球隊里最有天賦的男孩Bowen建立了深厚的友誼。Chase看到Bowen受到新舊中國價值觀的衝擊,在墨守成規和別創新格中的糾結——而這些都抑制了Bowen 作為一名職業球手的發展。Bowen 對一切與網球相關事物的強烈求知慾讓他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有一次他被逮到闖進電腦室下載世界級男子網球選手的比賽並因此被踢出了球隊。回到美國後,在奧蘭治杯國際青少年錦標賽上,Chase發現Bowen由於年齡問題陷入紛爭。Bowen看到Chase後尋求他的幫助,然而Chase 卻因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原因消失在賽場。在其後幾年時間裡,Chase一直為沒有在朋友絕望之際伸出援手而深感自責。2008年奧運會之際,Chase再次來到北京並打聽 Bowen的下落。目睹Bowen和他的父親在老家天津打著散工,他內心糾結於該和Bowen說些什麼。最終,Chase選擇默默地離去。
這一年,Chase對友誼和中國文化不斷認知,更加理解勇氣、同理心以及責任心這些概念的內涵。在中國的日子,伴隨著他多方面的成長。

京華時報

5月13日,美國90後作家約翰·蘭多夫·桑頓的小說《美麗的國家》中文版在京首發。小說講述了一個熱愛網球的美國少年在中國的生活學習經歷,從外國少年的視角來發現並講述當代中國社會。
京華時報版面京華時報版面
《美麗的國家》是一個關於友誼與夢想的故事,刻畫出中西方社會不同的價值取向、文化差異。書中所描寫的中國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及精神狀況,從側面反映了當前青少年在生活中的糾結,在現實的束縛和夢想的追求中的博弈。作者同時也觀察到了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的社會、文化特色。
他在中國生活一年的時間裡,有寫日記和隨筆的習慣,這些也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素材。不過,桑頓稱書中的內容並非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我在美國上過一個專業的少年作家班,那裡的老師告訴我,寫作中儘量不要去寫自己熟悉的經歷,而是要進行想像。”
問及書名《美麗的國家》的含義,桑頓說:“這個美麗的國家,有雙重含義,既可以指美國,也可以指中國。”故事的結尾並不圓滿,兩個少年的誤會並沒有消除。對於這種結尾的處理,桑頓也有自己的考慮,“這其實是現實生活的傳達,大家不能指望一個十五六歲的人去作出讓各個方面都滿意的決定,這不現實。”
■連結
蔣方舟談桑頓
他像《皇帝新裝》中的小孩
當天,青年作家蔣方舟作為中國同齡人代表來到《美麗的國家》首發式上,與約翰·蘭多夫·桑頓一起談文學創作的話題。在蔣方舟看來,桑頓就像安徒生童話《皇帝新裝》中的那個小孩,“我看他書中的一些內容,對中國的看法都是特別真實的,捅破了中國人想說卻不可以說的話。”
蔣方舟認為,這本書也可以讓西方同齡人更加了解中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可能跟中國人眼中的朝鮮有點像,我記得一位德國的同齡人問我,你們中國有冰櫃嗎?”問及對於桑頓和故事結尾的看法,蔣方舟談到了自己眼中的青春,她說:“我認為青春的關鍵字是遺憾,讓人記住的不是快樂的地方,而是那些沒有實現的東西。”

北京青年報

中美90後作家
桑頓與蔣方舟對談圖片桑頓與蔣方舟對談圖片
恣意說寫作
一部由美國90後青年作家約翰·蘭多夫·桑頓撰寫的小說《美麗的國家》簡體中文版圖書昨日在京首發。中國90後作家蔣方舟出席發布會。作為中美兩國90後作家,談到網路對寫作的影響,竟然驚人的一致。蔣方舟說,“就我個人而言,完全是逃避網路生活,沒有網路之後,我每天的時間可以這么多,可以活得這么有意義。”桑頓立馬呼應道,“我非常贊成你這個主意,我去年也在美國一個地方專注寫作,兩個月的時間,不能上網,我發現我的寫作效率比平時高出1000倍。”
四年寫出“美麗中國”
約翰·蘭多夫·桑頓,1991年生於倫敦,現年22歲,目前就讀於哈佛大學歷史系。7年前,14歲的約翰·蘭多夫和身為銀行家的父親、一位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清華大學教授約翰·桑頓先生商量去中國遊學一年,他終於一個人來到中國。7年後,約翰·蘭多夫歷時4年,將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經歷寫成了小說《美麗的國家》一書。
書中,他通過描述一個14歲的美國少年在中國的一段生活和學習經歷,以其獨特的視角觀察、發現並探索當代中國社會。文中主觀視角——“我”在中國的體驗與思考頗有些特別的見識和深度——除了對“美麗的中國”做了充分肯定外,他委婉地提出了一些批評,如盜版、交通、乞丐、沙塵暴等等。
追逐夢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態度
桑頓的這本書得到了很多人的推薦。蔣方舟說:“在這本書里,桑頓用一個特別澄澈無邪的眼光來看待中國。”
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年輕人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似乎都是存在的現實。對此,蔣方舟和桑頓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抱怨不是因為社會對你不好,而是因為眼光的狹隘,每一代的年輕人都認為所屬的那個時代是最黑暗的,每一代的老人都會覺得這一代年輕人是不爭氣的,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得越來越壞,更多的時候,要站在一個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待你所處的人生階段和你的時代。”蔣方舟說。
桑頓則認為,“只要一個人竭盡全力地追求一個夢想,即使你的夢想沒有最終實現,遠遠不能給你的努力以回報,在書中博偉一心想成為一名專業的網球手,但他最終沒有實現,但是大家看到他的性格,他的壯志,將來他必然在另外一個領域去收穫他人生的成功,所以追逐夢想這種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中美兩國90後作家,談到網路對寫作的影響,竟然驚人的一致。蔣方舟說,“就我個人而言,完全是逃避網路生活,我們家的網路壞了一個多月,也沒有去修,就是發現沒有網路之後,我每天的時間可以這么多,可以活得這么有意義,所以我現在有意隔絕網際網路對我生活的影響。”桑頓立馬呼應道,“我非常贊成你這個主意,我去年也選擇了美國一個地方專注寫作,兩個月的時間,不能上網,我發現我的寫作效率比平時高出1000倍。”
經驗和技巧成就寫作
對於寫作和經驗的關係,蔣方舟認為,“不是要特別多地依靠經驗來寫作,我也見過一些作家,依賴自己的經驗,讓自己的生活也變得很戲劇性,尤其是看到一些女作家尋找靈感,為了寫作而戀愛,所以,我覺得過於依賴經驗,無論對寫作還是生活都是一種特別大的耗損。”
桑頓的寫作之路也引起現場的議論。該書出版人路金波提到,桑頓走上寫作之路跟寫作班有很大的關係。在哈佛有一個寫作班,200個學生申請,最終選中12個,由一線作家來指導他們,就像學徒制一樣。他說,回顧一下我們所知的中國文字大師的成長經歷,你會發現,1982年出生的韓寒是在上數學課的時候開始編故事,1971年出生的馮唐是一個婦產科醫生,1963年出生的余華是一個牙醫,1955年出生的莫言是在部隊餵豬,業餘時間寫作。如果再看看起點中文網、網路文學,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但是他們的結構、語言真的很原生態,“所以我認為在中國作家們只能靠天分靠體力寫作,寫作課程是稀缺的,這是我們沒法出現成熟的優秀作家的原因。”路金波說。
桑頓認為,寫作班在作家一定的發展階段確實是有價值的,因為它能教會一些基本功和對他人作品的閱讀和評判,找到改進的辦法,對小說進行解析。而蔣方舟也表示嚮往寫作班,“不是因為要受多大的寫作教育,而是更多地與志同道合的熱愛寫作的青年在一起討論寫作、閱讀,這就是一個小小的烏托邦。”

中華讀書報

7年前,14歲的約翰·蘭多夫和父親約翰·桑頓先生(曾任高盛公司總裁,2003年從高盛退休,應聘於清華大學)商量去中國遊學一年,他終於一人來到中國。7年後,約翰·蘭多夫歷時4年的寫作,將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經歷寫成了《美麗的國家》一書。
中華讀書報版面中華讀書報版面
這本書總讓人想起認識中國必讀的那本《尋路中國》(該書呈現了一位《紐約客》駐京記者駕車漫遊中國大陸的經歷,折射出中國農村向工業化社會的真實轉變)。在當今中國夢與世界夢對接、中國與世界走得更近的時代潮流中,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美麗的國家》這本美國青年認識中國的圖書,像一面鏡子,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了解的機會。
7年前,14歲的約翰·蘭多夫在中國遊學生活的內容很明確——學習中文和“空降”到北京市青少年網球隊訓練網球。因此,他在20歲前完成的處女作,主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美國青年認識中國的視角。與他一起的幾位中國網球少年成為他認識中國的入口,他的寄宿家庭、翻譯、司機、學中文的地方還有他的父親,則為他接觸更多的人和事提供了可能。
書中主人公Chase在北京打球的時候,現在紅遍中國乃至世界的李娜、彭帥等中國網球金花也還是幾朵初露頭角的小花,還未綻放如今日那般絢爛。當時的北京市青少年網球隊的培養模式應該是傳統體制的集中培養。正處在青春期的網球少年博偉等人,家境貧寒卻因各種機緣被選拔入隊,他們過早地以職業為目標,又不幸碰上一個陳舊的訓練體系和一位曾經的排球運動員出身的刻板教練,但時不時有國外的網球學校懷著商業目的前來交流,在這種封閉和開放交織、青春期和更年期相撞的訓練環境中,網球少年們在博偉的帶領下一起經歷了充滿抗拒、痛苦和無奈,當然也有友情和逐夢的網球生活。
這本書終止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離開北京3年之後,主人公Chase故地重遊。無與倫比的一屆奧運會震驚寰宇,北京乃至中國的巨變令人瞠目。但這位首次提筆創作的美國青年在書的結尾選擇如此絢爛輝煌的奧運背景,真正的意圖卻是展現他的朋友博偉那令人感傷的際遇。曾經的博偉,無數次點燃身邊隊友對網球運動的熱忱和信心,那么有希望成為世界一流網球選手的天才少年,再次被作者專程尋訪時,卻正在夏日驕陽下的一個靠近網球場的建築工地上認真地砌牆。作品在此戛然而止,然而筆者卻更願意相信,正是這次最終未見面的尋訪,掀起了這位美國青年心中巨大的波瀾,激發了作者提筆創作的欲望。這部作品的精彩結尾,人物命運的跌宕,凸顯了網球少年博偉這條作品主線,使這部紀實體作品超越了一般浮光掠影的遊記,更趨向於一本美國青年認識中國的札記。
熱愛網球並在英國、美國多地接受過青少年網球專業培訓的作者,視野開闊,對網球運動的理解比較深刻。因此,在北京訓練期間,作者對中國網球少年過早職業化、中國大學不像美國那樣青睞優秀網球選手感到困惑,對陳舊的訓練體系和過時的教練理念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如,“在美國,他(博偉)是每一個網球教練都夢寐以求的那種選手——既有天賦又如痴如醉。但在中國不是這樣,博偉被抓到違反規定(偷偷到資料室看比賽視頻),不管他的動機是好是壞,都沒有破例的可能”。從某種角度看,這本大量反映網球少年逐夢的內容的書,可以給那些受李娜成功影響在學球路上艱難前行的網球少年們及家長們一個警醒,給大力推動中國網球運動發展的決策者一個參考。
從小非常喜歡閱讀和寫作的約翰·蘭多夫,在中國遊學期間沒有放棄記錄,到高三時開始提筆寫作,到高三畢業時完成初稿,進入哈佛大學學習歷史期間,他繼續著修改甚至重寫,直到幾年後才完成終稿。約翰·蘭多夫雖然寫的是中國經歷帶給他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但書中體現的美國親職教育理念和方式更讓筆者印象深刻。約翰·蘭多夫在序言中談到:“在網球場上,父親教會我責任心和勇氣。責任心就是要努力,勇氣則是要誠實,始終講真話。同理心則表示要理解別人的立場。”一位非網球職業的美國少年,被父親苦心安排參加職業訓練,只是想被激發出責任心。正重現了“哲人與漁夫”的寓言故事,哲人般的父親希望孩子自己去練習、體驗,並獲取屬於自己的那份真實經驗和教訓,而不是由父輩安排好一切。
一直努力打球、不斷接受挑戰的約翰·蘭多夫終於晉級到佛羅里達橘子碗比賽少年組預選賽。在網球中,他得到了成長,體悟了人生,“網球教會了我一些最重要的東西。它讓我學會了拼搏和自律,如何推動自己去做得比預想的更好。同時它也叫教會我如何接受失敗並從失敗中得到啟發,做得更好。我認為所有這些都能套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博偉口中的美國,是美麗的國家。在約翰·蘭多夫看來,中國也是美麗的國家。在中國打網球,“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同我一起打網球的那些男孩子們的職業素養、成熟穩重和進取心。他們對自己熱愛的運動非常專注,帶給我很多啟發。我認為任何一個社會,只要有如此努力奮進的年輕一代,必然會有光明美好的未來”。
7年前父親的安排,成就了約翰·蘭多夫一段有價值的中國經歷,也成就了他的處女作、作家夢。想成為這一代人最成功、最廣受尊敬的作家的約翰·蘭多夫,最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短篇故事的創作上。
祝願他夢想成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