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系列教材:設計藝術學概論》是2013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家路、耿明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系列教材:設計藝術學概論
- 類型:設計概論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2296805, 7302296804
- 品牌:清華大學出版社
- 作者:唐家路 耿明松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1頁
- 開本:16
- 定價:62.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系列教材:設計藝術學概論》是美術與沒計類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系列教材。《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系列教材:設計藝術學概論》適用於藝術院校設計及美術專業師生學習及使用。
《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系列教材:設計藝術學概論》主要是在設計藝術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整體、系統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面對設計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時,面對“圖案”、“工藝美術”、“裝飾”、“設計”等不同概念時,提出“設計藝術”的同時,把“設計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階段一一列出,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現代意義上的“設計藝術”。《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系列教材:設計藝術學概論》還在對設計藝術的特徵、分類、原則等基礎理論綜合、系統地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設計文化以及設計風格。同時,在設計藝術批評及設計藝術教育方面有更為深刻地分析。
圖書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設計藝術的基本概念
一、設計藝術的含義
二、設計藝術的前提條件
第二節設計藝術學的研究內容
一、設計藝術理論研究
二、設計藝術相關學科研究
三、沒計藝術發展史研究
四、設計批評研究
五、設計藝術教育研究
第二章設汁藝術的分類
第一節平面設計
一、平面設計的概念
二、平面設計的領域
第二節工業產品設計
一、工業產品設計的概念
二、工業產品設計的分類
第三節環境設計
一、環境設計的概念
二、環境設計的分類
第四節服飾設計
一、服裝設計
二、首飾設計
第五節數字與傳媒設計
一、數位技術與傳媒設計的發展
二、數字與傳媒設計的領域
第六節手工藝設計
一、傳統手工藝設計
二、現代手工藝設計
第三章設計藝術的特徵與原則
第一節 設計藝術的本質特徵
一、人類特有的創造性活動
二、不斷適應並引導人類生活方式的活動
三、“制約性”藝術
四、設計藝術是“用”與“美”統一的藝術
第二節設計藝術的原則
一、功能原則
二、藝術原則
三、創新原則
四、經濟原則
五、信息原則
第四章設計文化與設計風格
第一節設計文化
一、設計文化的類型
二、設計文化的民族性
三、設計文化的時代性
四、設計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第二節設計風格
一、設計藝術的時代風格
二、設計藝術的民族風格
三、設計藝術的個人風格
第五章設計心理與設計思維
第一節設計心理
一、設計心理學的概念
二、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三、需要心理及其在設計藝術中的套用
四、動機、行為理論及其在設計藝術中的套用
五、知覺理論及其在設計藝術中的套用
六、操作行為與設計藝術
第二節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
一、設計思維的形式
二、設計思維的類型
三、設計思維的方法
第六章設計師
第一節設計師的特徵
一、設計師的本質屬性
二、現代設計師的工作性質與任務
三、設計師的類型
第二節設計師的素質與技能
一、設計師的基本素質
二、設計師的專業知識結構
三、設計師的人文素質修養
四、設計師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五、設計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第七章設計批評
第一節設計批評的基本概念
一、設計批評的含義及發展現狀
二、設計批評的意義
三、設計批評的主客體及特點
第二節設計批評的角度
一、中國古代主要的設計批評角度
二、現代設計批評的主要角度
第八章設計藝術教育
第一節 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以傳承為主的工藝教育
二、清末民初的傳習教育
三、中國近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中國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
一、我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現狀
二、教學改革要建立新的設計藝術教育體系
第三節工作室教學
一、工作室教學的必要性
二、工作室教學的運行與管理
後記
參考文獻
第一節設計藝術的基本概念
一、設計藝術的含義
二、設計藝術的前提條件
第二節設計藝術學的研究內容
一、設計藝術理論研究
二、設計藝術相關學科研究
三、沒計藝術發展史研究
四、設計批評研究
五、設計藝術教育研究
第二章設汁藝術的分類
第一節平面設計
一、平面設計的概念
二、平面設計的領域
第二節工業產品設計
一、工業產品設計的概念
二、工業產品設計的分類
第三節環境設計
一、環境設計的概念
二、環境設計的分類
第四節服飾設計
一、服裝設計
二、首飾設計
第五節數字與傳媒設計
一、數位技術與傳媒設計的發展
二、數字與傳媒設計的領域
第六節手工藝設計
一、傳統手工藝設計
二、現代手工藝設計
第三章設計藝術的特徵與原則
第一節 設計藝術的本質特徵
一、人類特有的創造性活動
二、不斷適應並引導人類生活方式的活動
三、“制約性”藝術
四、設計藝術是“用”與“美”統一的藝術
第二節設計藝術的原則
一、功能原則
二、藝術原則
三、創新原則
四、經濟原則
五、信息原則
第四章設計文化與設計風格
第一節設計文化
一、設計文化的類型
二、設計文化的民族性
三、設計文化的時代性
四、設計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第二節設計風格
一、設計藝術的時代風格
二、設計藝術的民族風格
三、設計藝術的個人風格
第五章設計心理與設計思維
第一節設計心理
一、設計心理學的概念
二、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三、需要心理及其在設計藝術中的套用
四、動機、行為理論及其在設計藝術中的套用
五、知覺理論及其在設計藝術中的套用
六、操作行為與設計藝術
第二節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
一、設計思維的形式
二、設計思維的類型
三、設計思維的方法
第六章設計師
第一節設計師的特徵
一、設計師的本質屬性
二、現代設計師的工作性質與任務
三、設計師的類型
第二節設計師的素質與技能
一、設計師的基本素質
二、設計師的專業知識結構
三、設計師的人文素質修養
四、設計師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五、設計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第七章設計批評
第一節設計批評的基本概念
一、設計批評的含義及發展現狀
二、設計批評的意義
三、設計批評的主客體及特點
第二節設計批評的角度
一、中國古代主要的設計批評角度
二、現代設計批評的主要角度
第八章設計藝術教育
第一節 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以傳承為主的工藝教育
二、清末民初的傳習教育
三、中國近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中國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
一、我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現狀
二、教學改革要建立新的設計藝術教育體系
第三節工作室教學
一、工作室教學的必要性
二、工作室教學的運行與管理
後記
參考文獻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設計文化的建設是一個民族設計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對於設計文化的理解,我國設計界有兩種不成熟的設計傾向令人擔憂。一是缺乏設計文化知識,對各國設計歷史和文化全然漠視,只是照抄和模仿所謂的“新潮”樣式,導致作品沒有針對性,與社會或實際項目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強行製造“設計文化”,即所謂的“後現代主義”在設計界比較活躍,但是這種活躍更多是為了“中標”的一種投機,一種庸俗化的、表面上的對國外的翻譯與模仿。此類設計懶於對我國具體情況、具體項目的功能與目的要求做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只是把漢字、吉祥圖案、青銅紋樣等傳統的設計符號拿來,硬生生地加在現代材料上,美其名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使作品流於虛浮的俗套,這是我們不能容忍的。我們並不是否定設計界浮現的後現代主義,而是主張設計師在學習或借鑑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時,要分析與消化其存在的圍內“土壤”,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設計項目中找到合適的契合點。這兩種設計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既沒有真正學習西方經過幾十年歷程的現代主義設計的合理性,又沒有認真地消化和理解我們自身的設計文化。
以我國動畫設計為例。多年來,在動畫藝術形象的塑造上,一提到民族化與本土化,許多人總認為是落伍的、陳舊的,是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這種認識在當今動畫藝術創作領域極具普遍性。以至於中國動畫界雖然在20世紀50—80年代經歷了30年左右探索中國動畫民族風格的輝煌,但是目前在中國青少年心目中產生重要影響的動畫形象基本上都來自國外,如米奇、史努比、聖鬥士、青春美少女、機器貓、神探柯南等。更為諷刺的現象,近幾年來被國內認為陳舊落伍的中圍本土的文化資源被國外動漫界加以開發和利用後反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例如美國根據中圍人熟知的歷史故事《花木蘭》,創作了動畫影片《花木蘭》;全球票房達到6.3億的美國三維動畫《功夫熊貓》,從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道具均充滿中國元素,其美術總監雷蒙德·茲巴其(Raymond Zibach)為此花了8年時間,潛心鑽研中國文化、藝術、建築、山水風光,務求做好動畫中每個細節,忠實反映中國特色。為什麼國外動畫設計師能夠從中國文化中找到動畫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闡釋中國的文化現象,並取得成功,而我們卻一味崇尚國外的東西,對自身的文化視而不見呢?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有著長期思考的潘魯生教授認為:“關鍵是沒有擺脫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心態,漠視自己的文化根基,甚至自己的傳統,長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觀念制約著我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對本土文化缺乏自信。”
插圖:
設計文化的建設是一個民族設計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對於設計文化的理解,我國設計界有兩種不成熟的設計傾向令人擔憂。一是缺乏設計文化知識,對各國設計歷史和文化全然漠視,只是照抄和模仿所謂的“新潮”樣式,導致作品沒有針對性,與社會或實際項目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強行製造“設計文化”,即所謂的“後現代主義”在設計界比較活躍,但是這種活躍更多是為了“中標”的一種投機,一種庸俗化的、表面上的對國外的翻譯與模仿。此類設計懶於對我國具體情況、具體項目的功能與目的要求做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只是把漢字、吉祥圖案、青銅紋樣等傳統的設計符號拿來,硬生生地加在現代材料上,美其名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使作品流於虛浮的俗套,這是我們不能容忍的。我們並不是否定設計界浮現的後現代主義,而是主張設計師在學習或借鑑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時,要分析與消化其存在的圍內“土壤”,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設計項目中找到合適的契合點。這兩種設計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既沒有真正學習西方經過幾十年歷程的現代主義設計的合理性,又沒有認真地消化和理解我們自身的設計文化。
以我國動畫設計為例。多年來,在動畫藝術形象的塑造上,一提到民族化與本土化,許多人總認為是落伍的、陳舊的,是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這種認識在當今動畫藝術創作領域極具普遍性。以至於中國動畫界雖然在20世紀50—80年代經歷了30年左右探索中國動畫民族風格的輝煌,但是目前在中國青少年心目中產生重要影響的動畫形象基本上都來自國外,如米奇、史努比、聖鬥士、青春美少女、機器貓、神探柯南等。更為諷刺的現象,近幾年來被國內認為陳舊落伍的中圍本土的文化資源被國外動漫界加以開發和利用後反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例如美國根據中圍人熟知的歷史故事《花木蘭》,創作了動畫影片《花木蘭》;全球票房達到6.3億的美國三維動畫《功夫熊貓》,從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道具均充滿中國元素,其美術總監雷蒙德·茲巴其(Raymond Zibach)為此花了8年時間,潛心鑽研中國文化、藝術、建築、山水風光,務求做好動畫中每個細節,忠實反映中國特色。為什麼國外動畫設計師能夠從中國文化中找到動畫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闡釋中國的文化現象,並取得成功,而我們卻一味崇尚國外的東西,對自身的文化視而不見呢?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有著長期思考的潘魯生教授認為:“關鍵是沒有擺脫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心態,漠視自己的文化根基,甚至自己的傳統,長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觀念制約著我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對本土文化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