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在原產地高達25米;樹皮紅褐色,縱裂成長條剝落;枝條頗粗壯,向上斜展;生鱗葉的小枝方形或近方形,末端鱗葉枝徑1-2毫米,二年生枝暗紫褐色,稍有光澤。
鱗葉斜方狀卵形,長1.5-2毫米,藍綠色,微被白粉,先端銳尖,背面具棱脊,中部具明顯的圓形
腺體。
球果圓球形或矩圓球形,長1.5-3厘米,暗紫褐色;
種鱗3-4對,頂部五角形,中央具顯著的銳尖頭;種子倒卵圓形,暗灰褐色,長5-6毫米,稍扁,具不明顯的稜角,上部微有窄翅。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針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松樹林、硬葉灌木林和山谷灌木草地,海拔750-2700米。通常群生的,生於山脊、斜坡和峽谷中,有時生於河床中,生於黃色或紅棕色壤土、沙子或礫石的岩石地形中,或生於石灰岩、砂岩、板岩或花崗岩上的巨石中。分布區氣候特點是夏季溫暖到炎熱,乾燥,冬季降雨。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海拔1500-2000米形成純林。天然生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年降雨量250-5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5-20℃的地區。
分布範圍
分布於墨西哥(薩卡特卡斯州、塔毛利帕斯州、下加利福尼亞州、奇瓦瓦州、科阿韋拉州、杜蘭戈州、新萊昂州、聖路易斯波托西州、索諾拉州);美國(亞利桑那州、德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中國南京及廬山等地有引種栽培。
生長習性
該樹種葉色有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的習性,一般說來,春季為綠色,略帶粉色,入夏後,隨著溫度增高,綠色轉為粉綠色,高溫季節為重粉綠色,遠看葉色如灑了石灰水一般。入秋後,溫度逐漸變低,葉色也逐漸變綠。冬季基本上是淡粉綠色。也有些植株常年是重粉綠色或青綠色。
該樹種生理髮育較快,部分四年生植株已開花結實,少則幾個,十幾個球果,多則幾十,上百個球界,最多的一株結果達200餘個。該樹種雄蕊、雌蕊一年四季可見,春季較多,大部分都不授粉而枯萎,秋季出現的雄蕊,在2月中旬發育成熟。雄蕊在樹冠中下部,雌蕊在樹冠上部,這種著生方式,對授粉是不利的,果實在10月下旬成熟。
繁殖方法
整地作床:地進行兩次耕翻。冬季進行第一次深翻,凍伐。耕前施豬類1000公斤,煤灰750公斤。翌年春季進行第二次翻耕,耕前施腐熟餅肥50千克,過磷酸鈣、硫酸亞鐵各15千克,並拌入少量六六六粉。構築的苗床高25厘米,寬1米。
種子處理:美洲柏木種子小,4月播種前用30-35℃的溫水浸泡48小時(隨倒入隨攪拌至自然冷卻)以後撈去癟粒,取出種子與5倍細沙混和存放於室內(溫度保持在19-21℃),每天翻動1-2次,10天后進行播種。
播種方法:當種子出現少量破嘴時,即將種子均勻播在床面上,然後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宜)鋪草(厚5-6厘米)最後澆一次透水。
苗期管理: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保持床面濕潤。在高溫、乾旱季節,每天噴水3-4次。先揭草三分之一,一周后全部揭去。同時架設蔭棚(棚高30厘米)。在苗木出現真葉、莖幹木質化時,撤去蔭棚。5月中旬至6月底,雨量較集中,土壤易板結,做到經常鬆土、除草(鬆土勿鬆動側根),並做到邊鬆土,邊噴水,邊篩土保墒。7月份氣溫增高,雨量增多,每隔7-10天鬆土一次,同時追施稀薄的人類尿或0.5%的尿素4-5次,增加土壤養分,以促進苗木生長。為防止冬季苗木風乾,對圃地每半月澆透水一次。遇氣溫突然下降,進行熏煙,保證苗木安全過冬。
栽培技術
整地作床:移植前,圃地先每畝施餅肥150千克,硫酸亞鐵50千克,而後深翻築床,床高30厘米左右。苗床做到不積水,以免苗木爛根。
定植:翌春3月中旬,隨起苗,隨運輸,隨栽植(栽植株行距為70-100厘米)。栽植時做到起苗根系完整,打泥漿,栽植根系舒展,深度適中(較移植前略深1-2厘米),澆透水,壅土砸緊。
移植苗管理:採取及時澆水,鬆土除草、追肥(每畝施硫酸銨10千克)等管理措施。因此,頭一年成活率一般都在70%以上。
整形修枝:早春結合採穗進行輕度修剪,保持苗木自然形態。對因主梢損傷的多頂梢樹苗,選一頂部生長旺盛枝條為正梢;對風倒苗木及時加以扶正並培土砸實,綁縛撐樁。
主要價值
美洲柏木具有生長快,乾形優美,適應性強等優點,適宜在庭園和四旁栽植。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