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差異性

美感差異性是同一或不同時代、民族、階級的人乃至同一個人對於同一審美對象產生的不同的或對立的審美感受、審美評價。有時表現為量的差異,如美感程度上的有無、強弱、深淺或角度上的偏與全;有時表現為質的差異,如美感內容、性質上的肯定與否定,接受與反感的對立乃至鬥爭。中國先秦孔子認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漢代《淮南子》認為美感差異性是由於審美主體所。載”的情緒不同,“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美感差異性由人感知的對象不同所引起。法國笛卡兒認為人的觀念回憶和判斷存在著差異,形成了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美感。英國休漠認為人天生的心靈不同,因而不同的人感覺到不同的美,每個人只應默認自己的感覺,而不應要求去支配旁人的感覺。法國狄德羅認為人的知識、經驗、職業、性格、情緒、判斷力、審美角度等都存在差異,並處於變遷之中,美感也就不同。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不同階級和不同教養的人對於人體美有不同的審美標準、不同的審美評價。以上諸說都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美感差異性具有普遍性,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各種人的社會實踐、審美實踐的差異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審美觀念、需要、能力的差異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