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哲學》是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米蓋爾·杜夫海納。
基本介紹
- 作者:米蓋爾·杜夫海納
- 譯者:孫非
- 定價:1.65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5年
- 叢書: 美學譯文叢書
- 統一書號:2190-129
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1910—):法國美學家,現象學美學的主要代表之一。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曾任普瓦提埃、巴黎等大學教授。後為法國《美學評論》雜誌社社長。他的基本美學思想是肯定審美感知是人與大自然創造力的獨一無二的接觸。在這種接觸過程中大自然就象“人的母親”那樣敞開自己的胸懷。這使得自然的物質成分喪失實用意義或認識意義。按杜夫海納的觀點,藝術是保持著人與自然的這種接觸的唯一活動,這種接觸建立在同世界的聯繫的感受上,而不是建立在對這些聯繫的理解上(認識作用)。他把藝術看作是拯救人擺脫“異化”的文明能力,這促使他在60年代末的資產階級文化危機中探索新的美學,在新的美學中,他號召“美學家要象社會學家那樣行動起來”。 他將英伽登的現象學美學經驗主義化,把研究重點由創作主體的“意向性”轉向鑑賞主體的“審美經驗”,以審美對象和審美感知作為研究的中心。認為審美對象和審美感知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藝術作品與審美知覺結合才會出現審美對象。審美知覺包括三個階段:(1)呈現;(2)再現和想像;(3)反照和情感。主體和對象相互作用,並在情感這個審美知覺的最高點上組合成為審美經驗。他還提出“審美要素”概念,認為審美對象是諸審美要素的組合,藝術作品的審美要素是指組成藝術作品的材料被審美地感知時所形成的那種東西。審美要素是主客體的共同行為,是聯結“被表現世界”的深度與鑑賞者的深度的中介物。杜夫海納的主要著作有《審美經驗現象學》(1953)、《詩學》(1963)、《為了人類》(1968)、《美學與哲學》(2卷,1967—197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