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的經濟2: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

美學的經濟2: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

《美學的經濟2: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是2013年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美] 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 。

基本介紹

  • 書名:美學的經濟2: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 
  • 作者:[美] 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  
  • 譯者馬林梅 
  • ISBN:9787508637280 
  • 類別:經濟管理,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 頁數: 272
  • 定價:45.00元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副標題: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 
  • 版次:1
  • 用紙:膠版紙
主要內容,出版背景,作者簡介,精彩書評,目錄,序言,

主要內容

美學變得如此重要,為了獲得消費者的青 睞,工程師、地產商、管理者都在重新審視美學溝通與美學趣味。21世紀是美學經濟的時代,而新美學經濟時代的顯著標誌是多元風格的共存。
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以32個微型觀察描述了美學經濟在美國崛起的過程,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美學價值的本質,及其與個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關係;觀察我們生活中的多元化風格,探討在美學經濟時代中,生活與工作、樂趣與意義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書中所涉領域極為廣泛,通過對時尚產業、房地產、政治現象、建築設計、產品設計及經濟等不同領域的觀察,作者巧妙地敘述了人們對美的迫切需求,以極具開創性的手法描繪出美學與風格的民主化過程,對我們當前的生活方式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檢驗!

出版背景

  • 書名:美學的經濟2:美國社會變遷的32個微型觀察
  • 作者:[美]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
  • 譯者:馬林梅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37280
  • 版次:1
  • 商品編碼:11143921
  • 品牌:中信出版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13-01-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272
  • 正文語種:中文

作者簡介

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Virginia Postrel),作家及文化批評家,1982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擅長揭示現代社會中隱藏的經濟現象,從經濟的視角談論文化現象。她定期為《紐約時報》商業板塊的“經濟形勢”專欄撰寫文章。曾出版《未來的敵人:創意、冒險與進步的拉鋸戰》(The Future and Its Enemies)。2011年獲得巴斯夏新聞獎。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極為重要的書。作者探討的是一個不應該被忽視的主題,而且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的寫作可圈可點,令我懊惱的是——為什麼我沒有先想到呢!
——管理學家 湯姆·彼得斯(Thomas J. Peters)

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提出了一個令人矚目和非常好的研究論點,即現 在,美學和風格已經與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文化、行為、政治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無法分離了。這是一本多么了不起的書啊!
——設計師 凱瑞姆·拉希德(Karim Rashid)

本書涉及的內容廣泛、意義深遠、思想深刻,對當今美學的顯著作用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探討,其所揭示和分析的觀點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有意義且重要的。
——建築師 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維吉尼亞·波斯特萊爾有力地駁倒了本質和風格之間的二分法原則。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評論

本書有助於把美從政治理論中剝離,重新將美納入文化現實的領域。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評論

設計與功能同等重要。你在哪裡購物,以及你購買了什麼,都是新美學的一部分。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評論

目錄

第一章 美學的迫切需要
1、 美學,至關重要的競爭力
2、 美,一種用感覺溝通的方式
3、 用“我的方式”取代“最好的方式”
4、 設計的重生:美國被風格徹底擊敗了
5、 打造一個“身臨其境”的環境
6、 新美學時代:個人表達、社會期望以及通用審美標準的交匯
第二章 外觀和美感的興起
1、美麗新世界:不要再犧牲美
2、無處不在的美
3、美,是一種奢侈嗎?
4、越來越多的美學選擇
5、美學能象晶片一樣更新換代嗎?
6、不斷變化的品味
7、美學觀念傳播的加速器
第三章 形式和實體
1、感官盛宴的欺騙性
2、不只是想要脫穎而出
3、驅動形式與美感變化的動因
4、形式與美感的終極價值
第四章 有意義的外觀
1、美學的文化意味
2、美學認同也是自我的一種表達
3、不一樣的美學真實性
4、我就是那樣的
第五章 設計的界限
1、一個沒有“視覺污染”的世界
2、消解設計力量的美學批評
3、避免過度擴大設計的界限
4、調和美學衝突的唯一方式
5、對奇怪風格的容忍導致美學的升值
6、對美學未來的擔心
第六章 聰明而且漂亮
1、每一次的美學觸動
2、美學投入的價值
3、創意階層的崛起
4、重新設計我們的身體
5、享受一個既聰明又美麗的世界

序言

塔利班政府一倒台,阿富汗的男人們便一窩蜂地湧向了理髮店,在門前排起了長隊等著剃鬍須;婦女們也塗上了指甲油,這在以前是被禁止的;從前很隱蔽的美容院也在顯眼的位置開張營業;有人開始販賣漂亮的印度電影明星的明信片,人們紛紛購買進口的電視機、錄像機和錄像帶;甚至連售賣長袍的商人也豐富了衣物的顏色,增加了棕色、桃紅色以及綠色的長袍(以前,在塔利班政府揮舞皮鞭的道德警察監管下,他們只賣藍色和灰白色的長袍);農村的婦女們可以自由出入城裡的市場,她們在那裡可以買到更好的面料、更精美的刺繡以及更多樣化的傳統服裝。
一位來自密西根州的理髮師隨一個由醫生、護士、牙醫和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小組前往喀布爾,她本打算擔任專業救援人員的全能助手,但到了當地之後她才發現自己的理髮服務與重要的醫療和救難服務一樣受人歡迎。“當人們得知來了個理髮師時,那裡都炸開了鍋,”她說,“我每15分鐘就剪一個頭髮。”
人們向來把解放與一些重大、嚴肅的事情聯繫起來,比如選舉、教育、新聞自由等,但是阿富汗人的行為似乎說明基本、表面的東西也同樣重要。正如一位政治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在任何國際協定或者公約中,都沒有與刮鬍子的權利相關的內容,但是,在阿富汗,刮鬍子的自由卻成了人們訴求的首要權利。”
阿富汗人的反應挑戰了許多被廣為認同的有關審美價值本質的假設,他們珍視像被塔利班夷為平地的巴米楊大佛(Bamiyan Buddhas)這樣的藝術品,但對於他們在更為世俗的審美愉悅中表現出來輕浮的消費衝動,社會評論家普遍持另一種觀點。“看到阿富汗民眾以購買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方式慶祝暴政的結束,該是多么令人沮喪啊!”安娜·昆德倫(Anna Quindlen)在她的2001年聖誕節專欄中批評美國人“失控的消費主義”時這樣寫道。
一種觀點認為:我們對多樣性、裝飾的持續興趣和新的感官愉悅都是被廣告催生出來的,它讓“消費者對不需要的產品產生了欲望”。正如昆德倫所宣稱的那樣:“我並不需要羊駝大衣、碧璽胸針、帶攪面鉤的攪拌器、放在浴室里的CD播放機、另一條黑色靴褲、熏衣草沐浴鹽、香草味蠟燭,或者凱特·絲蓓、古馳、普拉達、蔻馳的包包。”
紐約人是這樣,阿富汗人也應當是這樣。一個貧窮的農民,為什麼在已經有了兩件藍色長袍的情況下,還要再買一件綠色的?一個沿街乞討的寡婦,為什麼要把指甲塗成紅色的?這樣的放縱行為看起來是浪費的、不合理的,它們正是被商業操作所催生出的虛假需求。但是,在解放後的喀布爾,並沒有很多商業廣告或刻意的行銷活動。所以歸根到底,可能我們對那些華麗裝飾和無聊時尚的嚮往並非來自麥迪遜大道,也許我們與美學價值的聯繫太緊密了,以至於無法簡單地用商業上的思維控制進行解釋。
人類通過感覺認識世界,了解彼此。從一出生,我們所處環境的外觀和感覺就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又身處何方。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吸取了不同的教訓:外觀不僅具有潛在的欺騙性,而且是無意義、不重要的——美學的審美價值是不真實的,除了在極少數情況下,它超越了平凡事物而成為高雅藝術時才真正具有審美價值。我們學會了將表象與本質做對照,相信在我們的膚淺感覺之外,存在著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世界。
當然,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感官提供的簡單證據:太陽並不圍繞著地球轉;只要在兩端加上了箭頭,同樣長度的線段看起來有可能一條長一條短;漂亮的人並不一定品德就好,而品德好的人也不一定長得漂亮。我們保持合理的懷疑是很明智的。
但是排斥我們的感官本能也是有問題的,當我們申明純粹的表象不可能具有合理的價值時,我們同時也否認了人類的經驗,忽視了人類行為的作用。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自己愚弄時,我們變得都有點瘋狂了。在對美學重要性的高估和低估兩個極端之間,我們沒有堅持以理性對抗純粹的感性,我們瘋狂地改變立場,身處矛盾之中,糾結不已。
本書旨在理清這些混淆,重新審視審美價值的本質及其與個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關係。現 在做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因為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感官的魅力正變得日益突出。為了保持本質和表象之間的合理平衡,我們不能再簡單地假裝說表象不重要了。經驗表明:聽起來順耳的老口號以及隱藏於其背後的理論通常都是錯誤的。
人類行為與傳統假設不相符的地方不止阿富汗一個,這就提出了有關美學價值來源的問題。以“真實性”為例,美學權 威將其視為衡量價值的一個主要依據。但是,事實再次表明,關於什麼是真實性,存在一個比學術話語通常提供的更複雜的標準,或者說也許更具主觀性的定義。
環球街市步道(Universal CityWalk),坐落在橫亘於聖費爾南多谷和洛杉磯之間的群山中的某個山頭上,這個地方就是人們精以打造的“假貨”。建築師稱這座露天商場是:“理想洛杉磯的偉大模擬物。它不是人們實際看到的洛杉磯的樣子,而是理想的洛杉磯的樣子——是完 美的、理想化的洛杉磯。”
像洛杉磯的其他地方一樣,環球街市步道的建築大部分都是粉刷過的。它們的美學能量來自它們的外觀:顯眼的標誌、五顏六色的瓷磚、視頻螢幕、壁畫以及有趣的裝飾,比如巨大的金剛。不同於一般的購物中心,環球街市步道鼓勵租戶在裝飾時不要約束自己的想像力,可以狂野一些。這裡有一個微型的人造沙灘,沙灘上還植有棕櫚樹。在街市上,噴泉里噴涌而出的水流淌到人行道上。一座虛擬的廣播電台里銷售漢堡包,而一個真正的博物館裡展出老式的霓虹燈。城市“街道”的3個“街區”里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1993年,當環球街市步道開業時,一些人嚴厲地譴責它是對城市生活的非真實摹寫。在知識分子的眼裡,它只是一座堡壘,一個逃離近期本市遭受騷亂導致的紛爭與衝突的虛假避難所。一位保守的記者稱它是“陷於困境中的中產階級希望能夠藏身的一號掩體”,而一位開放的社會評論家說環球街市步道“和真實的城市具有某種關係,就像兒童寵物動物園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
公眾的反應卻完全不同。很快,環球街市步道不僅變成了一個掩體,而且變成了一個壯觀的混合區。“突然間,環球街市步道上站滿了人。他們都笑眯眯的。”在新商城開業後不久,一位經營歐式小餐館的經驗豐富的老闆開心地寫道。他預計,這條人造的城市街道不久就會變成人們心愛的居住之地,一個當地人永遠都不想離開的地方。他的預測是正確的,10年之後,據一份雜誌報導,環球街市步道可能是“洛杉磯最重要的公共場所”了。在星期六的晚上:
來自洛杉磯各地的人們聚集在這裡,他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差別,這一點在真正的城市是很少能做到的。初學走路的孩子們興沖沖地穿梭在人行道上的噴泉里;薩爾瓦多人、亞美尼亞人、韓國人、黑人和白人都在這裡,噴泉里湧出的水浸濕了他們的衣服,他們都尖叫著。在環球街市步道閒逛的數百名青少年正隨意地打著招呼,一起喝冰摩卡咖啡。來自從恩西諾到東洛杉磯的家庭在這裡開懷大笑、大快朵頤,如醉如痴地欣賞著明亮的尖塔。
和人造的東西無法產生互動,“模仿”只會帶來不真實的體驗,這些假設在這裡都不成立。通過提供一個共享審美樂趣的地方,環球街市步道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塊獨立的飛地,而且是一個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一起享受樂趣的地方。
在地球的另一端,還有一個更為人造的環境,在那裡,不僅街道是假的,就連天空都是假的。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環球街市步道是一樣的。“這是一棟非常特別的建築,非常與眾不同,非常漂亮。”一位在約翰內斯堡蒙蒂賭場工作的南非黑人說。這個賭場模仿的是義大利托斯卡納鄉村的風格,從進口的鵝卵石到人造道路邊上一輛古老的菲亞特在專門收停車票,都體現出了這一點。與約翰內斯堡的許多其他地方不同,蒙蒂賭場吸引了不同種族的人群,其中包括失業的黑人,他們坐在人造樹下閒聊或者觀看正在賭博的賭徒。與環球街市步道一樣,所有來這裡的人都可以從中享受審美樂趣,而其吸引力的核心正是其獨特的設計。
“蒙蒂賭場讓任何人都感到自在,它是完全仿造的、充滿活力的地方,”一位多哥的評論家說,“而且,就像拉斯韋加斯一樣,正是這種虛假才確保了平等主義的實現。黑人和白人身處這個仿造的托斯卡納都會萌生家的感覺。民主的代價似乎是不真實。”或者是我們的審美標準出了問題,因為它們拒絕不符合自己特定時代和種族的人們享受樂趣,也有可能是我們都誤解了真實性的含義和價值。 也許我們對美的熱愛同樣蒙蔽了我們對美學本質的訴求。我們不能否認“藝術”是一個有意義的分類,但它同樣可能迷惑人,迫使感官價值變成一種脫離生活其他部分的東西。近來所發生的事情給我們提出了一些警示。
像大多數博物館一樣,位於紐約的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裡藏品很多,由於展廳空間所限,這些藏品沒有全部展示出來。博物館展示的主要是已完成的作品,因此還有一些藏品,比如大量裝在盒子裡的設計師的設計草圖沒有展覽出來——它們不是要展示的作品,而是需要遵照的操作說明。2002年4月,蘇格蘭國家畫廊總監蒂莫西·克利福德(Timonthy Clifford)在研究一本有關藝術與套用藝術之間關係的書時,查閱了約8 000份這樣的資料。在D366號盒子中,他看到了一份標為 “照明器材II”的資料,從中他有了非同尋常的發現:
這是一張用黑色粉筆畫的大燭台草圖,外層刷上了棕色的顏料,還有一些用尖筆畫出的草圖……它不僅是一張立視圖,還是一個設計指南。我想當時人們正打算用大理石做出這個燭台。這是一個巨大的燭台,高約15英尺——可能是為了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的陵墓設計的,但卻沒有用上。
克利福德確認這張草圖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其他專家也同意他的看法。
如果這張草圖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那么我們認為它是藝術,但這張燭台的草圖還是一張設計圖——是一項設計,而不是藝術品。我們甚至不需要確定米開朗基羅是否會造出這個燭台,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像建築、工藝品並不需要他們的設計者製作出來一樣。今 天的評論家譴責藝術博物館過於“膚淺”,舉辦機車、吉他和阿瑪尼服裝展覽,但是藝術和藝術品之間並沒有十分嚴格的分界線。“文藝復興時期,最高水準的藝術家受託設計裝飾性物品,如燈具、鹽窖和掛毯等。”庫珀·休伊特博物館一位從事裝飾藝術工作的專家說。現代製造業並沒有降低原創設計的重要性。
如今,要想享受豐富的美學帶來的樂趣,包括專門定製的物品,你不必擁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佛羅倫斯著名家族,13~17世紀在歐洲擁有強大勢力。——編者注那樣的顯赫身世。不僅僅是那些不朽的作品,就連最平凡普通的物品都越來越體現出精良的設計。這本書不是寫藝術本身的,而是寫日常生活中多樣的風格。它要探討的是在新的審美時代中,生活和工作、樂趣和意義之間的關係。
有幾個主題貫穿本書的始終:審美價值是主觀的,人們只能根據經驗而不能用預先推理的方式評估美學的價值;感官樂趣和意義是根本的、生物特性所決定的人類需求,但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人們在不同的商品間作出的權衡取捨,取決於他們所面對的備選物品;審美觀並不是由生活的其他方面所引發的一種價值觀。裝修和裝飾既不高於也不低於“真實”的生活,它們是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