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散步叢書:無言之美》是2013年1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光潛 彭鋒。
基本介紹
- 書名:美學散步叢書:無言之美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214987, 9787301214985
- 作者:朱光潛 彭鋒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5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美學散步叢書:無言之美(第2版)》內容介紹: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東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們的審美經驗呢?在朱先生看來。毫無疑問這就是藝術作品。的確,藝術作品這種特別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樣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財富,在搬運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聲喧譁的美國遊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標誌。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藝術作品這種特別的事物傾向於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動籲請人們把它看成形象,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強烈感染力甚至強迫人們將它看成形象。這並不表明藝術作品本身就是藝術或美,但藝術作品最容易成為藝術和美,這就是朱光潛美學系統中的藝術作品同一般物的區別。一起來翻閱《美學散步叢書:無言之美(第2版)》吧!
《美學散步叢書:無言之美(第2版)》講述了:由於美在於事物的一種特殊的樣子而不是一種特殊的事物,因此如何看出事物的美的樣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這就是為什麼朱先生把審美經驗問題看得比美的本質問題還要重要的原因。事物是在我們的一種特殊觀照經驗中顯現為美的。美學的首要問題是從理論上界定審美經驗,進而幫助人們獲得這種經驗
作者簡介
朱光潛,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筆名孟實、盟石。歷任中國美學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談美》寫於1932年,是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後的“第十三封信”,同年11月由開明書店出版。作者說:“在寫這封信時,我和平時寫信給我的弟弟妹妹一樣,面前一張紙,手裡一管筆,想到什麼便寫什麼,什麼書也不去翻看,我所說的話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強要你全盤接收。”歷80年的時間淘洗,本書愈發顯出字字珠璣的名作本色。
圖書目錄
美學的散步(代總序)
“慢慢走,欣賞啊!”(代序)
第一編星光
無言之美
美在意象
醜非不美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剛性美與柔性美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第二編化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遊戲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模仿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想像與寫實
情與辭
精進的程式
自由主義與文藝
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
第三編妙悟
永恆的《蒙娜·麗莎》
我在《春天》里所見到的——鮑蒂切利傑作《春天》之欣賞
豐子愷先生的人品與畫品——為嘉定豐子愷畫展作
詩的意象與情趣
詩的主觀與客觀
詩的無限
從生理學觀點談詩的“氣勢”與“神韻”
談中西愛情詩
詩人的孤寂
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第四編生趣
談美感教育
談趣味
消除煩悶與超脫現實
音樂與教育
悲劇與人生的距離
看戲與演戲——兩種人生理想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編者後記
“慢慢走,欣賞啊!”(代序)
第一編星光
無言之美
美在意象
醜非不美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
剛性美與柔性美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第二編化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藝術與遊戲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模仿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
想像與寫實
情與辭
精進的程式
自由主義與文藝
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
第三編妙悟
永恆的《蒙娜·麗莎》
我在《春天》里所見到的——鮑蒂切利傑作《春天》之欣賞
豐子愷先生的人品與畫品——為嘉定豐子愷畫展作
詩的意象與情趣
詩的主觀與客觀
詩的無限
從生理學觀點談詩的“氣勢”與“神韻”
談中西愛情詩
詩人的孤寂
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第四編生趣
談美感教育
談趣味
消除煩悶與超脫現實
音樂與教育
悲劇與人生的距離
看戲與演戲——兩種人生理想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編者後記
後記
朱光潛先生在總結學習美學的經驗時曾經說:“不通一藝莫談美。”在朱先生的美學體系中,藝術實踐與美學理論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一斑。這樣的美學觀念,也不是朱先生的獨創,它顯然受到當時流行的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是現代西方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的有機結合。
當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A.G.Baumgarten)於18世紀中期將美學學科界定為關於感性認識的科學(Aesthetica)的時候,在他與同時代的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心目中,美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廣大的審美經驗領域,不僅包括對藝術的審美經驗,而且包括對自然的審美經驗,甚至後者還被視為審美經驗的典範,比如作為這個時期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康德(I.Kant)就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隨後的美學並沒有按照鮑姆嘉通的構想發展,而是轉向了對藝術的哲學研究,甚至有了一個新的名稱即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art),這在謝林(F.Schelling)和黑格爾(G.W.F.Hegel)等大美學家那裡尤其明顯。隨著19世紀中後期。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的興起,美學不僅將研究對象局限於藝術領域,而且多採用經驗的研究方法,於是,具體的藝術實踐在美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就變得越來越突出了。這種重視實踐經驗的藝術哲學與黑格爾的思辨的藝術哲學又有很大的不同。朱先生顯然接受了這種重視經驗的以藝術為對象的美學觀念。這種美學觀念與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並不矛盾。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各種具體藝術的評論之中.這些評論不僅源於具體的藝術實踐的總結,而且以指導具體的藝術實踐為最終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朱先生對藝術的看法與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受黑格爾、克羅齊(B.Croce)和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等人的影響,朱先生差不多將藝術與美直接等同起來了。在黑格爾看來,藝術與自然的區別在於前者體現了心靈的創造而後者沒有;克羅齊和柯林伍德則將藝術等同於直覺或表現。按照這種對藝術的寬泛定義,人的世界中還有什麼東西不是藝術?因為只要一個事物進入人的世界,它就必然是在直覺或表現中顯現的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了;而任何直覺與表現都是一種心靈活動,多少都得打上心靈創造的印記。有了這樣的理論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朱先生將藝術和美等同於“物的形象”(物乙)而不是“物本身”(物甲)的觀點。根據朱先生的這種觀點,藝術和美同其他事物的區別就不是實體上的區別,而是境界上的區別。也就是說,藝術和美只是事物的一種特別的樣子,而不是一種特別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有美和藝術的樣子,當然也可以有別的什麼如科學或功利等的樣子。這樣的藝術和美可以是無言的,一種無言的意象,甚至只有當它是無言的時候,才不容易被看做別的什麼樣子。
由於美在於事物的一種特殊的樣子而不是一種特殊的事物,因此如何看出事物的美的樣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這就是為什麼朱先生把審美經驗問題看得比美的本質問題還要重要的原因。事物是在我們的一種特殊觀照經驗中顯現為美的。美學的首要問題是從理論上界定審美經驗,進而幫助人們獲得這種經驗。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東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們的審美經驗呢?在朱先生看來。毫無疑問這就是藝術作品。的確,藝術作品這種特別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樣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財富,在搬運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聲喧譁的美國遊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標誌。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藝術作品這種特別的事物傾向於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動籲請人們把它看成形象,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強烈感染力甚至強迫人們將它看成形象。這並不表明藝術作品本身就是藝術或美,但藝術作品最容易成為藝術和美,這就是朱光潛美學系統中的藝術作品同一般物的區別。
人們也許有理由從根本上提出這樣的疑問:人為什麼需要審美經驗?為什麼需要將事物看做美的形象?在朱先生看來,這樣的問題與人生的意義有關。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來去匆匆,到頭來畢竟兩手空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在實體意義上占有多少事物,而在於在境界的意義上享有多少事物。在實體意義上對事物本身的占有總是有限的,在境界的意義上對事物形象的享有卻是無窮的。對事物本身的占有不僅很難增添人生的意義,而且由於占有事物的態度會妨礙享有事物的形象,因此反而會減縮意義世界,降低精神境界。藝術鑑賞、美學教育的目的,在朱先生看來,就是讓人生學會欣賞,學會在欣賞中豐富自己的意義世界,在欣賞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由此,我們可以將朱先生的美學體系概括為這樣幾個基本問題;美、藝術作品、審美經驗和審美教育。這本選集也大致按照這樣的順序來組織,選取了朱先生圍繞這些問題所寫的一些短文。那些過於學術化的或過於嚴肅沉重的文章,雖然在理論上非常重要,但由於它們不具備散步的姿態,也就沒能人選。細心的讀者還會注意到,這裡所選的文章都是1949年之前的,其中的原因也在於此。
最後,還是讓我們回到朱先生那句“不通一藝莫談美”的名言上來。既然朱先生是以談美而聞名於世的,那么人們自然會有相當充分的理由提出這樣一個也許有些冒昧的問題:朱先生究竟精通哪門藝術?從這本選集中我們可以看到,朱先生對中西美術史相當熟悉,對中西詩歌的修養尤其深厚。另外,據說他本人的書法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但如果要我替朱先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文”。朱先生的白話散文,尤其是那些具有理論色彩的文章,可以說已臻於化境。讀他寫的文字本身,就會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如果再慢慢揣摩一下文字背後的思想,更進一步將他的思想文字與他所提及的藝術作品對照起來品味,一定會獲得更大的收穫。這也就是我在已經出版了不少朱先生的文字的背景下,還編選這個本子的原因。
彭鋒
2004年10月22日於北京大學蔚秀園
當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A.G.Baumgarten)於18世紀中期將美學學科界定為關於感性認識的科學(Aesthetica)的時候,在他與同時代的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心目中,美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廣大的審美經驗領域,不僅包括對藝術的審美經驗,而且包括對自然的審美經驗,甚至後者還被視為審美經驗的典範,比如作為這個時期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康德(I.Kant)就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隨後的美學並沒有按照鮑姆嘉通的構想發展,而是轉向了對藝術的哲學研究,甚至有了一個新的名稱即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art),這在謝林(F.Schelling)和黑格爾(G.W.F.Hegel)等大美學家那裡尤其明顯。隨著19世紀中後期。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的興起,美學不僅將研究對象局限於藝術領域,而且多採用經驗的研究方法,於是,具體的藝術實踐在美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就變得越來越突出了。這種重視實踐經驗的藝術哲學與黑格爾的思辨的藝術哲學又有很大的不同。朱先生顯然接受了這種重視經驗的以藝術為對象的美學觀念。這種美學觀念與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並不矛盾。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各種具體藝術的評論之中.這些評論不僅源於具體的藝術實踐的總結,而且以指導具體的藝術實踐為最終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朱先生對藝術的看法與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受黑格爾、克羅齊(B.Croce)和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等人的影響,朱先生差不多將藝術與美直接等同起來了。在黑格爾看來,藝術與自然的區別在於前者體現了心靈的創造而後者沒有;克羅齊和柯林伍德則將藝術等同於直覺或表現。按照這種對藝術的寬泛定義,人的世界中還有什麼東西不是藝術?因為只要一個事物進入人的世界,它就必然是在直覺或表現中顯現的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了;而任何直覺與表現都是一種心靈活動,多少都得打上心靈創造的印記。有了這樣的理論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朱先生將藝術和美等同於“物的形象”(物乙)而不是“物本身”(物甲)的觀點。根據朱先生的這種觀點,藝術和美同其他事物的區別就不是實體上的區別,而是境界上的區別。也就是說,藝術和美只是事物的一種特別的樣子,而不是一種特別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有美和藝術的樣子,當然也可以有別的什麼如科學或功利等的樣子。這樣的藝術和美可以是無言的,一種無言的意象,甚至只有當它是無言的時候,才不容易被看做別的什麼樣子。
由於美在於事物的一種特殊的樣子而不是一種特殊的事物,因此如何看出事物的美的樣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這就是為什麼朱先生把審美經驗問題看得比美的本質問題還要重要的原因。事物是在我們的一種特殊觀照經驗中顯現為美的。美學的首要問題是從理論上界定審美經驗,進而幫助人們獲得這種經驗。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東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們的審美經驗呢?在朱先生看來。毫無疑問這就是藝術作品。的確,藝術作品這種特別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樣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財富,在搬運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聲喧譁的美國遊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標誌。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藝術作品這種特別的事物傾向於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動籲請人們把它看成形象,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強烈感染力甚至強迫人們將它看成形象。這並不表明藝術作品本身就是藝術或美,但藝術作品最容易成為藝術和美,這就是朱光潛美學系統中的藝術作品同一般物的區別。
人們也許有理由從根本上提出這樣的疑問:人為什麼需要審美經驗?為什麼需要將事物看做美的形象?在朱先生看來,這樣的問題與人生的意義有關。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來去匆匆,到頭來畢竟兩手空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在實體意義上占有多少事物,而在於在境界的意義上享有多少事物。在實體意義上對事物本身的占有總是有限的,在境界的意義上對事物形象的享有卻是無窮的。對事物本身的占有不僅很難增添人生的意義,而且由於占有事物的態度會妨礙享有事物的形象,因此反而會減縮意義世界,降低精神境界。藝術鑑賞、美學教育的目的,在朱先生看來,就是讓人生學會欣賞,學會在欣賞中豐富自己的意義世界,在欣賞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由此,我們可以將朱先生的美學體系概括為這樣幾個基本問題;美、藝術作品、審美經驗和審美教育。這本選集也大致按照這樣的順序來組織,選取了朱先生圍繞這些問題所寫的一些短文。那些過於學術化的或過於嚴肅沉重的文章,雖然在理論上非常重要,但由於它們不具備散步的姿態,也就沒能人選。細心的讀者還會注意到,這裡所選的文章都是1949年之前的,其中的原因也在於此。
最後,還是讓我們回到朱先生那句“不通一藝莫談美”的名言上來。既然朱先生是以談美而聞名於世的,那么人們自然會有相當充分的理由提出這樣一個也許有些冒昧的問題:朱先生究竟精通哪門藝術?從這本選集中我們可以看到,朱先生對中西美術史相當熟悉,對中西詩歌的修養尤其深厚。另外,據說他本人的書法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但如果要我替朱先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文”。朱先生的白話散文,尤其是那些具有理論色彩的文章,可以說已臻於化境。讀他寫的文字本身,就會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如果再慢慢揣摩一下文字背後的思想,更進一步將他的思想文字與他所提及的藝術作品對照起來品味,一定會獲得更大的收穫。這也就是我在已經出版了不少朱先生的文字的背景下,還編選這個本子的原因。
彭鋒
2004年10月22日於北京大學蔚秀園
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畫,沒有系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里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家——莊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游魚,又在人間世里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像義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才達·文西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里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家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