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空間結構研究》是1997年7月1日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長瑜、鄭馳。
基本介紹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
全書為上、下兩篇。上篇從美國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中,考察了農業生產區域專門化的形成、演變和深化,集中反映了戰後農業空間結構動態變化的過程和來龍去脈。下篇首先就中美兩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和農業發展水平作了概要的比較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根據中國國情實現農業區域專門化的方向和途徑,提出在現階段應大力建設農業商品基地,擴大農業規模經營,最佳化區域耕作制度,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改善運輸、倉儲設施和農業服務體系,積極為中國農業空間結構的調整並使之合理化創造條件。
作者簡介
蔣長瑜,男,1941年11月15日出生。1962年畢業於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現為該校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世界區域地理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美國農業生產布局和農業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等論文、著作和譯著30餘篇、本。1982年因參加《美、蘇、日、印國土整治經驗》課題研究,獲國家農牧漁業部頒發的科研成果獎;1993年因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世界地理卷作出重要貢獻,獲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榮譽證書。
鄭馳,男,1965年12月生。1986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系,同年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為區域地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88年轉為博士研究生,1993年獲理學博士學位。現為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講師,主要從事世界區域地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圖書目錄
目次
前言
上篇
一美國農業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徵——區域專門化
(一)以玉米帶為中心的全國專門化農業區網路
(二)區域專門化的地理基礎
(三)區域專門化形成的歷史進程
二戰後美國農業空間結構的區際變化
(一)農業用地面積的區際消長
(二)西部灌溉農業的擴大與發展趨勢
(三)區域專門化的深化
(四)種植業的主要變化
(五)畜牧業的主要變化
三戰後美國農業空間結構的區內變化(示例研究)
(一)玉米帶
(二)“老棉花帶”
(三)加利福尼亞農業區
四農業空間結構變化的綜合分析
(一)自然條件
(二)經濟因素
(三)農業政策
(四)農業科技
(五)交通運輸及其它因素
(六)小結
下篇
一中美兩國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農業發展水平的差異
(一)農業自然資源對農業發展的制約
(二)農業發展速度較快,農產品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三)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專門化程度低,生產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四)農業布局集中與分散並存,分散程度高商品率低
(五)農村產業結構改革初見成效農業空間結構出現新變化
二中國實現農業區域專門化的方向和途徑
(一)提高土地生產力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通過區域耕作制度的最佳化選擇實現耕作制度的區域專門化
(三)農業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區域專門化的必由之路
(四)發達的運輸、倉儲系統和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是實現農業區域專門化的保證
(五)農業商品基地的建設是中國實現農業區域專門化的起點
三借鑑美國旱地農業發展經驗加快中國西北乾旱區農業商品基地建設
(一)充分利用牧草資源,提高草原載畜量,加快畜牧業生產基地的建設
(二)以水定地,提高水資源的農業利用率,建設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商品基地
(三)治窮致富,增加投入增強農業商品基地建設的後勁,防治環境退化
四借鑑美國玉米帶農業發展經驗鞏固和加強中國吉林省商品糧基地建設
(一)進一步最佳化糧食作物的結構
(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糧食作物
(三)增強抗災能力,保持糧食生產穩定增長
(四)大力發展糧食的加工和轉化促進糧食增值
五借鑑美國棉花帶西移經驗合理調整中國棉花生產空間結構
(一)中國棉花生產空間結構的特點
(二)中國棉花生產空間結構的合理調整
六美國都市區農業發展趨勢與中國城郊農業商品基地的建設
(一)中美兩國城郊農業發展條件的比較分析
(二)美國都市區農業發展的趨勢
(三)中國城郊農業商品基地的建設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