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是2018年2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
  • 作者: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 ISBN:9787121325465
  • 頁數:258頁
  • 定價:98元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2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美國製造創新網路計畫展開,編者根據美國製造業相關部門及網站公開發布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並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對美國“製造+創新”的雙軌運行進行詳盡和深入的觀察。全書分上下篇,上篇主要內容包括美國製造創新網路的背景、運行機制、會員制和智慧財產權及對中國的啟發等,下篇主要從組織結構、會員制度、技術領域、項目機制等方面詳細介紹America Makes、DMDII、AFFOA、IACMI等美國已建的製造創新研究院。 本書通過研究美國特色的超級“產、學、研”平台——美國製造創新網路,充分挖掘美國製造與創新近五年的發展歷程,內容涵蓋巨觀和微觀兩方面。在巨觀上,它有很好的頂層設計與規劃,以及正向運營的機制保障;在微觀上,每個創新中心的定位、職責、流程等設計翔實且具有可操作性,給出了未來產業新製造的藍圖。

圖書目錄

上 篇
第一章 美國國家製造創新網路出台的背景 1
1.1 美國製造業現狀 1
1.2 美國製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2
1.3 美國製造為何重要 6
1.4 國家製造創新網路的誕生 8
1.5 美國製造夥伴(AMP)計畫的推進機制 11
第二章 創新戰略如何振興美國製造 14
2.1 著名的兩大報告 14
2.2 競爭法推動創新美國 15
2.3 國家創新戰略的六年三次更改 17
2.3.1 《國家創新戰略2009》 17
2.3.2 《國家創新戰略2011》 20
2.3.3 《國家創新戰略2015》 21
2.4 是由創新政策而不是由產業政策推動 22
第三章 國家製造創新網路與製造創新研究院的運行機制 26
3.1 循序漸進的國家製造創新網路戰略設計 27
3.2 NNMI的戰略方向與目標 28
3.3 NNMI的管理機構 30
3.4 IMI的運作機制概要 31
3.5 製造創新研究院的技術領域如何確立 33
3.6 IMI的業績評估 36
第四章 面向中小製造企業的創新網路 39
4.1 製造業拓展夥伴計畫概要 39
4.2 MEP的來源:扶持美國中小企業 40
4.3 運作架構 41
4.3.1 多樣化的人員組成 41
4.3.2 MEP與聯邦機構的合作關係 42
4.3.3 資金運作機制 43
4.4 知識網路的30年 45
4.4.1 傳遞知識 45
4.4.2 MEP是一個學習型組織 47
4.5 在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中嵌入MEP 48
第五章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的會員制和智慧財產權 51
5.1 會員制 51
5.2 國家製造創新網路項目中的智慧財產權問題 55
5.3 數字製造與設計創新研究院(DMDII)的智慧財產權管理 56
第六章 國家製造創新網路對中國的啟發 59
6.1 邊界回歸: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化 60
6.2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與傳統“產、學、研”平台的區別 61
6.2.1 採用PPP模式,公私合營,由非營利組織牽頭 61
6.2.2 強調連線的強度 62
6.2.3 培養新工人:人才培養是必需品而非衍生物 62
6.2.4 堅持“美國優先” 63
6.3 政府扶持的作用 64
6.3.1 政府投入的機制 64
6.3.2 聯邦提供自主性與監管性 67
6.3.3 製造創新網路需要長期建設 68
6.4 創新研究院運行機制:一種特殊的產業聯盟的主要作用 69
6.4.1 運行體系架構:共生組織、共擔項目的機制 70
6.4.2 為什麼要扎堆:分攤成本,建立市場“公約數” 72
6.4.3 連線與擴散 73
6.4.4 智慧財產權:打破手銬,穿上鎧甲 74
6.4.5 誰來牽頭創新研究院 74
6.4.6 面臨的困難 75
下 篇
第七章 國家增材製造創新研究院——美國造(AM) 77
7.1 第一個創新研究院上路了 77
7.1.1 先上馬再找資金的國家級“試點”創新研究院 77
7.1.2 “美國造,美國行” 78
7.1.3 從區域隊走向國家隊 79
7.2 組織結構的形態 80
7.2.1 領導機構與管理組織 80
7.2.2 管理結構與領導層 81
7.2.3 衛星中心 82
7.2.4 維修與保障工作組 82
7.3 會員制度與核心會員 83
7.3.1 會員制度 83
7.3.2 鉑金會員的增材製造之路 84
7.4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線圖 86
7.4.1 涉及的技術領域 86
7.4.2 技術領域路線圖 87
7.4.3 勞動力、教育和拓展路線圖 90
7.4.4 國防部增材製造路線圖 91
7.5 項目機制與重點項目 92
7.5.1 項目機制 92
7.5.2 重點項目 92
7.5.3 成功項目案例 96
7.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98
7.7 案例分析——“美國造”如何影響美國鑄造行業 99
第八章 輕量化製造創新研究院(LIFT) 101
8.1 為了明天的輕量化而創新 101
8.1.1 從輕量化金屬到輕量化材料 101
8.1.2 與五個州通力合作 102
8.1.3 尋求各種跨界 102
8.2 組織結構與領導層 103
8.2.1 組織結構 103
8.2.2 領導層的設定 104
8.3 會員制度與核心會員 105
8.3.1 會員制度 105
8.3.2 核心會員 106
8.4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線圖 107
8.4.1 技術領域 107
8.4.2 技術路線圖 109
8.5 項目機制與重點項目 111
8.5.1 項目機制 111
8.5.2 重點項目 112
8.5.3 集成計算材料工程(ICME)項目 113
8.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114
8.6.1 教育與培訓 114
8.6.2 勞動力發展路線圖 116
第九章 數字設計與製造創新研究院(DMDII) 118
9.1 專注“數位技術”的機構 118
9.1.1 工業界發力數字轉型成就DMDII 118
9.1.2 打造開放的“數字製造社區” 119
9.1.3 數字製造還是智慧型製造 120
9.2 組織結構與領導層 121
9.2.1 組織結構 121
9.2.2 領導層 123
9.3 核心會員 124
9.4 技術領域 126
9.4.1 第一輪技術領域 126
9.4.2 第二輪技術領域 128
9.5 DMDII的項目運行機制與重點項目 129
9.5.1 項目如何運行 130
9.5.2 重點項目 133
9.5.3 值得關注的項目群 135
9.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137
9.6.1 培訓與影響力提升活動 137
9.6.2 勞動力發展戰略路線圖 138
第十章 電力美國(POWER AMERICA) 140
10.1 POWER AMERICA(PA)的背景與發展 140
10.1.1 功率電子套用的市場領域 141
10.1.2 PA的使命與行動 142
10.1.3 重要會員與成員利益 144
10.2 舉足輕重的技術路線圖 145
10.2.1 路線圖的誕生 145
10.2.2 四大推動力 146
10.2.3 短期與長期套用市場規劃 148
10.3 項目機制與重點項目 149
10.3.1 項目申請方向與流程 149
10.3.2 示例一:鑄錠運營 149
10.3.3 示例二:加速WBG功率電子的產業化 150
10.3.4 示例三:教育與勞動力開發 151
10.4 人力資源開發與影響力推廣 152
第十一章 柔性混合電子製造創新研究院 153
11.1 柔性混合電子製造創新研究院簡介 153
11.1.1 柔性混合電子技術簡介 153
11.1.2 NextFlex的使命與產業範圍 154
11.2 會員組織與管理 156
11.2.1 成員的分級管理 157
11.2.2 學術與非營利組織成員 157
11.2.3 加入NextFlex的成員權益 158
11.2.4 NextFlex資金規則 160
11.3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線圖 160
11.3.1 NextFlex聚焦的技術領域 160
11.3.2 NextFlex聚焦的產業套用領域 161
11.3.3 NextFlex的技術路線圖 162
11.4 項目機制與重點項目 164
11.4.1 NextFlex的項目機制 165
11.4.2 項目示例 165
第十二章 AFFOA先進功能織物創新研究院 168
12.1 發展概述 168
12.1.1 創立背景 168
12.1.2 協同創新 169
12.1.3 發展目標 170
12.2 組織結構與領導層 171
12.2.1 跨界人才 171
12.2.2 組織結構 172
12.2.3 與政府機構的協作關係 173
12.3 會員制度與核心會員 173
12.3.1 會員組成 173
12.3.2 會員管理特色 174
12.3.3 會員制度 174
12.3.4 核心會員 175
12.4 技術領域與技術路線圖 175
12.4.1 技術領域 175
12.4.2 技術路線圖 176
12.5 項目機制與重點項目 178
12.6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179
第十三章 其他創新研究院 181
13.1 複合材料製造研究院(IACMI) 181
13.1.1 IACMI簡介 181
13.1.2 IACMI聚焦產業套用領域 182
13.1.3 IACMI成員與布局 183
13.1.4 如何建立技術路線圖 185
13.2 光電集成製造創新研究院(AIM) 189
13.2.1 重點依靠院所 190
13.2.2 基本運營模式 191
13.2.3 管理團隊分析 198
13.3 清潔能源智慧型製造創新研究院(CESMII) 199
13.3.1 CESMII發展歷程 200
13.3.2 網路狀的地區製造中心 203
13.3.3 有待確定的技術路線圖和發展方向 204
13.3.4 CESMII的合作夥伴制 207
13.4 化工過程強化套用快速 發展創新研究院(RAPID) 209
13.4.1 成立過程及相關背景 209
13.4.2 組織架構與聚焦領域 210
13.5 生物製藥創新研究院(NIIMBL) 214
13.5.1 生物製造的背景 214
13.5.2 各個國家競相發展生物製造 215
13.5.3 定位與聚焦 216
13.5.4 組織及資金籌募 217
13.5.5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保障人才需求 219
13.6 先進再生製造創新研究院(ARMI) 220
13.6.1 ARMI的含義 220
13.6.2 ARMI的領導機構 221
13.6.3 投資技術領域 222
13.7 降低內涵能源與減少排放研究院(REMADE) 225
13.7.1 產生背景 225
13.7.2 組織方式與資金籌措 226
13.7.3 職能定位與技術聚焦 227
13.7.4 發展目標與願景 229
13.8 先進機器人創新研究院(ARM) 230
13.8.1 成立過程 230
13.8.2 組織結構與會員 231
13.8.3 主要關注的技術領域 232
13.8.4 教育與影響力傳播 235
後記 236
參考文獻 2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