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後中國學

美國戰後中國學

《美國戰後中國學》是2003年東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建平、曾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戰後中國學
  • 作者:王建平 曾華
  • 出版社:東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9月1日
  • 頁數:153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810549502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中國學的學術資源做出評估,從影響漢學的動機和方法開始,探討戰後該領域在美國的發展,特別是美國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科研院所的機構設定、國家級研究所、中心的分布情況、獎學金和研究基金的分配情況、科研項目資助情況、海外培訓基地的設施建設、學科發展問題等。在冷戰後跌宕起伏的中美關係發展歷程中,美國的中國研究也經歷了曲折的變化,涉及到當代國際關係中方方面面的內容,編者希望通過對美國的中國學學術史做一系統考察,從一個側面反映中美關係的文化內涵,以超越對中美關係研究的膚淺認識,取得深層的理解。
美國中國學發軔於20世紀60年代、發展於70年代、興盛於80年代、繁榮於90年代。其間政府、學術界和民間的互動影響貫穿始終,對中國學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60年代美國學術界熱衷於確立研究領域和分析框架,積極參與學術、政策、文化教育和美中關係的討論。70年代標誌著東亞研究的細分化,學者的目的性更強、更明確,參與設立全國性組織,致力於推廣、普及東亞文化的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和學術合作。80年代中國學在美國大學的機構化與學科化得以深化,而這一進程卻是以東亞學學者從公共事業和政策部門的淡出為代價。90年代的主要特徵是學科專業化和國際合作。本文力求勾勒美國中國學40年的發展脈絡,對階段性研究成果做出評述,最後對學術史研究的意義及美國中國學對中國學者的借鑑做出評估。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國戰後的中國研究:歷史的考察
1.1 中國學的歷史成因
1.2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的中國文化研究
1.3 西方傳統漢學與現代中國研究
1.4 美國的漢學傳統
第二章 美國戰後中國學的初級階段
2.1 美國現代中國學
2.2 跨學科研究的興起
2.3 發展的十年
2.4 福特基金會與中國研究學術團體
2.5 語言培訓與區域研究
第三章 中國研究的學科化與機構化
3.1 科研院所、學科建設、科研項目
3.2 中國學領域學術資源分布
3.2.1 獎學金制度
3.2.2 海外培訓設施
3.2.3 科研設備及圖書資源
3.2.4 研究基金
3.2.5 中國研究的外部基金
3.2.6 福特基金會資助情況:1952—1969年
3.2.7 1959—1969年主要接受福特基金會資助的大學
3.2.8 外部資金的使用情況
3.3 中國學:問題與前景
3.4 發展速度和發展模式
第四章 費正清與美國的東亞研究
4.1 學術生涯
4.2 學術爭議
4.3 費正清在哈佛
4.4 中國經歷
第五章 美國戰後中國學:40年回顧
5.1 20世紀60年代
5.2 20世紀70年代
5.3 20世紀80年代
5.4 20世紀90年代
第六章 中國政治研究
6.1 1978年以前的研究成果
6.2 1978年以後的趨勢研究
6.3 機構主義研究模式
6.4 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
6.5 政府與社會的關係
6.6 政治學研究模式
第七章 中國學專家學者
7.1 異軍突起的新派學者
7.2 精英主義和平民主義
7.3 中國學的合理化
7.4 中國學的發展途徑
第八章 美國的漢語語言教育
8.1 學生數量
8.2 教師培訓
8.3 教材使用
8.4 課程設定
8.5 生源特點
8.6 評價標準
8.7 目標及實現途徑
8.8 教學手段和資源
8.9 文化底蘊
8.10 漢語教學的原動力
第九章 中國學的方法論問題
9.1 思想史研究
9.2 社會政治史研究
9.3 經濟史研究
9.4 社會主義中國:“革命”模式
9.5 現代化模式
9.6 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模式
9.7 《漢學的憂慮》
9.8 戶國政治文化
9.9 1966—1978年美國政治學的中國觀
第十章 中國學的發展前景
10.1 研究重點與背景
10.2 國家與社會關係
10.3 國際關係
10.4 世界範圍內的中國學學術團體
10.5 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狀況與發展趨勢
10.6 文化多元化
10.7 資金問題
10.8 觀念與機遇
10.9 體制與稅制
10.10 醫藥與公眾健康
後記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