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廣播唱片公司

美國廣播唱片公司,BMG唱片集團旗下的一家規模龐大,歷史悠久而且品質上乘的名牌唱片公司,全稱為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成立於1901年,總部設在紐約.作為立體聲萌芽時期的三大發燒品牌之一,RCA旗下藝人眾多,錄音寶藏俯視皆是,尤其是“Living Stereo”系列幾乎是張張精彩,款款熱買。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美國廣播唱片公司
  • 外文名稱: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總部地點:美國
  • 成立時間:1901
多年來, RCA為推動20世紀唱片工業的發展締造了許多豐功偉績.
在古典音樂方面,RCA旗下擁有曾紅極一時的NBC交響樂團(現已解散),波士頓交響樂團,波士頓Pops通俗管弦樂團等世界級的一流樂團;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萊納,馬澤爾,費得勒,孟許,奧曼底和萊文,羅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等;鋼琴大師霍洛維茨,魯賓斯坦,范克萊本等;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爾斯坦等;長笛演奏家高爾韋等;歌唱家普萊斯;以及東京四重奏團等.而在流行音樂方面,RCA同樣名將如雲,成績卓著.我們所熟悉的鄉村歌手約翰·丹佛(John Denver),“嘉得母女合唱團”以及五十年代搖滾巨星“貓王”,Lou Reed,David Bowie等等均出自RCA.
說起RCA的前身可追溯到1901年所成立的勝利唱機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由於他們採用的圓盤式唱片比愛迪生留聲機所用的圓筒式錄音無論在方便性,實用性上都有所超越,因此一舉成為今日唱片業的先驅.勝利唱片公司的創始人是詹森和有“唱片之父”之稱的艾米利·貝林納.貝林納這位圓盤唱片的發明者1898年在倫敦成立了留聲機唱片公司(EMI唱片公司的前身),並將留聲機工廠設在了德國漢堡(後來發展成了DG唱片公司).他在美國的勝利唱機公司是為了與愛迪生搶生意而成立的,起初以硬體產品為主,後來開始發行唱片.第一張Victor的10厘米小唱片是1901年底錄製的軍樂隊演奏《康乃迪格進行曲第二號》.從1902年起, Victor的唱片開始打上EMI和DG都曾用過的“狗聽喇叭”商標.隨著無線電廣播的逐漸普及,唱片需求量開始激增, Victor正式開始向唱片錄音工業發展.1929年,無線廣播網的巨頭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所屬的RCA廣播公司併購了Victor的唱片部門,開始了RCA-Victor傳奇而又輝煌的唱片歷史.
RCA在創立之初並非一帆風順,首先遇到的是1929年紐約華爾街的股票崩潰.此時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愛迪生的留聲機公司應聲而倒. RCA唱片公司也是奄奄一息,差點夭折.幸好RCA製造的收音機一路走紅,市場占有率竟高達25%,才得以支撐起錄音計畫的發展.這段時期RCA記錄了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皮亞蒂格斯基;鋼琴家魯賓斯坦,拉赫瑪尼諾夫;小提琴巨匠海菲茨等人的精彩演出.指揮家方面,斯托科夫斯基與庫塞維斯基領導的波士頓交響樂團,以及托斯卡尼尼等的加盟,使RCA的紅色商標一度成為古典音樂的代名詞.1934年以後電器錄音普及化,錄音頻率從機械時代的100Hz-5KHz提高到30Hz-8KHz,有了質的飛躍. RCA躬逢其時,規模和產量迅速遞增.這種喜人的局面在1941年達到了巔峰.隨著美國捲入二戰,唱片所需的蟲膠原料減產了七成多,留聲機工廠與錄音業被軍方徵用,唱片業進入了第二個暗淡的階段.不過早已站穩腳跟的RCA在戰爭的淒風苦雨中屹立未倒,靠先前積累的元氣艱難的經營.戰爭結束,哥倫比亞公司開發出33.3轉的LP唱片,給唱片業帶來了再次復甦的生機. RCA隨之加入LP陣營,表現相當傑出.他們的“New orthophonic”壓片技術在當時好評如潮.進入50年代後, RCA為對抗美國另一發燒廠牌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唱片的競爭,積極投入立體聲錄音的研究試驗.1953年,蒙都率領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成員在紐約曼哈頓中心實驗性的錄製了的德利波的芭蕾《葛培利亞》選曲效果出奇的好.同年10月, RCA工程師在紐約的音響大戰上示範了他們炮製的兩聲道與三聲道的實驗錄音帶,被美國《留聲機指南》雜誌主筆Peter Reed形容為“當今最震撼耳朵及心靈的‘立體身厲聲’設計……”RCA由此得到靈感,節選評語中“Living Stereo”一詞作為自己後來一系列唱片的副標題.1954年2月, RCA在波士頓音樂廳第一次以單聲道和兩軌錄音機同時作業,收錄了蒙許指揮的伯遼茲《浮士德的天遣》.接著,他們在芝加哥音樂廳錄製了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的理察·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個錄音隨著1958年“Living Stereo”系列LP的問世,成為該系列的首張唱片.至此, “Living Stereo”系列LP唱片一直發行到1964年左右,總數約有600種.繼“Living Stereo”系列名震全球之後, RCA在60年代再度推出發燒概念更為強烈的“Soria”和“Dynagroove”系列,效果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將立體聲錄音推向極至.不過,進入70年代後,隨著全球音樂文化日益“流行化”,“素食化”,古典唱片市場份額大大削減,加上受到歐洲品牌的強烈挑戰, RCA古典唱片的品質已不復當年,“黃金錄音年代”宣告結束.但是今天驀然回首,我們還是發現, RCA在五六十年代為唱片工業帶來的輝煌竟是那嬤燦爛.他們在當年留下的大量珍貴錄音無論從藝術價值或從品質方面去衡量都是無價之寶,令今日發燒友搜尋不厭.總結起來RCA的普通唱片以標準不同分為紅,金,銀印簽系列:紅印簽,表示大師演藝,錄音水平一流的最高規格;金印簽,表示具有歷史文獻性的不朽錄音;銀印簽,表示廉價唱片或再版唱片.
RCA之所以在立體聲初期創下輝煌業績,有其特殊背景.例如當時古典音樂市場蓬勃,唱片公司願意投下巨資進行製作.不容忽視的是,戰亂使大批歐洲頂尖音樂家尤其是猶太血統的藝術家移居到美國,而RCA當年網羅的音樂家如魯賓斯坦,海菲茨,霍洛維茨,萊納,孟許,費得勒,范克萊邦等人更處於藝術的巔峰時期,所以他們的唱片彌足珍貴,始終令人念念不忘.另一方面,早期的立體聲還是新科技,令錄音師不能利用先進設備偷懶,只能憑藉自身藝術修養和技術功底進行製作. RCA的錄音師往往僅利用2到3支麥克風進行實地收錄,中間不經任何處理,便能錄下指揮所要得音色,這種“不役於物”的製作態度在今天的新輩錄音師身上已很難見到.再者,當時他們使用的器材都是電子管產品,音色相當溫暖自然.加上RCA的錄音場地都特別靚聲,像波士頓交響音樂廳,芝加哥管弦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等都有極其良好的建築聲學特性,混響時間和反射時間都十分恰當,在此錄下的音樂自然擁有一流的平衡度和空間感.根據資料記載, RCA早期的立體聲錄音採用的設備包括RCA專利的RT-21四分之一英寸兩軌錄音機,每一軌各用一個單聲道混音控制器,分別控制Neumann U-47 cardioid與M-49/50無指向性麥克風,監聽音箱是RCA自己開發的兩路揚聲器(低音單元有15寸).1956起,RCA改用三軌錄音機,使用Ampex 300的1/2英寸磁帶錄音座,所有的放大器與電子設備當然都是電子管制品. RCA的立體聲錄音以貝爾實驗室所研究的麥克風擺位法為主(該實驗室從3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立體聲錄音,指揮家斯托科夫斯基也是試驗的對象),視不同音樂的需要而使用2支或3支麥克風.當時RCA的錄音師認為用兩支麥克風可以模擬人耳聽到的三維空間感,第三支麥克風則用來捕捉現場與樂器的細節.反觀現在的古典錄音,使用麥克風的數量越來越多,有時甚至多達幾十支,經過混音,臨場感便打了不少折扣.這就是RCA當年的老錄音沒有“罐頭味”,聽起來鮮活,迷人的一大秘密.
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與RCA的“Living Stereo”相比:據說前者的音響比較靠前,是以觀眾前排作為標準;木管音色鮮明,銅管與打擊樂的動感與衝擊力強烈;透明度與音場表現均屬上乘;唯獨弦樂質感突出,缺少了一點溫暖與柔美.後者的唱片音響據說是以音樂廳座席的中間為標準,縱深感相當好;樂器質感較之前者不那嬤直接猛烈,但弦樂的音色卻異常甜美,富有光澤;木管的音色也十分豐潤,很討人喜歡;銅管樂與打擊樂則不太穩定,有些唱片動態極為驚人,而有些就有點欠火候.
由於當年RCA與英國的Decca唱片公司有著密切的夥伴關係, RCA在歐洲的錄音多委由Decca的王牌錄音師威爾金森(Wilkinson)負責,其效果之優異自然可想而知.在美國本土,最早的製作人Richard Mohr與錄音師Lewis Layton被分成一組,負責單聲道唱片的錄製;而製作人Jack Pheiffer與錄音師Leslie Chase被分到另一組,負責立體聲唱片的錄音.後來, Richard Mohr, Lewis Layton和Jack Pheiffer三個人成為RCA幕後的靈魂人物.這組“三劍客”幾乎見證了RCA在“黃金年代”所有的輝煌歷程.尤其是Jack Pheiffer,更是締造RCA“Living Stereo”歷史名盤的最大功臣,在此我們必須特別提到他.
Jack Pheiffer在大學獲得音樂與電子工程雙學位後,與1949年加盟RCA,不久,他的才華便引起注意,被調到Artist & Pepertoire部門開始應付那些難纏的藝人.他第一個碰到的女鋼琴家蘭朵夫斯卡讓其他人大傷腦筋.當時這位正在錄製巴赫鋼琴協奏曲集的老人家已有70高齡,她不願意到紐約奔波往返,令唱片公司束手無策. Jack Pheiffer接手後很快獲得老太太的信任,乾脆讓技術小組開赴到康內迪格洲她的家裡進行錄音.後來直到老人去世,都視Jack為知己. Jack Pheiffer負責過的藝人還有指揮家托斯卡尼尼,費得勒,孟許,羅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萊納;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爾斯坦;鋼琴家魯賓斯坦,霍洛為此,范克萊本;歌唱家普萊斯;以及瓜乃里,東京四重奏等.在30多年的製作生涯中, Jack Preiffer還多次獲得各項唱片大獎,其中包括1990年國際錄音藝術與科學協會授予的最佳製作人終生成就獎.1994年《托斯卡尼尼全集》最高成就獎;1996年《海菲茨全集》格來美獎等等.1992年RCA的“Living Stereo”唱片以CD版再次發行,Jack Preiffer再次出任監製.1996年他正在錄音室監聽一張即將推出的“Living Stereo”CD母版,不幸心臟病發作去世,是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
除了Jack Pheiffer,在發燒友中名聲最大的應該是RCA的金牌錄音師Lewis Layton.在再版的“Living Stereo”系列CD中以他的作品最多.Lewis Layton操刀的大部分錄音都保有兇狠的動態,音場深遠,透明度極佳.最難得的是他錄製的管弦樂作品鋼中帶柔,有厚實而甜美的燈膽味道.
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大型唱片公司, RCA在爵士樂,藍調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等方面也是明星雲集,有數不完的珍品,比如一張“藍雨樓”(片號:RCA258418)已被音響界公認為測試人聲的必備唱片.1987年,加入BMG唱片集團後, RCA的錄音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在美國唱片業中繼續保持領導地位之外,還與前蘇聯的“旋律”唱片公司展開合作,整理了俄羅斯不少珍貴的歷史錄音資料.最近,該公司出版了1998年9月在紫禁城太廟所上演的北京版實景“圖蘭多”CD(片號:BMG RCA 74321 606172),LD及4方位多視角的DVD.另外RCA音樂製作也日趨國際化,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音樂家也相繼簽約其下,大大豐富了這個品牌的藝術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