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作者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揮功能的方式。作者基於其本人在美國大城市的生活體驗,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探討了美國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實施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並對當時被奉為正統理論的城市規劃和重建改造的原則和目的進行了抨擊。作者還通過對城市復興和城市未來所遇到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解答,挑戰了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使讀者對城市的複雜性和城市應有的發展取向加深了理解。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 | 第二部分城市多樣化的條件 | 第三部分衰退和更新的勢力 | 第四部分不同的策略 |
---|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四 街區公園的用途 五 城市街區的用途 | 六 產生多樣性的因素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八 小街段之必要 九 老建築之必要 十 密度之需要 十一 有關多樣性的一些神話 | 十二 多樣性的自我毀滅 十三 交界真空帶的危害 十四 非貧民區化和貧民區化 十五 漸次性資金和急劇性資金 | 十六 對住宅的資助 十七 被蠶食的城市與對汽車的限制 十八 視覺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區 二十 地區管理和規劃 二十一 城市的問題所在 |
創作背景
簡·雅各布斯早年做過記者、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在負責報導城市重建計畫的過程中,她逐漸對傳統的城市規劃觀念發生了懷疑,並由此寫作了《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寫作該書時,簡·雅各布斯正住在紐約市的
格林尼治村——曼哈頓下城一個街區,她的分析都基於對當地居民和他們之間互動交往的觀察。
作品思想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挑戰了城市規劃和政策的主導理論。簡·雅各布斯認為,城市規劃者們摧毀大城市,是因為他們不考慮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她通過觀察人們在街道上的交往,發展並提出了關於城市如何運行的另外一類觀點。她堅信多樣化、集中化和混合化是令城市偉大的良方。然而實際上,分離化和標準化卻成為城市規劃的核心原則。城市規劃者們認為高密度和多樣化會造成混亂,而簡·雅各布斯卻視這些為秩序和安全的源泉。
規劃者們無視城市生活的動力,從城市理論出發杜撰出各種提議。簡·雅各布斯認為這些不切實際的規劃都是幻想,許諾一種更好的城市生活,實際上卻加速了匱乏和衰退——並未考慮現實生活中數以百萬的人民是如何在城市空間中居住和交往的。簡·雅各布斯堅稱,互動交往才是城市生活的特徵。只有將這些社會動力納入規划動議之中,城市規劃才可能成功。
該書為城市規劃建議了幾項替代性的措施。簡·雅各布斯概括了四個可以在任何城市中創造多樣化的條件:首先,一個地區應該支持混合使用。當城市規劃者分割商業的、住宅的、工業的和文化的空間時,簡·雅各布斯則堅持這些不同的功能混合在一起會促進城市生活的改善。第二,街區必須儘可能短,使它們更適宜步行,並促進交往。第三,街區內應既有新建築,又有老建築。現代主義城市規劃認為建築總是越新越好,但老建築能夠保持街道的一種延續感。最後,城市應該培育密集的人流。城市規劃者堅信大量的人流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危險的,但簡·雅各布斯卻相信密集和混合會使城市更加安全、更加賞心悅目。
作品評價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描述的生活場景為每個城市居民所熟悉,即使對城市規劃的高深理論一竅不通,但只要擁有城市生活的切身體驗,便可以喚起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該書真實地反映了城市居民所關注的城市空間問題,是民眾心聲和社會需求的真實寫照。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研系列長聘教授劉健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簡·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斯克蘭頓,記者、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1952年任《建築論壇》助理編輯。1968年遷居多倫多,1974年成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還有《城市經濟學》《分離主義的問題》《城市與國家的財富》《生存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