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間諜交換事件

美俄間諜交換事件

美國和俄羅斯9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將各自扣押的10名和4名間諜嫌疑人移交給對方,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美俄兩國間最大規模的間諜交換行動。 9日中午,一架俄羅斯小型飛機和一架美國軍用運輸機先後降落在維也納國際機場。據報導,美國飛機上載有10名在美國被捕的俄羅斯間諜,而俄羅斯飛機上則是用來交換的4名為美國提供情報的俄羅斯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俄間諜交換事件
  • 類別:事件
  • 地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 國家:美國,俄羅斯
事件起始,事件結局,事件過程,事件解析,俄羅斯媒體,背後有玄機,俄羅斯間諜,美國間諜,

事件起始

一名美國白宮官員9日爆料,美國情報部門10年前盯上10名俄羅斯“間諜”,今年6月動手抓人前已有與俄方交換間諜的“如意算盤”。
這名官員稱,早在10年前,美國情報部門就盯上10名俄羅斯特工。美方多年秘密監視這幾人。今年早些時候,美方獲悉10人中有人打算今年夏天離開美國,於是決定採取動作。
美國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和法務部官員2月向白宮報告情況,包括這些特工的個人信息。白宮隨後數周內召開多次會議,商討應對方案。
情報部門和法務部6月初決定動手抓人,6月11日向總統歐巴馬通報具體行動方案,包括如何實施逮捕、以何種罪名起訴、對美俄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等。就在這時,美方著手醞釀與俄方交換人員。
6月24日,歐巴馬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德梅德韋傑夫在白宮談笑風生,隨後在漢堡店共進午餐。白宮官員說,歐巴馬當時沒有向梅德韋傑夫提起特工案。
6月27日,美方在多個地點實施抓捕,緝拿10名俄羅斯特工。

事件結局

 據悉,兩國飛機停靠在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停機樓附近,美俄雙方藉助一輛黑色麵包車完成了間諜交換。大約1小時15分鐘後,兩架飛機先後飛離維也納國際機場。另據報導,帶回本方間諜的美國飛機已降落在英國一軍事基地,而完成間諜交換的俄羅斯飛機也已返回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換俘地點維也納國際機場換俘地點維也納國際機場

事件過程

美國國務院代理髮言人托納8日表示,這一案件能“快速而全面的解決”是基於國家安全和人道主義的考慮。將這10名間諜長期監禁在美國,並不會令國家安全有明顯獲益,而美國則可利用這一機會使4名長期在俄羅斯被監禁的人員獲釋,尤其是其中一些人身體狀況很糟。當天,10名俄羅斯間諜在美國法庭上承認自己身份並認罪後,被美國驅逐出境,並永遠不被允許再踏上美國國土。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8日簽署法令,赦免4名在俄羅斯被判有罪的美國間諜,以交換10名在美國被捕的俄羅斯間諜。克里姆林宮在一項聲明中稱,這4人均遞交了赦免請求並承認有罪。
美方開庭審理間諜案時,10名被告均承認他們是外國政府派駐美境內的特工,並說出了自己的真實姓名。作為交換,美國司法機構取消了此前關於對他們洗錢的指控。此外,俄媒體分析認為,間諜事件的終結,標誌著俄美雙方關係沒有受到影響。俄總統辦公廳一位高官對外表示,交換間諜成為可能,得益於俄美關係中出現的新氛圍,得益於兩國總統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從這個角度說,俄美關係甚至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俄羅斯對外情報局與美國中央情報局正依據程式進行相關的交換工作。交換間諜的出發點是“發展建設性夥伴關係”,“俄美領導人制定的(重啟俄美關係)方針將得到貫徹落實”,使人相信由兩國領導人確立的改善關係進程將得到繼續進行,“欲使雙方背離這一方針的企圖將無法得逞”。

事件解析

俄羅斯政治研究所所長馬爾科夫認為,交換間諜說明俄美關係中的“合作氛圍要勝過對抗氛圍”。俄美處理間諜案的方式已不再是冷戰期間的思維和行動模式。為避免雙邊關係受到“間諜風波”的不利影響,俄美雙方迅速完成了相關法律程式,允許被控人員出境,並採取冷戰時期多次採用的“在第三國交換”方式了結此案。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前局長科瓦廖夫認為,俄美消除間諜案影響的努力是完全正確的,這一行動將促進雙邊關係進一步改善。然而,美方對此評論說,美俄關係中的問題仍然存在,解決起來還需要時間和努力。
該間諜案自曝光至解決僅用10天時間,從現有情況看,長期潛伏在美國的俄羅斯間諜並未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情報”,他們的所謂情報大多均可在網際網路上獲取。儘管如此,這一情報網的破獲表明美俄關係仍具有“冷戰”的味道,而間諜案曝光的時機仍是人們猜測的話題。不過,從解決結果來看,歐巴馬政府顯然不希望間諜案過度傷害剛剛“重啟”的美俄關係。

俄羅斯媒體

俄換回一群“白痴間諜”
美俄採取交換間諜的方式化解了兩國之間可能出現的緊張關係,但是俄媒卻認為俄羅斯在這次交易中犧牲太大,換回的都是“白痴間諜”。
俄新網9日報導,俄羅斯很多人認為莫斯科與華盛頓交換的間諜“質量良莠不齊”。美國交出的10名俄方間諜甚至法院都沒以間諜罪名起訴,而俄羅斯付出的代價過高。
俄《莫斯科共青團員報》認為,同意交換代表俄方承認了在美國安插間諜這一事實。但是這些間諜非常不專業,“接近於白痴水平”,而莫斯科還承認這些“走紅喜劇片的主角們正是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的先進小分隊”。而真正為俄羅斯效力的優秀特工還在美國監獄關著。比如,為俄效力的美國前中情局工作人員艾姆斯,1994年被判終身監禁。再比如1996年被判18年徒刑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特工利普卡,1996年被判27年徒刑的美國空軍研究所設計師列森金等。該報認為,之所以俄對外情報局不會急急忙忙換回上述特工是因為他們在該局沒有親戚。

背後有玄機

來自《中國青年報》
10名被美國逮捕的俄羅斯間諜8日在出庭時認罪,法庭立即宣布將他們驅逐出境,以交換4名被俄羅斯定罪的西方間諜。與此同時,被俄指控為美國中情局工作的前科學家蘇佳金已經在當天抵達維也納,等待美俄兩國完成諜換諜的交易。這裡冷戰結束以來最大的一次間諜交換行動。但美俄這一次“間諜門”充滿了蹊蹺:事發突然,抓捕規模極大,但又草草了結。
儘管10名俄間諜嫌犯認罪,並公布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但在8日出庭的過程中壓根兒就沒有交待他們在美國充當俄羅斯間諜期間到底從事了什麼“間諜行為”,只是說他們有“掩護身份”,為俄羅斯“從事秘密工作”。
此間不少美國媒體報導稱,這些嫌犯蒐集的所謂“情報”,充其量也就是些公開資料,在美國報紙或一些智庫的網站上都能輕易獲得。除此之外,就是找一些美國人聊天獲取一些信息,這些美國人還不是什麼關鍵部門的重要目標,對美國“國家安全”構不成什麼威脅。如此“間諜”,美國聯邦調查局竟盯了10年時間,而且實施如此大規模的抓捕,實在令人費解。
就在6月26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來訪的俄羅梅德韋傑通過“漢堡外交”,在一家漢堡店暢談美俄關係的“美好未來”時,美國聯邦調查局對俄羅斯間諜實施了大規模抓捕。
此間有訊息爆料稱歐巴馬感到非常“震驚”。當時聯邦調查局提供的理由是,10名嫌疑人中有一名準備潛逃,一旦成功將會使聯邦調查局10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其後一段時間舉行的多個新聞發布會中,每當有人問及“間諜門”,無論是白宮發言人吉布斯還是國務卿希拉蕊,以及國防部長蓋茨都眾口一辭:此事是司法事件,去問法務部。
有分析指出,歐巴馬在這一事件中被聯邦調查局“綁架”了。從歐巴馬政府官員的這些話中,明顯可以感覺到對法務部的不滿。
從抓捕行動再到最後美俄完成間諜交換,也就短短10天時間,這對於美國習慣的曠日持久取證、庭辯而言顯得有些“另類”了。另外,美俄雙方高層都盡力淡化事件影響,對此事諱莫如深。雙方都公開強調,這不會影響美俄之間的合作關係。
美國西北大學俄羅斯問題專家傑弗里認為,自從1571年至1584年弗朗西斯擔任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間諜頭目以來,每個國家向目標國派遣間諜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美國和俄羅斯相互派遣了大量的間諜,這是雙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只不過對於存在於本國的對方間諜,有的反間諜部門已經掌握,有的並不清楚。因此抓捕間諜時機、規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非司法鬥爭,而是外交手段。
從此次美俄“間諜門”發生的時機、結案速度以及雙方表態可以看出,這一事件的發生並非出於歐巴馬及其安全顧問班子的意願,而是法務部獨自導演的“一場戲”。
前一段時間在削減核武器、制裁伊朗等一系列歐巴馬外交政策重點議題上,俄羅斯都表現出了非常合作的態度,歐巴馬上任以來美俄關係成功得到“重啟”。
況且,抓捕時機恰逢梅德韋傑夫訪美,兩國元首正在建立“私人友誼”的當口,歐巴馬沒有任何理由用“間諜門”來破壞美俄兩國關係的良好氛圍。由此看來,法務部的動機就值得玩味了。
此間有分析指出,法務部行動的背後,有一股“共和黨”以及“鷹派分子”的陰謀氣味。在歐巴馬“重啟”美俄關係,雙方在多邊國際格局中合作漸入佳境的時候,美俄如果因“間諜門”而鬧僵,那歐巴馬“無核世界”、“氣候變化”、伊朗無核化等一系列外交目標將化為泡影,當然得益最大的就是在野的共和黨。
隨著11月美國中期選舉的日益臨近,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鬥爭日漸白熱化。雙方利用一切可以炒作的議題,如國內的移民問題、就業問題;國際方面的以色列擴建定居點問題(影響到國內勢力龐大的猶太選民)等,給對方使絆下套。“間諜門”,有可能是共和黨向民主黨使出的又一招數。

俄羅斯間諜

安娜·查普曼
她擁有一頭紅髮、豐滿身材、經濟碩士學位,堪稱美麗與智慧並重。查普曼是俄羅斯人,住在曼哈頓商業區的住宅,在網上有物業經紀業務,據報總值200萬美元,《紐約郵報》形容查普曼擁有“內衣女模的身材”(Victoria's Secret body)。
美方檢察官指出,查普曼“曾接受嚴格的特工訓練”。據悉,她利用自己的人脈網路,自今年1月起,將機密傳送給俄羅斯當局。查普曼與接頭人建立私人的網路交換數據,有一次她走進了咖啡館,用手提電腦上網,而一輛接頭人的貨車駛到路邊,兩者利用計算機私人網路互通信息。
美女間諜安娜·查普曼美女間諜安娜·查普曼
上周,一名美國聯邦調查局官員假扮成“俄羅斯官員”,在紐約一間餐廳與查普曼見面,要求查普曼將一本假護照交給另一位女間諜。兩人又確認秘密的接頭語句,據信“間諜”將會問:“我們去年曾在加州見過面嗎?”查普曼會回答:“沒有,我想我們應該是在漢普頓見過,對嗎?”
當查普曼與“官員”會面後,查普曼實時用假名和假地址購買了一部手機,相信是用來避開美國當局的監視。
最終查普曼不知為何並未進行這次任務,但她的另一“同黨”男間諜嫌犯謝緬科卻正中聯邦調查局的陷阱。臥底探員問謝緬科,如果事情敗露會怎樣?他答道:“會將裝設通訊器材的硬碟銷毀,另外只有一處地方可逃,就是紐約的俄羅斯領事館。”
安娜·查普曼安娜·查普曼
美女間諜安娜·查普曼美女間諜安娜·查普曼
米哈伊爾.謝緬科
帥哥謝緬科是一名年約30歲的“型男”,駕駛平治S500房車,擁有一名金髮女友。他會說俄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漢語國語,在阿靈頓一間旅行社工作,主要協助華人和西班牙裔人策劃旅遊行程以及向美國人推廣俄羅斯旅遊,辦公地點與美國徵兵中心同處一座大廈內。鄰居反應,謝緬科與女友會用俄語交談,與鄰居沒有什麼交往。
謝緬科謝緬科
聽說他被捕的訊息後,謝緬科的老闆非常驚訝:“我從來沒想過他會做這樣的事,簡直像電影一樣不可思議。不過,仔細想一想,他近幾周工作的確有些心不在焉。”
《每日郵報》援引FBI話報導,謝緬科經常使用的接頭暗號是“對不起,我們在加利福尼亞遇到過嗎?”或者是“我們是不是2004年在北京遇到過?”等。
謝緬科非常喜歡各種社交網站。他在美國著名的LinkedIn網站上有詳細的“自我介紹”,也上傳過照片。他的經歷顯示,“2003-2004年他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並在中國居住過多年”。
克里斯托弗·梅措斯
年齡:54到55歲
偽裝國籍:自稱加拿大公民
克里斯托弗·梅措斯克里斯托弗·梅措斯
FBI在監控中發現,梅措斯曾經利用一個與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團成員擦肩而過的機會,暗中接手了那名俄羅斯官員提供的一個裝有大筆資金的箱子。他還在一處公園藏錢5000美金,兩年後被米爾斯和佐提里挖走。
特蕾西·安·弗里
與其他間諜關係:唐納德·希斯菲爾德的“女友”,有兩個十多歲的兒子
年齡:40多歲
居住地:馬瑟諸塞州
偽裝身份:房產、旅行中介
偽裝國籍:自稱來自加拿大
唐納德·希斯菲爾德
與其他間諜關係:特蕾西·安·弗里的“男友”
年齡:40多歲
居住地:波士頓
偽裝身份:開辦一家“未來藍圖戰略諮詢服務公司”
偽裝國籍:自稱加拿大人
胡安·拉薩羅
與其他間諜關係:薇姬·佩萊斯的“丈夫”
居住地:紐約
偽裝國籍:巴拉圭出生,卻自稱秘魯公民
帕特里夏·米爾斯
與其他間諜關係:麥可·佐提里的“女友”
偽裝國籍:自稱是加拿大公民
辛西婭·墨菲
與其他間諜關係:理察·墨菲的“妻子”,有兩個女兒
年齡:約40歲上下
居住地:從新澤西州搬到蒙特克萊爾
其他:有報導說她接受任務與紐約的基金籌款人發展關係,曾被FBI監聽到在家中抱怨自己蒐集情報還需練習。曾在2009年春季匯報歐巴馬即將訪俄的訊息,並被要求傳送歐巴馬隨行官員的身份及背景。鄰居的反應:“他們不可能是間諜,瞧瞧她種的繡球花多漂亮。”
薇姬·佩萊斯
與其他間諜關係:胡安·拉薩羅的“妻子”,有兩個兒子
年齡:55歲,已在紐約工作20年
偽裝身份:美西班牙語《新聞報》的專欄作家,常批評美國政府
偽裝國籍:秘魯
其他:27日夜FBI大約30人搜查他們的住宅,並將參加聚會回來的他們分開帶走
理察·墨菲
與其他間諜關係:辛西婭·墨菲的“丈夫”
年齡:39歲
居住地:從新澤西州搬到蒙特克萊爾
偽裝身份:居家男人,照顧孩子
偽裝國籍:自稱是美國公民,但也使用愛爾蘭假護照
麥可· 佐提里
與其他間諜關係:帕特里夏·米爾斯的“男友”
居住地:去年十月從西雅圖搬到阿靈頓

美國間諜

伊戈爾·蘇佳金
核物理專家
把潛艇和飛彈系統機密資料交給美國中央情報局
俄核科學家伊戈爾·蘇佳金俄核科學家伊戈爾·蘇佳金
1999年被捕,被控叛國,2004年被判入獄15年
聲稱自己無辜,人權人士認為,他當年並沒有接觸機密資料的許可權
謝爾蓋·斯科利帕爾
俄羅斯軍事情報局(GRU)上校
把潛伏在歐洲的俄國臥底特工身份泄漏給英國軍情六處
俄陸軍前上校謝爾蓋·斯科利帕爾俄陸軍前上校謝爾蓋·斯科利帕爾
接受英國軍情六處提供的10萬多美元報酬
2006年定罪,被判入獄13年
亞歷山德爾·扎波洛日斯基
俄羅斯對外情報局(SVR)上校
把俄國的海外情報活動,以及20多名潛伏在美國的間諜身份泄漏給外國政府
俄對外情報局前上校扎波羅日斯基.jpg俄對外情報局前上校扎波羅日斯基.jpg
俄媒體懷疑是他的泄密,導致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漢森因間諜罪被捕
2003年被判入獄18年
吉納迪婭·瓦西蘭科
前克格勃軍官,在俄羅斯NTV電視台任保全
1970年代曾在華盛頓當間諜
因非法擁有武器等罪名於2006年被判入獄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