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風遍野》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章濃香四溢的羌韻;第二章岷山之巔的秘密;第三章穿越悲傷的溫暖;第四章永不褪色的故鄉等四個部分。眾山之巔,羌碉佇直不為等待遺蹟開花只為一千年等你到來!
基本介紹
- 書名:羌風遍野
- 出版社: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16
- 品牌: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 作者:任冬生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7229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羌風遍野》由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任冬生,筆名羌風,男,羌族,生於70年代末,阿壩州松潘縣人。2005年開始散文創作,作品散見於《作家文摘》《散文世界》《青年作家》《歲月》《長江文藝·精品閱讀》《遼寧青年》《西部散文家》《羊城晚報》《中國國土資源報》《四川文藝報》等數十家報刊雜誌。有作品收入《2010年我最喜愛的中國散文100篇》《2010年中國西部散文年選》《四川精短散文》等權威選本。散文《沉重的犁鏵》進入全國十大名牌中學之一的江蘇啟東中學2014屆高三語文衝刺考試試題。
圖書目錄
後記
孫犁在散文《老家》里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捨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我想我是真的很想念我那遠在岷山之巔的故鄉立殼村了。不然,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背井離鄉的我,竟然在寂寞的孤燈下,有意無意地陸續寫下一篇又一篇關於故鄉、關於羌族的散文。把這些暗夜裡出生的文字攤開在陽光下,故鄉的人文地理、母族的生存版圖、心靈的美好圖景,清晰可見。把這些清晰可見的文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成就了這本沉甸甸的《羌風遍野》,一本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生有死的生存之書和民族之書。我的個人情懷就這樣與我的故鄉、母族融為一體,成為天地之間、紙張之上、文字之中存活下來的另一種生活。不管是在現實之中,還是在精神之巔,它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母族,賦予我獨特的民族個性和飽滿的精神生活。感謝我的故鄉,給予我鮮活的生命和與眾不同的生活。感謝我故鄉的親人、鄉人和族人,給予我的深情關愛和無私幫助。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默默付出和大力支持。特別要感謝我最最尊敬的老父親,你勞累、孤苦一生,含辛茹苦把我和弟弟拉扯大,給予我們永生無法回報的人間大愛。這本小書,是兒子獻給你的小小禮物。
在這裡,我還要感謝河北著名散文家王克楠先生在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閱讀拙文,並欣然作序。感謝我的好兄長、著名散文家凌仕江先生為本書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感謝我的老領導、阿壩州委副秘書長阿郎先生的鼎力支持。感謝羌族作家楊國慶、雷子、夢非、順定強等諸位師長在創作中給予我的關心、鼓勵。感謝羌族攝影家余耀明和王耀、畫家封明清和大唐卓瑪、羌族陶藝家吳松友情支援精美圖片。
沒有你們,就沒有《羌風遍野》。你們的厚愛,以書為證。
是為後記。
我想我是真的很想念我那遠在岷山之巔的故鄉立殼村了。不然,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背井離鄉的我,竟然在寂寞的孤燈下,有意無意地陸續寫下一篇又一篇關於故鄉、關於羌族的散文。把這些暗夜裡出生的文字攤開在陽光下,故鄉的人文地理、母族的生存版圖、心靈的美好圖景,清晰可見。把這些清晰可見的文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成就了這本沉甸甸的《羌風遍野》,一本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生有死的生存之書和民族之書。我的個人情懷就這樣與我的故鄉、母族融為一體,成為天地之間、紙張之上、文字之中存活下來的另一種生活。不管是在現實之中,還是在精神之巔,它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母族,賦予我獨特的民族個性和飽滿的精神生活。感謝我的故鄉,給予我鮮活的生命和與眾不同的生活。感謝我故鄉的親人、鄉人和族人,給予我的深情關愛和無私幫助。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默默付出和大力支持。特別要感謝我最最尊敬的老父親,你勞累、孤苦一生,含辛茹苦把我和弟弟拉扯大,給予我們永生無法回報的人間大愛。這本小書,是兒子獻給你的小小禮物。
在這裡,我還要感謝河北著名散文家王克楠先生在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閱讀拙文,並欣然作序。感謝我的好兄長、著名散文家凌仕江先生為本書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感謝我的老領導、阿壩州委副秘書長阿郎先生的鼎力支持。感謝羌族作家楊國慶、雷子、夢非、順定強等諸位師長在創作中給予我的關心、鼓勵。感謝羌族攝影家余耀明和王耀、畫家封明清和大唐卓瑪、羌族陶藝家吳松友情支援精美圖片。
沒有你們,就沒有《羌風遍野》。你們的厚愛,以書為證。
是為後記。
序言
羌族散文作家任冬生生活在四川阿壩州松潘縣羌族聚集區,他的散文題材大多都是以羌族文化為背景。近幾年,專心以本民族和羌族聚集地生活為背景,寫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散文,結集為《羌風遍野》,筆風樸素自然,充滿了對羌族文化的熱愛。可以說,凡是未到過羌族聚集地,不熟羌族生活的人們,都會對任冬生的散文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位於中國西南的羌族是古代羌支的一支,也是保留羌族傳統文化最豐富的一支。毫無疑問,任冬生的地域散文具有鮮明的羌人特點,揭示了民族的生存狀態。龐大的羌人部落與西南的苗族部落相似,在頻繁征戰中失敗,幾經舉族大流亡,甚至退出歷史與草地的大舞台,“大部分羌人逐漸融合於漢、藏、蒙等民族而喪失了自己的民族性。其中最頑強的一支,在岷江上游的大山叢中紮根下來”。然而這是一個堅韌的少數民族,雖然居住在大山里,依然日出而作,勤奮不息。大山阻隔了羌族和外界的聯繫,但是羌族在大山里自給自足,這個民族“以群體的力量尋求生存,以團隊的精神相互取暖,以此來對抗大自然的荒疏和命運的未知判決,打破時間的無情間離和大山的強硬阻隔”。這也是一個樸實的民族,人與人之間天然和諧,尊老愛幼,互助相幫,擰成一股繩,結為一條心,共同建構生存的窩巢。
任冬生的散文是善於營造氛圍的,《羌風遍野》里有很多的生命場面描寫,“一管小小的嗩吶,站在寨子的某個高地上,引頸向天,陡然爆發出金色的銳利聲響,猶如破空而來的萬道金光,剎那間照亮亘古沉寂的鐵骨蒼山。一股浪人的喜氣撲面而來,點燃深秋乾燥的空氣。”這個氛圍不是刻意營造的,而是來自羌民生活里的內質。再比如婚宴上的酒席,“山上山下吃酒的人,卡著時間,陸續來到山寨,酒席隨即鋪開。那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宴席,三四十桌,幾百號人,擠滿了院壩里臨時搭建的簡易大棚、堂屋、寢室,甚至走廊。”結婚的時候,羌族人會認為“我們羌人認為新媳婦身上帶有一股怨毒的邪氣”,他們用稻草人來中和煞氣,因此就需要送親的大哥提著刀砍倒稻草人,可稱為“退煞”,這樣的風俗確實是羌族所僅有。結婚的時候,還有一點和漢族相仿,就是用紅色來烘托紅火和幸福。
《羌風遍野》寫的是羌族人生活的地域,謳歌的卻是生命的尊嚴和快樂。羌族是農耕民族,一年到頭,要承受煉獄般的農耕勞動,對這樣的超負荷勞動,總需要有釋放的機會,因此,就有了屬於羌族的酒文化和屬於羌族的歌舞文化。酒和歌舞給羌族帶來了快樂,形成了歡樂的酒文化。“羌族人要是沒有了酒,便不是羌族人了,羌族人要是離開了酒,也就離開了他的民族。”酒是可以提氣的,酒還是治療傷口的,羌族人與酒的歷史,可以從悲愴的民族衰亡史找到根源,酒已不是酒,而是一種療傷劑,要是沒有酒的緩衝、解壓、調節,就只能為了活著而活著,生活只有無窮無盡的勞作,怎有歡樂可言。回憶一下歷史,那些四處逃難的羌人祖先們,用飲酒唱歌來面對幾千年來的血雨腥風,所以羌族人的酒歌非常古老悲壯!
咂酒是羌族人飲用的最普遍的一種糧食酒。釀製過程簡單,釀製將近一周左右,麥子裡的酒精便被催生出來,芳香四溢。酒在羌族是神聖的,一般在有重大事情或重大節日、祭祀神靈、結婚慶典、貴客到來時才開壇飲用。必有羌族的釋比(祭司)或是德高望重的老者致開壇詞,敬天、敬地、敬各路神靈、敬歷代祖先和英雄人物等。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來到寬大的院壩或打穀場裡,圍成一個大圓圈,男一聲來女一聲,甩手跺腳,唱跳起一種極其古老雄壯的歌舞。”“交叉遍請男方和女方的親朋好友以及各山寨的金嗓子斗歌,你方唱罷我登場,五花八門的歌聲和花枝招展的笑聲,漫天飛揚,消融了夜堅硬的磁場。”
……
時代在變,羌族的生活也在變,現代羌族的年輕人和老一代人已經大不相同,九寨溝被發現後,成了旅遊勝地,作者所在的村寨也逐漸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村裡的年輕人,開始到外地打工,不再安心於農耕勞動,“每年年底,他們回家了。大包小包,衣裝時髦,腰板挺直,粉頭粉腦,湮滅了泥土饋贈或強留在身上的印記。滿嘴噴出機巧的城市與土語的混合物,而不是嘰里咕嚕的羌語。”這些羌族的年輕人帶回先進的城市思想,同時也開始鄙視父母對土地的忠誠,厭惡村寨里的農耕環境,藐視老祖宗留下的秩序和禮法,開始“不敬白石,不崇神山,在他們眼裡,那不過是一些愚昧的迷信道場。”他們的所謂思想,就是金錢至上,不管白貓黑貓,搞到金錢就是好貓,他們通過金錢的瞳孔,重新衡量世界,把千年羌族村寨的傳統文化衝擊得七零八落……
對於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羌族生存,任冬生是充滿了憂慮的。他憂慮地寫道:“我突然體會到一種比信仰本身更深刻的現實,那就是我們和土地的日漸疏遠。對土地的依賴和感恩,促成了羌族人對神山的崇拜。它的終極意義不在於迷天信地,而在於羌族人懂得人與土地最直接也最深層的骨肉關係。”在這樣的憂慮中,他也走出了羌族山寨,但是他和他的同代人不同的是,人出了羌寨,心還留在那裡。他是寨子第五個走出大山的人。先是上縣府松潘讀了國小、中學,後又下到茂縣、汶川補習讀中專,跳出了農門,褪了“農皮”,可以用旁觀者的身份,參照漢史,尋找祖源根脈,重新審視岷山及歷史背後的民族歷史。可以說,任冬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尋根者,這些年,他一直下工夫做這樣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書以記言,亦是功德。《羌風遍野》這樣的書不是個人的抒情,而是為民族立言,用散文的語言描述了羌族的現代生存狀態和歷史曾經的存在狀態,這對中國的地域散文是一個貢獻,燃燒了自己,豐富了散文,這是何等的品德?筆者在寫序的同時,亦向冬生表示真誠的敬意!
位於中國西南的羌族是古代羌支的一支,也是保留羌族傳統文化最豐富的一支。毫無疑問,任冬生的地域散文具有鮮明的羌人特點,揭示了民族的生存狀態。龐大的羌人部落與西南的苗族部落相似,在頻繁征戰中失敗,幾經舉族大流亡,甚至退出歷史與草地的大舞台,“大部分羌人逐漸融合於漢、藏、蒙等民族而喪失了自己的民族性。其中最頑強的一支,在岷江上游的大山叢中紮根下來”。然而這是一個堅韌的少數民族,雖然居住在大山里,依然日出而作,勤奮不息。大山阻隔了羌族和外界的聯繫,但是羌族在大山里自給自足,這個民族“以群體的力量尋求生存,以團隊的精神相互取暖,以此來對抗大自然的荒疏和命運的未知判決,打破時間的無情間離和大山的強硬阻隔”。這也是一個樸實的民族,人與人之間天然和諧,尊老愛幼,互助相幫,擰成一股繩,結為一條心,共同建構生存的窩巢。
任冬生的散文是善於營造氛圍的,《羌風遍野》里有很多的生命場面描寫,“一管小小的嗩吶,站在寨子的某個高地上,引頸向天,陡然爆發出金色的銳利聲響,猶如破空而來的萬道金光,剎那間照亮亘古沉寂的鐵骨蒼山。一股浪人的喜氣撲面而來,點燃深秋乾燥的空氣。”這個氛圍不是刻意營造的,而是來自羌民生活里的內質。再比如婚宴上的酒席,“山上山下吃酒的人,卡著時間,陸續來到山寨,酒席隨即鋪開。那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宴席,三四十桌,幾百號人,擠滿了院壩里臨時搭建的簡易大棚、堂屋、寢室,甚至走廊。”結婚的時候,羌族人會認為“我們羌人認為新媳婦身上帶有一股怨毒的邪氣”,他們用稻草人來中和煞氣,因此就需要送親的大哥提著刀砍倒稻草人,可稱為“退煞”,這樣的風俗確實是羌族所僅有。結婚的時候,還有一點和漢族相仿,就是用紅色來烘托紅火和幸福。
《羌風遍野》寫的是羌族人生活的地域,謳歌的卻是生命的尊嚴和快樂。羌族是農耕民族,一年到頭,要承受煉獄般的農耕勞動,對這樣的超負荷勞動,總需要有釋放的機會,因此,就有了屬於羌族的酒文化和屬於羌族的歌舞文化。酒和歌舞給羌族帶來了快樂,形成了歡樂的酒文化。“羌族人要是沒有了酒,便不是羌族人了,羌族人要是離開了酒,也就離開了他的民族。”酒是可以提氣的,酒還是治療傷口的,羌族人與酒的歷史,可以從悲愴的民族衰亡史找到根源,酒已不是酒,而是一種療傷劑,要是沒有酒的緩衝、解壓、調節,就只能為了活著而活著,生活只有無窮無盡的勞作,怎有歡樂可言。回憶一下歷史,那些四處逃難的羌人祖先們,用飲酒唱歌來面對幾千年來的血雨腥風,所以羌族人的酒歌非常古老悲壯!
咂酒是羌族人飲用的最普遍的一種糧食酒。釀製過程簡單,釀製將近一周左右,麥子裡的酒精便被催生出來,芳香四溢。酒在羌族是神聖的,一般在有重大事情或重大節日、祭祀神靈、結婚慶典、貴客到來時才開壇飲用。必有羌族的釋比(祭司)或是德高望重的老者致開壇詞,敬天、敬地、敬各路神靈、敬歷代祖先和英雄人物等。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來到寬大的院壩或打穀場裡,圍成一個大圓圈,男一聲來女一聲,甩手跺腳,唱跳起一種極其古老雄壯的歌舞。”“交叉遍請男方和女方的親朋好友以及各山寨的金嗓子斗歌,你方唱罷我登場,五花八門的歌聲和花枝招展的笑聲,漫天飛揚,消融了夜堅硬的磁場。”
……
時代在變,羌族的生活也在變,現代羌族的年輕人和老一代人已經大不相同,九寨溝被發現後,成了旅遊勝地,作者所在的村寨也逐漸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村裡的年輕人,開始到外地打工,不再安心於農耕勞動,“每年年底,他們回家了。大包小包,衣裝時髦,腰板挺直,粉頭粉腦,湮滅了泥土饋贈或強留在身上的印記。滿嘴噴出機巧的城市與土語的混合物,而不是嘰里咕嚕的羌語。”這些羌族的年輕人帶回先進的城市思想,同時也開始鄙視父母對土地的忠誠,厭惡村寨里的農耕環境,藐視老祖宗留下的秩序和禮法,開始“不敬白石,不崇神山,在他們眼裡,那不過是一些愚昧的迷信道場。”他們的所謂思想,就是金錢至上,不管白貓黑貓,搞到金錢就是好貓,他們通過金錢的瞳孔,重新衡量世界,把千年羌族村寨的傳統文化衝擊得七零八落……
對於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羌族生存,任冬生是充滿了憂慮的。他憂慮地寫道:“我突然體會到一種比信仰本身更深刻的現實,那就是我們和土地的日漸疏遠。對土地的依賴和感恩,促成了羌族人對神山的崇拜。它的終極意義不在於迷天信地,而在於羌族人懂得人與土地最直接也最深層的骨肉關係。”在這樣的憂慮中,他也走出了羌族山寨,但是他和他的同代人不同的是,人出了羌寨,心還留在那裡。他是寨子第五個走出大山的人。先是上縣府松潘讀了國小、中學,後又下到茂縣、汶川補習讀中專,跳出了農門,褪了“農皮”,可以用旁觀者的身份,參照漢史,尋找祖源根脈,重新審視岷山及歷史背後的民族歷史。可以說,任冬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尋根者,這些年,他一直下工夫做這樣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書以記言,亦是功德。《羌風遍野》這樣的書不是個人的抒情,而是為民族立言,用散文的語言描述了羌族的現代生存狀態和歷史曾經的存在狀態,這對中國的地域散文是一個貢獻,燃燒了自己,豐富了散文,這是何等的品德?筆者在寫序的同時,亦向冬生表示真誠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