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口弦是產生並流傳於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器樂,每當節日慶典、婚嫁、男女青年戀愛等時候,都能聽到用口弦演奏出的優美動聽的曲子。羌族口弦的表演形式大多為獨奏或合奏,少則1人多則4-5人不等。
中國羌族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沙朗產生並流傳於北川的一種民間器樂,金竹製成,兩頭各鑿小孔,置簧片穿麻線,以氣鼓簧,線動簧顫,其聲清雅,裊裊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羌族口弦
- 口弦長:約11cm
- 厚:約0.15cm
- 另一頭寬:約0.8cm
基本信息,民間傳承,
基本信息
從中分為一頭寬約1.3cm,成酒瓶形狀的小竹塊,再將中間雕刻成長約8厘米的形如笙管中之簧片。口弦兩頭各鑿一小孔,前孔(小頭處)穿麻線,左手無名指、小指挽之,大、食二指捏穿孔處,橫側貼腮靠近微微張開的嘴唇間,以氣鼓簧片。後孔(大頭處)用近30厘米的麻線穿之,以右手食、中二指挽線將其徐緩牽動,鼓頓有度,其簧閃顫成聲。根據牽動力度大小和口腔形狀、氣息大小和唇舌位置的改變,構成音階和旋律。口弦曲調大多即興創作,音域一般在八度之內,系五聲音階,扯動麻線竹簧即發音響,發音優美,音量細小,娓娓動聽,流傳較廣。口弦樂曲主要有《吆羊歌》、《薅草歌》等。
現在,相對封閉的羌族生活也受到了現代文明(音樂、電視等)的衝擊和影響,老一輩羌民中能“扯”口弦子的越來越少,年輕人對這一古老的民間音樂的自覺的傳承意識就顯得彌足珍貴。口弦的製作要求高、難度大。製作口弦的材料——金竹被砍伐,翻黃金竹更難尋找,而用其它材料代替,聲音效果差。羌族口弦及它的傳人都處於瀕危和期待搶救保護的狀態。
民間傳承
為了使羌族傳統文化更好的流傳下去,羌族畫家李雲川根據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羌族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最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跳沙朗舞習俗,精心設計的口弦圖。畫風樸拙而不失靈動,兼具厚重的羌族文化和現代裝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