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是由類鼻疽假單胞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也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羊類鼻疽的主要症狀是膿腫。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羊類鼻疽
- 主要症狀:膿腫,結節病灶
- 傳染性:有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否
- 屬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 發現時間:1912年
概述,(一)病原體,(二)流行病學,(三)臨床症狀,(四)病理變化,(五)診斷,(六)防制措施,
概述
類鼻疽病在山羊多為慢性經過,其特徵性病變為乾酪樣結節,或發展為膿腫。本病1912年首先在緬甸發現。1951年在澳大利亞首次從山羊體內分離到病原,以後5年內有過6次爆發流行。1967年告檢查疫區山羊膿腫61份,31份發現是類鼻疽膿腫。馬來西亞、阿魯巴島也曾有本病的報導。我國1982年在廣西的山羊肺臟病灶中分離出本菌。本病主要分布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非洲、中美等熱帶地區。近年來發現在一些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也有分布。
(一)病原體
類鼻疽假單胞菌在分類上屬假單胞菌屬的成員。與鼻疽假單胞菌在病原性、抗原性和噬菌體敏感性等方面均密切相關。
本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兩極濃染,有端鞭毛,能運動,不形成芽胞和莢膜,但感染臟器的標本壓印片染色時,可見菌體周圍有不著色圈(假莢膜),G+C克分子濃度在68%-69.3%之間。
本菌凍融抗原在雙相免疫擴散試驗和免疫電泳上有8條抗原沉澱線。根據不耐熱抗原的有無,可將本菌分為兩個血清型。工型具有耐熱和不耐熱抗原,主要存在亞洲;n型只有耐熱抗原,主要存在澳大利亞和非洲。我國的菌株大部分屬工型,少部分屬且型。血清型與菌株的來源(環境、感染動物等)無關,而與地區分布有關。
本菌在自然條件下抵抗力較強,能在水和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生長溫度18-429C,最適溫度3790。不耐高溫,加熱509010分種死亡,低溫保存很快死亡,常用消毒藥能將其殺死,以氯胺消毒劑較好,酚和來蘇兒效果較差。對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多粘菌素B和頭抱黴素等多種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強力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磺胺嚓咤和甲氧節氧嘧啶敏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類鼻疽假單胞菌是一種土壤腐生菌,是熱帶地區土壤和死水中的一種常在菌。據調查越南水樣的陽性率為5.7%,土壤為1.25%;新加坡水樣為5.9%;馬來西亞水樣為7.6%,土壤為3.8%;伊朗本病流行區土壤為17%;我國海南三亞水樣陽性率為11.2%,惠陽憧湖水樣為9%。這些分離的陽性標本均采自溫度較高的死水或淺水中,而流動水和深水均為陰性。在澳大利亞還發現土壤的粘土層有利於本菌的生存,在地表25一45厘米深度的粘土層中分離陽性率高。人和動物直接通過接觸水、土中的類鼻疽假單胞菌而感染,無需動物貯存宿主參加。
血清學調查表明,在流行地區廣泛存在著人和多種動物的感染,大多數是隱性感染,可長期帶菌,隨感染動物擴散、污染環境,成為潛在暴發本病的危險來源。法國在1976一1978年報導了馬和公園動物的類鼻疽流行,認為是輸人帶菌動物污染飼料和環境所致。 病母山羊發生乳房炎時,可隨奶長期排菌,成為傳染源。
2.傳播途徑
動物和人多因接觸污染的水或土壤,經損傷的皮膚而感染,也可經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山羊與山羊,山羊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可能性很小。
3.易感動物
多種哺乳動物和人都有易感性。家畜中以豬、山羊、綿羊較為易感,馬屬動物及駝、牛、兔、犬、貓也可感染。羚羊、袋鼠、靈長類、鼠類、豚鼠和鳥類也有感染的報導。實驗動物中以金黃色倉鼠和豚鼠最易感。
4.流行特徵
本病主要分布於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類鼻疽菌的生長適宜溫度為18-4290,因此,本菌的分布與氣候地理條件密切相關。同一地區小環境中的自然條件對本菌的生存也至關重要。放牧的山羊陽性率比圈養山羊高,雨季動物感染陽性率比干季高,山羊可呈地方性流行或暴發流行。各種年齡的山羊均可感染髮病,一般幼山羊較成年山羊易感,病死率高。
(三)臨床症狀
山羊多呈慢性經過,缺乏臨床症狀。少數呈急性經過,特別是幼山羊多呈急性和致死性經過。病羊體溫升高,食慾減少或廢絕,眼鼻有粘膿性分泌物,咳嗽,呼吸困難,衰弱,有時跋行,若腰椎、薦椎有化膿性病變時,則後軀麻痹,呈犬坐姿勢,但無意識障礙。發生化膿性腦膜腦炎時,則出現神經症狀。公羊肇丸、母羊乳房出現頑固性結節。在疫區放牧羊的感染率為10%0
(四)病理變化
山羊的病理變化通常呈多發性,體積較小的膿腫或結節。主要見於肺和淋巴結,而鼻中隔、辜丸、乳房和其他臟器也可見到。腦組織往往缺乏眼觀病變,少數腦脊髓液混濁。
(五)診斷
山羊類鼻疽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複雜多樣,易與乾酪性淋巴結炎、結核病、布魯氏菌病混淆,因此需依靠病原學和血清學的檢測才能確診。
1.標本採取
可採取發熱期山羊的血液、各種臟器、淋巴結、皋丸和乳房中的膿腫或結節病灶。
2.直接鏡檢
標本可直接塗片,革蘭氏染色和酶標抗體染色,即可作出初步診斷。
3.病原分離與鑑定
分離類鼻疽假單胞菌一般可用實驗動物和細菌培養二種方法。實驗動物分離細菌常選用金黃色地鼠和豚鼠,以皮下(適宜污染嚴重的標本)或腹腔接種,觀察10天,感染類鼻疽的實驗動物,通常於接種36小時後死亡。剖檢見肝、脾腫大,在圓形、乾酪樣小壞死灶,肺有出血點,雄性動物翠丸腫大、化膿,Strauss反應也可呈陽性。取瀕死或剛死動物的病灶作分離和鑑定用,或采心血作血清學鑑定。
用細菌培養法分離病原,可先在中性紅膽鹽(0.5%)肉湯增菌,然後接種在選擇性培養基分離培養。常用培養基為4%甘油瓊脂,再加40微克/毫升先鋒黴素和100微克/毫升多粘菌素B。如標本污染嚴重可增加先鋒黴素500-1000微克/毫升。在甘油瓊指平板上,24小時為光滑型小菌落,48一72小時呈粗糙型,有同心圓的菌落,表面出現皺紋,呈棕黃色;血瓊脂上出現緩慢溶血;甘油肉湯中形成帶皺紋的厚菌膜。所有培養物均有特殊的霉臭味。SS瓊脂上大部分菌株不生長,2%,3%氯化鈉瓊脂上生長緩慢,菌落小;4%氯化鈉瓊脂上不生長。本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麥芽糖、果糖、本糖、甘露醇、阿拉伯糖和衛矛醇,產酸不產氣,多數菌株分解蔗糖和鼠李糖,產酸不產氣。液化明膠,牛乳凝固陳化,硝酸鹽還原陽性,硫化氫、靛基質、M"R和V一P試驗均為陰性,氧化酶、卵磷脂酶和精氨酸脫氫酶陽性,尿素
4.血清學檢查
(1)間接血凝試驗
本試驗是多糖抗原直接致敏雞紅細胞,凍乾保存有效期達1年。試驗前滴定抗原效價。被檢血清56℃滅活,加等體積20%雞紅細胞吸附。各稀釋血清0.5毫升加5%致敏雞紅細胞 0.05毫升,陽性臨界效價為1:40。本法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但山羊和綿羊間接血凝試驗不宜用綿羊紅細胞作載體,如用蛋白抗原(致敏9化紅細胞)則有較高的非特異性反應。
(2)補體結合試驗
抗原為本菌48小時甘油瓊脂培養物,65kC40分種滅活,經超音波裂解,高速離心沉澱,取上清即為抗原。用前滴定效價,按常規方法進行,陽性臨界效價為1:8,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急性和慢性感染山羊都有套用價值。
(3)放射免疫試驗
本抗原為類鼻疽菌丙酮乾菌粉浸出液,經2次親和層析提純的抗原,使用100納克/毫升的濃度,與類鼻疽抗體呈現陽性反應,與鼻疽抗體無交叉反應,特異性、敏感性均較間接血凝試驗好,可用於臨床標本檢測。
(4)變態反應試驗
可套用經鹽析提純的類鼻疽菌素作皮內試驗。曾對山羊作過類鼻疽菌素尾根皮內試驗,11隻感染羊,9隻皮內試驗陽性。
(六)防制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可套用的疫苗,主要採取一般防疫衛生措施,防止污染本菌的土壤和水經損傷的皮膚感染。為了預防帶菌動物擴散病菌,應加強動物檢疫和肉品衛生檢驗,有病灶或污染的胭體和羊乳,應高溫處理或廢棄。
發現病羊應及時隔離治療,污染的環境應以漂白粉消毒。對急性型的羊,早期及時的治療是有效的。常用藥物有強力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一般選用數種藥物聯合套用,或交替使用,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