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石窟

羊頭山石窟

羊頭山石窟,位於山西省晉城高平市神農鎮羊頭山頂,羊頭山海拔2000米,因山巔巨石酷似羊頭而得名。山顛伏臥石羊高2米,寬2米,長近3米,羊頭向東南,羊身上馱高2米的正方形石柱,四周雕有佛龕,內置一佛二菩薩。

羊頭山亦稱首羊山,地處潞、澤兩郡的交界處,所謂“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餘丈,磅礴數十里”是也。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為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羊頭山石窟
  • 地理位置:山西晉城高平市神農鎮
  • :2米
  • :2米
歷史起源,地理環境,景點景觀,一號石窟,二號石窟,三號石窟,四號石窟,五號石窟,六號石窟,七號石窟,八號石窟,建築結構,相關信息,所獲榮譽,旅遊信息,交通,價格,

歷史起源

據記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年),原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重建,並改額清化.今清化寺建築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遺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時期窟龕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 羊頭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脈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於其間。羊頭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頭山歷史遺物中的精華所在。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巔,有的在山腰,有的為窟,有的為龕,原有規模及順序已不可考,現狀可分為九區。較大窟龕二十二個,小型佛龕八十多個,窟洞平面多為方形。還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巔山腰雕石塔六座,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圓兩種,高者七層,密檐式,低者兩層,樓閣式,形制古樸,手法簡潔,為他處所少見。
羊頭山石窟(圖2)羊頭山石窟(圖2)

地理環境

羊頭山石窟(圖1)羊頭山石窟(圖1)
羊頭山亦稱首羊山,地處潞、澤兩郡交界處,所謂“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餘丈,磅礴數十里”是也。山巔有兩座石雕方形塔,塔側石雕伏羊佛龕造像,頭尾清晰,由此山狀為羊頭,故名 羊頭山梵剎,名曰清化寺。
相傳為神農得嘉禾之地。羊頭山是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寺院、石窟等建築成組成群地散存於山上。山腳下為中清化寺,亦名蓮花池、六名寺。山腰為上清化寺,現不存,遺址可見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築規模宏大。
羊頭山北控三晉,南扼中原,東接齊魯,西擋川陝,歷代是兵家必爭之地。就在這美麗而厚重的土地上,兩千多年前,發生了影響後世的 “長平之戰”。戰國晚期,強大的秦國欲一統六國。公元前262年,秦國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戰爭中,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趙軍被圍40天,糧絕無援,45萬人被俘後,全部被殺在羊頭山下一帶。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

景點景觀

一號石窟

一號石窟規模較小,窟內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薩二天王。佛的蓮座有兩個供養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薩的手鐲﹑耳環都清晰可見,兩側的天王身披鎧甲,手持兵器,腳踏鬼魅,為典型的唐代風格。
羊頭山石窟(圖4)羊頭山石窟(圖4)

二號石窟

二號窟沒有主窟,表面總計大小佛龕22處。佛和菩薩得到體態都比較豐腴,菩薩還出現提胯扭臂的現象,佛的蓮座下有比較豐富的卷草紋,並有侏儒獸承重力士狀托起蓮座。從大體風格來看應為隋唐之物。

三號石窟

三號窟門外兩側雕的是菩薩造像,面部表情風化比較嚴重,但仍能看出菩薩的髮型是高髻,衣飾飄帶流暢自然。這個石窟是一石開兩窟,兩個窟門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風鳥門,是兩隻展翅的鳳凰,周邊雕有花草;窟石東側的窟門是兩條小。整個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龕30餘處。從整體上看是北魏時期的。
羊頭山石窟

四號石窟

四號窟規模比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門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腳踏瑞獸,威武異常,給肅穆莊嚴的佛教聖地增添了幾分生機。石窟東側的菩薩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愛和善,耳環,手鐲也很明顯。

五號石窟

五號窟是羊頭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組窟﹑龕造像,特點一石開三窟,較大的一門,門外兩側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態生動,腳踏瑞獸。石窟石門上有為它遮風擋雨的石頭。窟內原有多次題記,現大多數已難以辨認,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題記仍清晰可見。年號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東側窟進深淺,雕的是釋伽多寶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過膝,四肢細長,典型的北魏風格。

六號石窟

六號窟沒有主窟,均為大壁龕,南面一龕較大,龕楣外,正中為一坐佛,兩側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與其他處不同,襟也裝飾為回字紋,頸上結帶形同十字,光頭呈花狀,火焰紋背光周圍有縱飛天紋飾,獨具特色。
羊頭山石窟(圖5)羊頭山石窟(圖5)

七號石窟

七號窟也叫千佛洞。洞內沒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門外兩側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腳踏臥師,造型瀟灑,栩栩如生。洞內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約1680餘個。千佛洞是由兩塊巨石並在一起組成的,不得不驚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藝。

八號石窟

八號窟建在羊頭山頂。石窟的頂﹑南﹑東三部分區不存在,被抗戰時期的日本飛機轟炸過。旁邊還有狀若羊頭的巨石,相傳因長子和高平兩地人爭論羊頭的朝向問題而被毀。
九號窟當地百姓叫它“油簍洞”,窟內四壁共雕小佛龕百餘個,每行間均刻有供養人題名,四角攢尖頂,頂中間雕飾一直徑40厘料的蓮花。現已傾倒。是什麼原因傾倒的,連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也不曾知道。

建築結構

山腰至山頂總計有40餘洞窟,雕鑿於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為方形,一般為一石一窟,個別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內龕面整齊,四面滿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洞外有許多小龕,有佛、菩薩、天王力士供養人等,形制各異,雕工精細。另外,山腰至山頂有千佛造像碑一通,唐制石塔6座,高約4—6米不等。山頂四面造像塔形制獨特,為北魏所造,塔座為伏羊。羊頭山石窟開鑿於北魏至唐。“羊頭夕照”為高平八大風景區之一。
山腰千佛殿有碑一通,高4米,寬1米,厚40厘米。四面滿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000多尊,碑底雕有5龕,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龕,內置坐佛一尊;側面中雕佛像兩龕,為一佛二菩薩。髮髻光滑,面相方圓,寬衣博帶,肩膀較平。此碑從造型風格來看是國內罕見的,為北魏風格。
羊頭山石窟主峰極頂列為首區,有石塔兩座,佛龕一區,龕為三塊巨石疊成,下為臥羊,中為佛龕,上為瓦隴式屋頂,龕內內置一佛二菩薩,佛像結跏而坐,面型衣飾皆屬北魏風格。 西南山巔(亦稱右峰)“八十八佛”窟,距羊頭石龕二百餘米,列為第二區。窟龕三個,分上下兩層。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門外二金剛侍立,窟內正面一佛二菩薩,佛結跏而坐,菩薩侍立主佛四周,四周雕有龕八十七個,內各置一佛,皆坐式,連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來。窟南一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面型略秀,身材修長。後窟較高,亦稱上窟,窟上石塔已毀壞。塔下一窟,方形,窗門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側主佛已不存,尚存東側一佛二菩薩和西隅左尊脅侍,面型清秀,神態自若,刻工純熟而洗鍊。視其造像風格,與前窟同為齊隋間遺物。
羊頭山石窟(圖3)羊頭山石窟(圖3)
第三區為千佛洞,位於半山腰部,窟內方形,四面小佛龕滿壁,近千尊,故稱千佛洞。這裡的雕像都是唐代風格。第四區為方塔窟區,第五區為圓塔窟區,第六區為多寶龕窟區,第七區為大石窟龕區,第八區為佛山區,第九區為唐代龕區。這些石窟龕內,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飾貼體,藝術價值很高。
千佛碑,在清化寺址西,四面滿雕佛像,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龕一區,內置坐佛一尊;側面中雕佛像兩龕,為一佛二菩薩。造像風格,髮髻光滑,面相方圓,寬衣博帶,肩膀較平,尚存魏碑風格。羊頭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原為六座,兩座損毀,現存四座,分布於山巔和山腰。山巔兩塔,南北對峙,十里外皆可望見。山腰兩座,一方一圓。此處石塔雖然不大,但造型特殊,在我國已知的古塔中,尚屬奇構。

相關信息

高平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豐厚,歷史源遠流長。羊頭山一帶到處留下了炎帝神農氏創造原始文化的遺址、遺蹟,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許多神奇美妙的故事傳說,誕生了獨特厚重的炎帝文化。神農鎮現存的深沉而豐厚的炎帝文化遺存,成為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他們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大量的宣傳工作,修復羊頭山神農廟,清整羊頭山的遺址遺蹟,修通了旅遊公路,建起了炎帝祭祀廣場。同時,狠抓旅遊生態環境建設,對祭祀古道區進行了整體綠化。舉辦了兩屆炎帝文化旅遊節暨社會各界公祭神農炎帝典禮。2014年7月16日,又成功籌備承辦了中央電視台《激情廣場·放歌羊頭山》欄目的錄製工作,此節目將於10月5日晚9時10分在央視三套播出。羊頭山炎帝文化風景名勝區旅遊業已初具規模,到這裡遊覽觀光的人們絡繹不絕。以羊
羊頭山石窟(圖6)羊頭山石窟(圖6)
頭山景區為中心,配以全鎮旅遊的景點還有團池。村古有的十大景:南頭大廟透明碑,清化寺內大洞口,圪塔廟內套廟,還有千年倒栽槐,金陵池裡三眼井,奎星樓下大滾珠,土寺廟上荊木樑,聖人廟院大柏樹,祖師廟外榆抱槐,棋盤院裡大灰坑。另外,羊頭山北魏石窟群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群有大小洞窟40餘處,現已發現10處。其它還有團池清化寺、中村觀音廟、團東奎星樓休閒中心、東沙迎客松壇、口則水上樂園、故關民俗村、張家山沒頂樓等旅遊景點,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第三產業悄然興起,神農礦泉水、中村五穀神系列食品、旅遊帽、民間工藝等效益顯見,旅遊服務功能日趨完善,這將有力促進高平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羊頭山石窟(圖7)羊頭山石窟(圖7)

所獲榮譽

山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交通

位於山西省高平市神農鎮。

價格

免費,自由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