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溝港

羊角溝港

羊角溝港(Yangjiaogou Port)山東省河海聯運的唯一門戶。該港位於山東省壽光市北部,小清河入渤海處。曾設羊口市,1950年撤銷併入壽光縣。1885年小清河經羊角溝新河道入海時,河面較寬闊,航道水深2米以上,無攔門沙,被闢為羊口港。1937年以前千噸以上海輪可自由進出,並由海入河直達濟南市,成為山東省河海聯運的重要門戶。現因攔門沙障礙,港口吞吐能力較小,通過小清河航道,百噸船隻可與沿岸各港及濟南市聯繫。輸出物資以食鹽為主,輸入以燃料、木材、砂石建築材料為大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羊角溝港
  • 外文名稱:Port of claw ditch 
  • 地理位置:山東省壽光市北部
  • 占地面積:40700平方米
內河港,歷史,

內河港

羊角溝港位於小清河下游,壽光縣羊角溝鎮東側,港以鎮名,又名羊口港,系小清河海河聯運港口。港口形成於清朝末年。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小清河全線疏通,內河水運興起,羊角溝逐漸成為繁華的水旱碼頭。
(一)設施。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食鹽,於1945年在今1號碼頭舊址建起一座簡易碼頭,專供日本人使用。新中國建立後,1953年於鎮北、小清河南岸建造兩座碼頭,稱1號、2號碼頭。1號碼頭有坡道10米,前沿疏港池可停靠20~40噸船舶2~3艘。為適應潮水升落,又另建躉船1艘。兩座碼頭主要卸運進口燃料、百雜貨。不久,碼頭被風浪擊毀。1959年重建,計有高樁碼頭40米,低碼頭188米,木樁碼頭10米。1964年南岸受潮水沖蝕,臨近的壽光縣船廠受到威脅。該廠拋亂石500立方護岸,形成今日岸線。
1974年開展海河聯運,投資584.6萬元擴建港口,先後建成70×300平方米內河港池1座,內河碼頭300米,海船碼頭200米,貨場40700平方米,倉庫、生產、生活設施5257平方米,進港公路6公里,淡化設施1座,機井1口。碼頭長605米,500噸級泊位4個,100噸級泊位13個。裝卸機具有生產車7台、吊車5台、輸送帶11台,躉船1艘。羊角溝港已成為省內設施較為健全的海河聯運港口。
(二)吞吐量。羊角溝港是小清河上僅次於黃台港的第二大港,最高年份(1977年)吞吐量為29.81萬噸。口以原鹽為主。新中國建立前,原鹽主要上航黃台港集散。日偽時期年吞吐量4~5萬噸。1956年以後開始有通往沿海的航線。70年代海運量大增,1982年達到17.59萬噸,而內河吞吐量僅9.48萬噸。進口貨物主要是砂、石、水泥等建築材料和煤炭。1985年完成吞吐量21.95萬噸。

歷史

羊角溝原名塘渡營,又名唐頭營。碼頭原在現址東北稱北宅的地方,1864年(清同治七年) 始有商賈乘帆船來羊角溝附近各村販購糧食。1887年(光緒十三年)商船增多,貿易繁榮,清政府派人設關收稅。是年, 政府撥巨款以工代賑疏通自黃台橋至羊角溝河門航道,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通航,同年在南岸劃街建屋。翌年,商店、漁戶等陸續南遷,並據一水溝名改稱羊角溝,北宅遂廢,碼頭也隨即南遷,逐漸形成水旱碼頭。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原設在霑化縣一帶的永埠鹽場被黃河洪水沖沒後,清政府令其遷來羊角溝開闢灘地,一時鹽池
驟增到1000餘副(每7至10個鹽池為一副,每副年產原鹽75至100噸)。羊角溝港從此形成原鹽主要出口港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用兩條挖泥船從河口挖通航道4海里(7.4公里) ,寬364米,並疏浚濟南至羊角溝的小清河航道,最低水深1.525米,並用拖輪試航,但不久失敗。
民國時期,隨著鐵路、陸路運輸的發展, 水上運輸漸衰, 羊角溝無所建設。1945年,日軍曾建一簡易碼頭。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開始在羊角溝至濟南的小清河航道上設定航標燈,共設燈標14個,最遠距羊角溝港23公里,最近距14公里。採用煤油燈源。1953年對原日軍占領時修建的簡易碼頭進行了改建,編為1、2號碼頭。在1 號碼頭新設泵船和浮橋,以適應海潮升落。1958年在羊角溝航運站北(街里舊址)小清河南岸修建高低潮碼頭1處,疏挖港池1座,寬45米,長90米,可停靠20至40噸內河船舶作業。碼頭建成以後,實際利用率極低。後來上述工程相繼被波浪沖毀,1959年又重建。 建高樁碼頭40米,低碼頭188米,木樁碼頭10米,改原煤油航標燈為電瓶燈。1964年,南岸嚴重沖蝕,臨近的壽光縣造船廠拋扔500立方亂石護岸, 即形成今日之岸線。 翌年,小清河航運站會同鹽務局合建了半截溝內河港池1處,長500米, 寬 50 米。1972年,小清河航運局將1、2號碼頭修復,並分別在碼頭後方開闢貨場,砌築了防潮牆。
1974年,為開闢海河聯運,於舊港以東2公里處另建新港。經7年分批分期施工,先後建成順河海輪碼頭200米,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承合式結構形式,水深3至4. 5米,500噸級輪泊位4個;內河港池1處,長300米,寬70米,水深35米;建有內河港池碼頭300米, 為重力式漿砌塊石結構,按頂標高值不同分為高、中、
低3段, 前沿水深不足2米,100噸級的貨輪泊位9個;另建有進港公路6公里。港岸鋪有水泥地面貨場3.9萬平方米, 並建有倉庫、維修車間、車庫、辦公室及生活區, 配有供海上聯絡的電台1部和海水淡化設備1套。全港總面積達461159平方米, 港口年吞吐量達80至100萬噸,並開始增置裝卸機械。在此以前,從人抬肩扛的裝卸方式, 演變為利用船吊過駁人力裝卸。此後逐步實現裝卸機械化。1978年5月, 開始疏浚小清河河門航道工程。同年10月,已按一半航寬全線粗通,攔門沙段也平均浚深1米以上, 後因小清河河門流沙不易治理使工程受阻停止。1979年河口段進行整治後,設浮鼓式燈標9個,燈樁1個,配備專職燈標員,定期進行管理。以前設定的航標均作廢。該港於1980年正式啟用後,命名為羊角溝港新港。
1980年後,內河吞吐物資減少,海運物資增加,進口主要物資為砂石料、煤炭、木材、化肥等。出口主要物資是食鹽,還有部分棉花由此出口,有至龍口、煙臺、 大連等貨運航線。到1985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1.95萬噸,吞量4.14萬噸, 吐量17.81萬噸,裝卸機械已有12台,機械操作工250名,其餘裝卸工由羊角溝搬運社 (集體所有) 提供配合。到1988年機械化程度已達95%,裝卸機械增至24台。 其中輪式起重機3台,汽車起重機2台,叉車5台,裝載機3台,皮帶輸送機20台。港口貨物吞吐量達61.4萬噸,其中吞量1.5萬噸,吐量59.9萬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