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鷹旗

羅馬鷹旗

銘牌上是"Leg XXIV Coh IV"意思是Legion XXIV Cohort IV 即為第24軍團第4營,旗幟的上端一般都是矛尖,若為手掌則表示該營是該軍團的主力營,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尖刀連",若還有金色花環,則表示該營戰功卓著,是王牌部隊·下面的銀色圓環則表示該營目前還有多少箇中隊,滿建制的營為6箇中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鷹旗
  • 外文名:Leg XXIV Coh IV
  • 釋義:Legion XXIV Cohort IV
  • 手掌:表示該營是該軍團的主力營
軍團靈魂鷹旗,歷史淵源,象徵,使用規定,起源,

軍團靈魂鷹旗

古羅馬軍團是古羅馬職業化的軍隊,其而其象徵物鷹旗則是每一個軍團的靈魂,其下還有營旗,隊旗,羅馬指揮官可以從其旗幟上看出該營隸屬軍團,兵力情況,裝備情況,甚至召集地。

歷史淵源

古羅馬軍團編制:
8個士兵 = 1小隊 (Contubernium)
10小隊 = 1中隊(Centuria) 80人左右,也稱百人方陣,是作戰基本單位
2箇中隊 = 1大隊(Maniple) 170人左右
3個大隊 = 1 營 (Cohors) 510人左右,下有6箇中隊
10個營 = 1 軍團(Legion) 5200人左右
只有軍團才可以擁有一面鷹旗。

象徵

圓環下方的新月是一位專門庇護戰場士兵的神祗的象徵,希望每次戰鬥後神祗能讓上面的圓環多剩幾個,再往下的頭盔型裝飾則是表示該營裝備情況,如果是金屬做的則表示該營裝備優良,皮革的和木頭的則表示該營可能連金屬鎧甲都未配發完畢.

使用規定

上面的鷹旗和營旗都由專門的旗手(Signifer)掌旗,旗手必須是在該軍團服役20年以上的老兵並且經驗豐富但年齡偏大,德高望重的老士兵來擔當:
旗手衣著與普通軍團士兵差別很大,最顯著的是其頭上批著的獸頭和獸皮,若是獅子,則為軍團鷹旗的旗手;若為熊,則是營旗旗手,若為狼,則為大隊隊旗旗手,鎧甲也是比一般軍團士兵的板甲更輕便的鎖子甲,盾牌也是比軍團士兵的的方盾更靈活的圓盾,畢竟這些老士兵的體力不復當年,用他們做旗手可以憑藉其豐富的沙場搏殺經驗教導和鼓勵新兵。
附屬軍團的旗幟則比正規軍團簡單多了,一般也就是一面旗幟上書某軍團某營,再添上動物,人物等做為該附屬軍團的外號:

起源

原始的軍旗原始的軍旗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一般情況下羅馬擁有四個主力軍團(Urban Legion),由兩個執政官分別統帥其中的兩個。這個時候所謂的“軍旗”(Standard)還不是我們現代常見的三角形或四邊形的布制軍旗,可以隨風飄揚,而是一根徽桿,上面掛有各種飾物,頂端是光亮的矛頭或者是金屬的動物立體圖形。而“旗手”(Standard Bearer)則被通稱Signifer(拉丁語),這個詞來源於拉丁文signum(記號,標識,想想sgn(x)函式吧 )和ferre(帶,拿),意思就是“拿標誌者”,也有專門將舉軍團軍旗的旗手翻譯成“擎徽手”的,這倒是非常貼切。從上面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羅馬共和國早中期羅馬軍團的軍旗並沒有固定統一,從第一軍團到第四軍團分別是狼(左二)、公牛(左一)、馬(左三)和野豬(左四)。(據說早期的軍旗有總計五種,還有採用鷹形的,但是很遺憾我沒有找到相應的圖片,姑且存疑)。
軍團鷹幟,SPQR,現代仿製品軍團鷹幟,SPQR,現代仿製品
而到了共和國末期,執政官馬略(Gaius Marius)對羅馬的軍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從民軍制改成了募兵制。公元前102年,在法律上鷹徽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正式標誌,即代表了“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縮寫為SPQR),SPQR是羅馬共和國以及後來的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這隻鷹也被稱為“SPQR之鷹”,羅馬人希望這隻朱庇特的雄鷹能指引他們在戰場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而羅馬軍團軍旗(signum legionis)就被固定為鷹旗,初期為銀制鷹標,後來改為金制(據說也有銅製的)。
羅馬軍團軍旗詳解,Roma_Orbis羅馬軍團軍旗詳解,Roma_Orbis
讓我們再來簡單看看經過馬略改革過後的羅馬軍團各種旗幟吧。首先允許我快速地解釋一下一個標準羅馬軍團的編制,一個軍團(拉丁語:Legio,意思是“聚集”)由十個大隊(拉丁語:Cohortes Urbanae)組成,每個大隊由三個中隊(拉丁語:Manipulus,來源於拉丁詞Manus,意思是“手,一隊人”)組成,每箇中隊由兩個百人隊(拉丁語:Centurio,來源於拉丁詞Centum,意思是“一百”)組成,每個百夫隊由十個 戰鬥組(拉丁語:Contubernium,意思是“同住一個帳篷的人”)(類似於班)組成,每個戰鬥組包括八名士兵,同時一個羅馬軍團配屬一個輔助軍團(拉丁語:Auxilium,意思是“幫助“),兩個羅馬軍團和配屬的輔助軍團組成集團軍,由一名執政官指揮。從前文中我們了解到在馬略改革之前軍旗手都叫做Signifer,沒有區別,現在進行了細分。從左至右,第一名旗手拿的是軍團鷹旗(拉丁語:Aquila,意思是“鷹”),這些旗手也因此被稱為 “鷹旗手”(拉丁語:Aquilifer);第二名旗手拿的是軍團旗(拉丁語:Vexillatio,來源於拉丁詞Vexillum,意思是“旗幟”),為四邊形紅底旗幟,起初上面繡有軍團的文字標識,後來也在上面繡上了人物或動物標誌以及該軍團的外號等,這面軍旗可用於一個軍團或集團軍使用,或是用於軍團機動部隊,也可用於輔助軍團,這也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國旗軍旗等種種旗幟的最初來源,為了以示區別本文一般稱其為“幟”,這些旗手就被稱為Vexillarius(拉丁語);第三名旗手拿的大隊旗,頂端一般為尖矛,如果為手掌形則表示該大隊為本軍團的主力部隊,如果下端還有金色花環,則表示該大隊戰功卓著,下面的銀色圓環則表示該大隊現存的百人隊數目(注意不是中隊),滿建制為六個圓環,上圖所示的這面大隊旗只有四個圓環,說明這個大隊未滿編,銀環下方的新月標誌是象徵了一位在戰場上專門庇護士兵的神袛,希望神袛能保佑該大隊在每次戰鬥之後能讓軍旗上面的銀環多剩下幾個,最下面的盔型飾物則表示該大隊的裝備狀況,金屬表示裝備優良,皮革或木製的則表示該大隊未裝備金屬鎧甲;第四名棋手拿的是中隊旗,旗桿上飾物的意義基本同大隊旗相似,上面的圓環表示本中隊戰鬥組的情況(存疑),這兩級的旗手還是被稱為Signifer,沒有變化;第五名旗手拿的是輔助軍團軍旗;第六名旗手(Imaginifer)拿的是皇帝的立體金屬頭像(拉丁語:Imago,意思是“圖像”),這個旗幟出現在帝政時代,是用來鼓舞士氣和提醒士兵在戰鬥時要實現自己對皇帝許下的諾言,履行應盡的義務,帝像旗僅用於軍團的主力大隊,這些旗手被稱為Imaginifer(拉丁語);第七名旗手拿的是龍旗(拉丁語:Draco,意思是“龍”),最早在薩爾馬提亞人(Sarmatians)和安息人(即帕提亞人,Parthia)等民族中使用的,公元3-4世紀採用,出現在帝政晚期,這裡的龍旗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一般由一個木製的動物頭像和一截長長的筒狀飄帶組成,這個動物頭像除了龍頭之外,還可以是狗頭,狼頭,熊頭等等,是騎兵專用旗幟,這些旗手被稱為Draconarius(拉丁語)。
鷹旗手鷹旗手
早期的旗手都必須是由在該軍團中服役二十年以上經驗豐富的老兵來擔任。旗手頭上批有獸頭,身上穿有獸皮坎肩,獸頭為獅是軍團鷹旗手,為熊是大隊旗手,為狼則是中隊旗手。顯然上圖這位鷹旗手就是一位披著獅頭的老兵。
此外,鷹不僅可以作為軍團一級鷹旗的標誌,還可以用在軍團幟和大隊及中隊旗上充當飾物。
軍團鷹幟,SPQR,現代復原圖軍團鷹幟,SPQR,現代復原圖
鷹旗,軍團幟,大(中)隊旗鷹旗,軍團幟,大(中)隊旗
馬克·安東尼(埃及豔后三人行)的第二軍團(Legio II,並不屬於帝國軍團序列)銀幣(Denarius)
馬克·安東尼的第二軍團銀幣馬克·安東尼的第二軍團銀幣
第五“雲雀”軍團 (Legio V Alaudae)在馬克·安東尼時期的銀幣(Denarius)
第五“雲雀”軍團在馬克·安東尼時期的銀幣第五“雲雀”軍團在馬克·安東尼時期的銀幣
總之在錢幣上鷹旗及其他軍旗也是羅馬軍團的象徵。
《維欽托利在愷撒腳下褪去盔甲》(Vercingetorix throws down his arms at the feet of Julius Caesar,《Vercingétorix jette ses armes aux pieds de Jules César》 ,油畫,作者萊昂內爾·諾埃爾·諾亞(Lionel-Noel Royer),創作於1899年,藏於Musée CROZATIER du Puy-en-Velay
《維欽托利在愷撒腳下褪去盔甲》《維欽托利在愷撒腳下褪去盔甲》
維欽托利親吻鷹旗,電視劇《羅馬》維欽托利親吻鷹旗,電視劇《羅馬》
在《羅馬》第一季第一集中,一開場就是高盧聯軍首領維欽托利(拉丁語:Vercingetorix)在阿萊西亞戰役後向愷撒投降。他被要求跪下親吻愷撒統帥的第十三軍團的金鷹旗,以示對羅馬的臣服。
而這具(這個樣子的旗幟實在不能用“面”這個量詞)鷹旗卻被龐貝派出的黑衣人,喔,錯了,是藍膚人偷走,還搞得路人皆知(都沒看到有誰不知道的),據說部隊的士氣值會大大下降,於是愷撒派了兩個人再去把它“偷”回來。
十三軍團的金鷹旗,《羅馬》道具十三軍團的金鷹旗,《羅馬》道具
《企望和平》木刻插圖《企望和平》木刻插圖
《企望和平》(《Eintracht laesst hoffen》,木刻插圖,作者Johann Jacob von Sandrart,創作於1689年,小說《偉大的戰將海爾曼》(《Grossmuethiger Feldherr Arminius oder Hermann》,Daniel Casper von Lohenstein))
實際上按照羅馬軍法的規定,丟失鷹旗的懲罰要比這部戲裡嚴厲得多,如果一個軍團在戰鬥中丟失了本軍團的鷹旗,那么這個軍團將被解散,番號會被徹底取消,不予重建。在公元9年爆發的改變日爾曼人命運的條頓堡森林之戰中,瓦盧斯率領的三個羅馬軍團(第十七、十八、十九軍團)被海爾曼日爾曼聯軍全殲,羅馬人丟失了這三個軍團的鷹旗。而六年之後,奧古斯都(即屋大維)的養子、羅馬大將蓋尤斯·尤利烏斯·愷撒·日爾曼庫尼斯奉命率領八個軍團再次征討日爾曼人,他命人前往這一地區搜尋那三個軍團的倖存者和這三具丟失的鷹旗。其中的兩具被他找到,並且帶回了羅馬。但是儘管如此,這兩個被找回了鷹旗的軍團最終還是沒有重建,這三個軍團的番號也徹底從羅馬軍團的序列里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