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象

羅萬象,清朝道光到光緒初年官員。今江西永修九合鄉和平羅村人。在家譜上名字叫允恩,字君錫,號臥雲先生,排行第二,兄羅允念。初為國學生。後捐納,被授予“布政司經歷”。1863年(同治癸亥年)經吏部選拔,授予雲南省陸涼州(今雲南曲靖市陸良縣)知州(正堂)。皇帝給他授予五品的職銜。

基本介紹

  • 本名: 羅萬象
  • 別稱:允恩
  • 字號:臥雲先生
  • 所處時代:清朝道光到光緒
  • 出生地:江西永修九合鄉和平羅村
  • :君錫
明朝——羅萬象,清朝——羅萬象,後裔及生平,江西永修縣和平羅村,(3)南昌明朝羅萬象——安徽天長縣令,

明朝——羅萬象

[明]字惟一,草書學懷素。《續說郛》

清朝——羅萬象

後裔及生平

羅萬象生子四:福河、福漢、福浚、福曜。
長子福河生亨九、亨任、亨儀。
亨九生運昌,並過繼族子運猷為子。運昌字斌謨,光緒三年結婚,生會梓,會梓早夭;運猷早夭,無子。
亨任生運呈、運籌。運呈無子;運籌在1924年生會芹,會芹生4子4孫,今俱在。
次子福漢生亨棟(1869—1885年),無孫。
三子福浚無子。
四子福曜有子亨榮(1856-1868年,又名亨麗),字潤之,亨榮12歲時,在大伯羅福河的官署--山西芮城縣夭折,葬該縣北門外大棗樹下,有碑。
羅萬象的長子羅福河,福河的兒子亨九、亨任、亨儀都曾經做過地方官。
羅福河,字禹疏,號青浦,早慧,1842(道光壬寅)年考授翰林院供事官。在1843年揀選派送到西廷方略館,後來以縣丞試用。直到1857年(鹹豐丁巳年)實授山西解州府茵城縣右堂(縣丞)。1878(光緒戊寅)年開始,擔任廣西桂林府靈川縣縣丞。娶戴瑞廷長女。羅福河後獨自隱居武寧縣,著書立說。族人見過其著作,系手抄原本,未公開發行。
羅萬象的長孫羅亨九(1839—1898年),即羅體乾,例授九品。生一子二女。葬本村。
羅萬象的次孫羅亨任(1856--?年),即羅煥堃,號琴軒、別樂。他“簡默深沉”,考監生。1869年分發到湖南巡檢廳,1875年被提拔,“加一花,稟用”,1900年他已經成為湖南常德厘卡府河分卡代理長官。1902年,代理負責潮門分卡,次年“期滿,候任”,娶廣西桂林府靈川縣陳氏(1863-?),生運呈、運籌,女兒蓉秀。
羅萬象的再次孫羅亨儀(1858—1877年),即羅鐘華,字麗泉,號蓮峰。家譜評價:其“胸羅經濟,才並孫吳,鬼神好妒,不亦惜乎?”,監生。1869年分發到湖北六安府鐘祥縣舊口鎮巡檢。在工作地身故。娶山西芮城縣薛用舒長女(1856-?),生子運昌,孫會梓早夭。俱葬本村。

江西永修縣和平羅村

古稱江南西道建昌縣永豐鄉青木里、珠溪灣、渚溪、珠溪、珠灣、青樹灣、青墅。
根據明萬曆46年(1618年)《建昌縣誌》記載,這裡在漢元和三年(86年),出產明珠,大如雞蛋,圍4寸8分,因此命名叫珠溪。
該村第一代始祖(羅珠41世)羅隆字隆一,從1363年避朱元璋陳友諒戰火,從南昌柏林、吳城累遷到這裡,看見這裡鬱鬱蔥蔥,風景絕美,土地肥沃,因此命名叫青樹村。從此珠溪在地名上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青樹、青木里,後諧音為“青墅”,至今該村後裔已經散布數省,羅萬象、羅福河是羅隆後裔。
據《永修縣誌》85年版、光緒壬申年《修江羅氏續修宗譜》

(3)南昌明朝羅萬象——安徽天長縣令

(源《千秋人物——羅萬象與天長》戴之明)
召杜資深安九夏,包羅鼎盛福千秋。
——郁靜僧老鶴
萬古包羅堪繼美,千秋志乘待增編。
——何錫麒葛民
兩袖清風誠難得,美政洵堪繼二賢。
——李金華
上世紀30年代初天長出了一部詩集,名《弦歌雅化集》,是歌頌當時頗有政聲的縣官陶俊的。上引詩句中的“包羅”及“二賢”就是天長歷史上受人敬仰的兩位父母官,他們是北宋的包拯和明末的羅萬象。直至民國年間,天長縣衙大堂上還懸有“德媲包羅”、“包羅再世”的匾額。文革結束後,周原冰先生為天長題詞時,亦曾勉勵縣人“羨包羅之為人,宜多思以養氣,勿墮奸謀。”由於有歷史書籍及各種文藝形式的宣傳,天長人對包拯比較熟悉,但對羅萬象則知之甚少。筆者在《天長文史》第六期上談過《包拯與天長》,現在再來談談《羅萬象與天長》。
(清嘉慶《備修天長縣誌稿》)
清代嘉慶年間,天長縣教諭張宗泰編撰了一部《備修天長縣誌稿》,在《卷六下·職官傳》里有一段關於羅萬象的記述:
羅萬象,字光大,別號紫虛,江西南昌人。善古文詞詩歌,由舉人於崇禎四年任。首革火耗,刻易知單給糧戶,按單以輸,里書不得因緣為奸。以多人多竇,胥役僅取足供。事精厘奸弊,加以溫婉盡下情,民視公庭猶其家室,不知官之尊也。至立保甲、舉鄉約、躬祈禱、勤課試,修葺圯城,重新四門敵樓,補學宮之缺者,復神祠之侵者,諸事盡舉,尤其強力為之效。後調潛江縣,旋擢南戶科給事中。時命阮大鋮以冠戴陛見,與應天府丞郭經等各言逆案不可翻,被切責。
羅萬象是江西南昌人,“善古文詞詩歌”,明崇禎四年(1631)由舉人身份出任天長知縣。他在天長留下了諸多的政績,其至要者有下列兩點:
一、革除弊政
羅萬象來天長後,在革除弊政方面,首先改革的是火耗。什麼是火耗呢?原來在明清時代,政府所徵收賦稅的散碎銀兩,須熔化成整塊上繳。銀子熔解後有損耗,即名為火耗。但改熔後損耗至多不過百分之一二,而政府所收火耗卻至少為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有高達百分之五十的。這些損耗,統統加在農民的頭上,隨田賦繳納,致使農民苦不堪言。
羅萬象蒞任後,訪知到此項積弊,毅然作了改革:他刻了一種一看就明白的“易知單”給農戶,註明應徵的賦額,農戶只須按單繳納,防止胥吏的作弊與勒索,大大地減輕了農戶的額外負擔,羅萬象是天長歷史上改革火耗的第一人。
二、勤政親民
封建時代,地方社會很不安定。尤其是明清時期,天長常有一些動亂與匪患,使得百姓無故遭殃。羅萬象到任後,一面強化治安,積極修葺損壞的城垣,重新建造四門的敵樓,加強四鄉八鎮的武裝保衛;一面親自選派保甲、鄉約,不許借端擾民,讓百姓安居樂業。在救災的同時,他還特別重視地方上的文化、教育、宗教及公益等方面的建設。據《備修天長縣誌稿》可知,崇禎四年羅萬象到任不久,在巡視縣境時,見本縣西北方的張公鋪(現張鋪)地勢高邁,到了夏季居民及行人飲水十分困難,便及時鑿了一口井,當地人名為“甘露井”。《康熙天長縣誌》里留有一篇羅萬象的《救生堤記》,記述當年秋天,“淫雨連綿,洪漲暴發,一望汪洋無際,鵲巢倏為蛙舍”。天長東門外的新河橋埂被“勢如猛浪巨雷”的洪水沖毀,來往渡水的人“屢遭其溺,殞命波心,見者莫不傷嘆”。羅萬象當即捐出自己的薪俸兼及“眾善樂助”,命專人負責,堅固橋址,增寬橋面,修築橋南堤埂,截斷西南山丘之水,使之“永收不溺之利”,該堤被稱為“救生堤”。到了第二年(崇禎五年),在對天長地方有了較熟悉的了解後,建設項目更為廣泛。當時的天長學宮(縣學,亦稱儒學)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羅萬象於是“補學宮之缺者,復神祠之侵者”,使參加科舉考試的莘莘學子有一個接受教育和讀書學習的良好環境,並以身作則,率學宮的學官和生員按時到孔子神像前祭祀,對讀書人的課試製度抓得很嚴。
天長原有一座祀奉清官包拯與孝子朱壽昌的“二賢祠”,此時已很破舊,羅萬象發覺後及時加以改建,並獻出自己的薪俸重修了秦楠的“孝子祠”。在舊社會,一般民眾對寺廟很有感情,羅萬象即順應民情,重修了規模宏大的東嶽廟,並偕同鄉紳捐資募化重修縣城有名的羅漢寺,重點是修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鐘鼓樓,且增修了頭二山門。這些頗得民心的舉措,確實起到了教化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對天長治理的進程。更為可貴的是,羅萬象為政平易近人,《備修天長縣誌稿》稱讚他“溫婉盡下情”,百姓把他的官府當作自己的家庭,不覺得有官府的威嚴。他的行為舉動深深地感化了縣人,使得民間訟爭幾至絕跡,呈現出一派政簡刑清的局面。在他的任內,還組織人力,主修了一部《崇禎天長縣誌》。
羅萬象在天長任滿後,調湖北潛江縣。未久,升任南戶科給事中。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定都南京(時稱應天府),後來明成祖遷至北京,但南京作為留都,一些政府機構仍然存留。南戶科給事中,就是南京戶科掌糾劾建言的官。明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占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緊接著便是清兵入關。逃到南京的福王朱由崧在奸臣馬士英等的擁戴下,在南京即位,史稱弘光小朝廷。福王昏庸腐朽不堪,奸相馬士英弄權,一批當年閹黨魏忠賢的門徒被重新起用,其中就有作惡多端、臭名昭著的阮大鋮。羅萬象為官“清鯁不阿,正笏垂紳”,見到這種現狀,便和應天府丞郭經上疏彈劾阮大鋮,極言“逆案不可翻”,卻遭到了朱由崧的嚴辭申斥。弘光朝廷不但不思進取,反而倒行逆施,握有實權的馬士英等勾結江北四鎮,大肆排斥正直的文臣史可法等人。於是羅萬象又和劉孔昭等人諫爭“武臣逐文臣”及奏請禁止太監督催金花銀事,復為南明朝廷拒絕。羅萬象胸懷一腔熱血,卻是報國無門。
清兵南下後,弘光朝廷終於覆亡。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羅萬象在這江山易代之時,堅守愛國的民族大義,不作降臣。出於對天長的情緣,他沒有回家鄉南昌或去別的什麼地方,而是以明末遺臣的身份,隱居到天長城門鄉的嵇家莊,自號“湖濱旅客”。清末天長書畫家宣鼎(瘦梅)的《夜雨秋燈錄》記他:
鼎革後,隱於城門鄉 ……黃冠草履,隴畝經行,田衣泥屐輩,見而忘其為舊令尹也。公猶勸植農桑,教義學子弟。
城門鄉在天長的東北方,古時有座小城,故稱城門鄉。宋代改稱“天長關”,後來俗稱為“小關”,即現今的湖濱鄉地區。此地瀕臨高郵湖,是一片水面地域。羅萬象隱居於此一閉塞之處,一副“黃冠草履”道家出世的相貌,行經在農村田野之間,“勸植農桑,教義學子弟”。他是真正地隱居了,體現了一個正直的清官在改朝換代時的民族氣節和與民同生共息的高尚情操。
羅萬象治理天長,政績斐然,深得民心。最後又隱居在天長,如此就留下了不少與天長情緣深厚的傳聞,這也收錄在宣鼎的《夜雨秋燈錄》里:
羅公宰吾鄉時,曾詣汊澗大覺寺拈香,甫履寺域,愕然以驚,恍然若悟。預問寺中廊舍聯額,語無不符。蓋公之前身,為寺之住持僧也。
這段筆記文字說的是,天長西鄉汊澗有座大覺寺,當時香火鼎盛,遐邇聞名。一次羅萬象閱邊,到該寺拈香。一進山門,感到十分驚呀,恍惚自己曾是寺中人,甚至連寺里廊舍的楹聯匾額都說得準確無誤。這是因何緣故呢?原來羅萬象的前身就是該寺的住持僧。感悟之餘,羅萬象當即為大覺寺題寫了“相看在此”的匾額,並吟《春日游大覺寺》詩記事:
當年曾入夢,今日快登堂。
人語一溪水,桃花伴夕陽。
天龍皈法缽,山鳥下經床。
願祝留須客,毋為行腳忙。
羅萬象最終何以要隱居到城門鄉的嵇家莊,天長歷史上雖無明確的文字記述,但在《夜雨秋燈錄》里仍可見其端倪。嵇家莊是天長宋代義士嵇聳的家鄉,宣鼎在《嵇聳歿為文信國公冥幕》一篇中,盛讚嵇聳為人“忠憤果敢”。此人雖是一介草民,卻是個頂天立地的大義士。
嵇家莊位於天長東北高郵西南瀕臨高郵湖畔的城子河邊。南宋末年,元軍南下,嵇聳率莊人依水築寨,防禦元軍。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軍押著宋朝的使節柳岳等和大批輜重北上,嵇聳率嵇莊義軍出莊狙擊,高郵的宋軍也攔腰痛殺,這是元軍在江淮間遭到的一次慘敗。元軍積屍盈野,城子河上下二十里,一個月後還漂著元軍的屍體,臭穢難當,賣國降臣柳岳也為嵇聳所殺。
巧合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稍後也到了這裡。文天祥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不計個人安危,毅然受命赴元軍談判,結果遭到扣留並被押解北上。行至鎮江時,在一些抗元義士的幫助下,幸得逃脫。於是歷盡艱辛,沿真州(儀征)、揚州一帶小道,輾轉流離到嵇家莊。亡命之中,留有《過嵇莊》一詩:
小泊嵇莊月正弦,莊官驚問是何船?
今朝哨馬灣頭出,又在青山大路邊。
這真是生死瞬及的時刻,後來文天祥自己在《指南錄後序》里也說:“余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先後,幾邂逅死”。文天祥夜間到嵇家莊的城子河時,尚“出入亂屍”中,足見在嵇莊狙擊戰中,元軍死傷之慘重。文天祥的船與河邊元軍巡哨馬隊只差先後,幾乎相遇而死。詩中說的“莊官”即是嵇聳,他對文天祥非常敬佩,知道來人是文丞相,立即擺酒設宴,盛情款待。隨後散家資,招健丁,並派他的兒子和一位館客陪同護送文天祥到泰州,再“航海達閩”。文天祥和嵇聳是宋末異族入侵時的民族英雄和民族義士,羅萬象雖不能算是民族英雄或民族義士,但他與嵇聳、文天祥的民族志向和愛國情懷則是一致的。嵇聳和文天祥在民族存亡時刻於嵇莊相遇,可算是歷史的緣份;如此,則羅萬象於民族存亡之際出於對先賢的景仰而隱居到嵇莊,也就不難理解了。
《備修天長縣誌稿》載:羅萬象“入國朝隱居邑城門鄉,卒葬長亭鎮”(現屬萬壽鄉)。可知羅萬象是一直隱居於城門鄉的,死後葬在了與城門鄉不遠的長亭鎮。羅萬象死後,人們在天長縣東門建了一座“羅公祠”來紀念他。清嘉慶二年(1797)知縣朱上林在“羅公祠”里增奉包孝肅公(包拯),改“羅公祠”為“二賢祠”,從此“包羅”及“二賢”流傳後世。清道光初年,天長知縣劉珊在《告羅公墓文》中云:“訪得公墓於長亭鄉,命工往崇其封既竣”,並命城門鄉巡檢以酒告祭,足見後人對羅萬象的緬懷與崇敬。到了清道光十一年(1831)知縣傅人翹徵得安徽巡撫同意,復為羅萬象立碑。其後,歲月滄桑,朝政敗壞,戰亂連綿,到了清末宣鼎臨墓憑弔時,不禁長抒感慨:
四周多孤冢,泛泛若水上鳧。余時擬出資,為公加封植,立崇碑、敘其事,且肖像於信國右,宛與嵇公對峙,血食千秋。惜阮囊依舊,奈何?
羅萬象墓碑
(陳志國 攝)
宣鼎想大修一下羅萬象的墳墓,立一大碑,刻像於文天祥右,與嵇聳對峙。所惜宣鼎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終因囊中羞澀,只有徒喚“奈何”。1949年天長解放時,羅公墓雖已不存,然墓碑尚流存民間。文革後,在全縣文物普查時,為當時文管組的趙垠等發現,後移於新建成的抗倭民族英雄“沃公祠”內保存,可謂適德其所。包拯、文天祥、嵇聳、羅萬象,可算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時至21世紀的今日,倘能重建“二賢祠”,該是多么美好的文明之舉。對此,我們只能翹首以待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