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縣第四國小

羅甸縣第四國小

羅甸縣第四國小創建於1914年,是一所近百年的老校,新校占地面積56.093畝,建築面積12000多平方米。學生生源來自全縣26個鄉鎮及周邊省內外縣市,共有28個教學班,學生1606人,在校寄宿的留守兒童學生有789人。教師71人,學校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所二百多人的村級國小校發展有一千多名學生的非完全寄宿制農村國小示範校。

2017年11月,羅甸縣第四國小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甸縣第四國小
  • 簡稱:羅甸四小
  • 創辦時間:1914年
  • 辦學性質:國小
  • 所屬地區貴州省羅甸縣
  • 現任校長:汪付珍
發展簡史,學術研究,辦學條件,文化傳統,所獲榮譽,校園環境,

發展簡史

羅甸縣第四國小,距羅甸縣城中心1.5千米。在清朝時期,坡球地方私塾興起,出現了地方家族聯合開辦私館,民國初期,政府對私塾教育改良成為國民教育,解放後,由民眾辦學逐步轉為政府辦學,學校教育從此逐步發展起來,成為地方上設施完善、設備最齊全的國小。

學術研究

羅甸縣第四國小創建於1914年,是一所近百年的老校,新校占地面積56.093畝,建築面積12000多平方米。學生生源來自全縣26個鄉鎮及周邊省內外縣市,共有28個教學班,學生1606人,在校寄宿的留守兒童學生有789人。教師71人,學校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所二百多人的村級國小校發展有一千多名學生的非完全寄宿制農村國小示範校。我校辦學方向,“以抓學生的養成教育為突破口,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的創新精神,人際文化建設,打造精誠團結的教師團隊伍為目標”。通過多年努力,學校探索出一條“以德輔美,以德益智、以德健體、以德促全”的素質教育新思路。學校辦學規模逐步壯大,由弱變強,成為地方上的示範校,學校先後榮獲了省、州、縣、鎮級先進黨支部、先進集體、先進學校、貴州省留守兒童示範學校、全國素質教育示範學校、省、州、縣綠色學校,貴州省語言文字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辦學條件

1999年9月,汪付珍調任學校副校長(2000年9月任命為校長),主持工作。在五星村村委會及村民們的幫助下,組織全校師生從布其遷入羅甸碼頭南面的“朗念勞”校址,並將和平國小更名為羅甸縣龍坪鎮第四國小。此時的校園除了僅有兩棟教學樓和一個廁所外,其它設備設施一無所有。學校開設1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80多人,教師22人。縣教育局對教師編制還是按村級完小規模編配。
羅甸縣第四國小
羅甸縣第四國小
為了改變落後的辦學面貌,給師生一個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學校不等、靠、要,採取了“兩手抓”的辦法,一手抓管理和教育教學質量,一手抓校園建設,重抓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校園建設和設備設施建設
羅甸縣第四國小
活動照片
在校長汪付珍及班子的帶領下主動與五星、新民兩村的村兩委班子聯繫溝通,發動民眾投工投勞,為學校平整操場、修路等。在1999年9月至2008年8月,自籌資經硬化操場、建好水泥地籃球場、室外桌球台、單雙槓、高低槓等體育設備設施,修建了校園圍牆、校門、班級文化宣傳欄。男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周末、節假日修建花池,鋪石板,到山上找大樹移植校園,女教師組織學生栽花植草,為小樹、花草鬆土施肥、打藥。通過五星、新民兩村的村民和學校師生的辛勤勞作,校園綠樹成蔭,一年四季鮮花盛開,昔日黃土校園,變成了花園式學校,校園綠化面積為2000平方米。2004年先後評為縣、州、省綠色學校。2005年11月1日,原貴州省副廳長蔡志君到我校檢查“兩基”工作發出讚嘆:“汪校長,你這所學校太美了,把老師們叫來合張影吧!”於是留下了具有紀念意義的一瞬。2008年汪付珍校長評為黔南州綠色標兵。
在設備設施上,1999年9月,就配置了圖書室和儀器室。2003年5月,五星、新民兩村的村委主任羅承彪和王忠傑在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親自出面擔保為學校籌集經費配置學生微機室,2004年4月學校配置了多媒體教室,各辦公室配置了電腦,主管部門配備了遠程教育地面接收設備一套,家委員組織家長集資逐步為班級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2008年4月完成校園網建設,全校各班級實現班班通。2008年8月,因龍灘電站下閘儲水,誘發校區地質災害,學校整體搬遷,借縣職中教室上課,借縣綜合福利院安置在我校就讀的龍灘庫區移民學生和留守兒童學生328人住宿。因受條件制約,學校的這些多媒體設備存放到2010年9月遷入現在校區後才重新啟用。於2013年11月,學校對這些設備進行換代,24個班級改為電子白板,學生微機室的電腦也全更換。
時間回到2009年10月,縣委、政府重新選好校址於麻葉沖,開工復建。2010年9月,全校師生從縣職校和福利院遷入新校上課。新校占地面積37415平方米,建築面積12902.28平方米,學生食堂1895.3米,學生公寓3070平方米,室外附屬設施726.36平方米。
在學校每個最困難的時期,坡球的老百姓總是勇於站出來,為學校排憂解難。2000年9月,新遷學校路不通,村兩委成員王祖義、王應林、王行典等組織民眾修建了一條水泥小道和一條車道,2010年9月,新校剛復建,校園沒有圍牆,村兩委成員陸慶波、王行時、王丕豐等自發組織到學校值崗,為學校分憂,分擔教師工作量,維護校園安全。
通過這些舉措,為全面推行和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還給留守兒童學生和庫區移民學生一個快樂的童年,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硬體資源以及2012年8月獲得的鄉村少年宮學校項目款,室內建好了體育活動室、科技室、圖書閱覽室、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書法室、多功能廳、心理資詢室、微笑小屋、微機室、實驗室,室外建好塑膠籃球場、足球場、跑道、戲台、文化長廊、沙坑、高低槓、爬桿等設備設施。學校教師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把校園變成學生的樂園、家園。
第二、抓學校制度建設
1999年9月遷入後,學校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各項制度規範上牆,逐學期、逐學年不斷修改完善,特別是教師的競爭上崗制度、考核制度、考勤制度、教育教學質量獎懲制度嚴格執行,規範了教職工的工作態度和教育教學行為。如今學校的管理從全面化,不斷轉向規範化,科學化、精細化。保障了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
第三、抓教師隊伍建設
羅甸縣第四國小
羅甸縣第四國小
在學校更名為羅甸縣龍坪鎮第四國小初期,之前由於大部份教師長期處於學校管理鬆懈,制度執行不嚴的工作環境之中,工作懶散,責任心不強,業務水平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低效,教育教學質量低下。學校針對現狀下大力進行整頓,強抓師德師風建設,抓教師的業務學習、教研學習,以教研促教學,業務上開展“以老帶新”結對子幫扶活動。
2003年5月起,我校教師不斷走上鎮、縣、州級的教學競技賽場。王丹萍、孟永霞在2010年5月和2012年5月,分別獲全州國小語文教學技能大賽“二等獎”,2013年5月岑紅現、姚秀娟、周桂益分別獲全州科學、綜合實踐、音樂學科教學技能大賽“三等獎”,2014年6月王菊阜到雲南昆明參加全國國小英語視頻賽課評比獲“二等獎”。自2004年以來,學校選送教師到董當國小、羅蘇國小、沿河國小、溝亭國小、風亭中心校、董王中心校掛職支教,組織教師送教。
開展“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學校看學校”、“專家引領”等教師培訓活動,選派優秀教師先後到都勻、貴陽、香港、北京、上海、浙江溫州、廣州、昆明、新加坡培訓學習。組織骨幹教師到荔波縣第二國小、龍里縣第三國小、黔南師院的課改實驗基地——都勻平浪國小、安龍縣第五國小、習水縣金洲實驗國小、赤水縣第一國小、凱里市第五國小、貴陽白去區第一國小、桂林市民主國小等地觀摩和交流學習。2013年9月,學校外請黔南師院的專家、教授對我校教師開展為期三年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培訓。
羅甸縣第四國小
羅甸縣第四國小
通過採取措施,開闊教師的視野,教師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業務能力得到提高,拓寬教師的思維空間,使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越來越強。
第四、重視德育,狠抓養成教育
學校以“先把學生培養成人,後把學生培養成才”的德育理念,將德育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工作之中,以養成教育為突破口,以活動為載體,校內外結合,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每學期開學初,上好“開學第一課”,利用一周時間對學生進行校規教育,讓學生銘記在校一日常規。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帶領班級學生到學校的各功能室配合管理教師進行講解、示範、注意事項和相關要求,如圖書閱讀之後如何放、做科技實驗材料、器材如何取用,完後如何擺放器材、練完書法後要注意桌面衛生、體育活動室的體育用品如何使用、食堂就餐要排隊,用餐之後注意打理餐桌衛生、住校學生的物品怎么擺放、如何注意衛生習慣等等,都是開學第一周的教學內容。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每周各在班級必上好班課,利校園廣播宣傳每天的好人好事,每周開展“星級評比”活動,在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開展演講、講故事、作文、歌詠、書畫等比賽活動,陶冶學生,每學期邀請公安、交通、食品與衛生、電力、地質等部門領導或專業人士到學校為全校師生上大課,規範學生在校外的行為習慣,2002年底,當時擔任羅甸縣副書記的原縣長彭賢能,檢查工作的途中看到我校學生在放學路上懂禮貌的行為表現,很感動,在這個學期期末時主動提出參加學校的年終總結會,並要求縣教育局通知羅甸一、二、三小的校領導參與,推廣我校的教育經驗。
第五、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校歷年來,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嚴格要求教師既抓好基礎學科的教學,又不斷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如學校開齊、開足課程,不斷豐富和完善發展學生個性的音、體、美藝術課程,在管理方面嚴格要求教師按課表上課,不能占用、挪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技能學科課,同時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學校開設興趣小組,輔導教師每天下午放學後組織學生開展訓練活動,2012年8月獲得省公益基金超級大國助鄉村少年宮項目後,結合我校留守兒童學生多的特點,開設音、體、美、科技、書法、棋牌等十二個大項二十九個小項的活動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參加喜歡的活動項目。得到華南師大的幫扶,學校成為該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每年暑期大學生到我校組織學開展夏令營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讓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更好發展。
羅甸縣第四國小
羅甸縣第四國小
多年的實踐證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並沒有影響我校基礎學科的統考成績,而是逐年上升。在這裡以“健康、快樂、文明、發展”為校風,以“樂教、善教、會教”為教風。以“樂學、勤學、會學”為學風。學生在這所校園及家園的環境裡健康快樂的成長,讓這所美麗的學校真正成為他們學會做人、學習知識的殿堂。因此學校總結出了一條“以德輔美、以德益智、以德健體、以德促全”的素質教育新思路。
天道酬勤,學校先後榮獲了省、州、縣、鎮級先進黨支部、先進集體、先進學校,貴州省留守兒童示範學校,全國素質教育示範學校,省、州、縣綠色學校,貴州省語言文字示範學校,省級“五好”基層關工委等榮譽稱號。
縱觀學校的發展史,坡球人為追求文化知識,地方民眾、學校師生不折不撓,艱苦奮鬥,得到各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龍灘公司、移民局、社會愛心人士的關心支持,民眾自發組織開展五次大規模的建校活動,從私塾起家,五次易名,私館經過改良後命名為坡球初級國小,抗戰時期改為坡球保國民國小,解放後,辦學規模為村級完小,命名為和平國小、1976年增設戴帽國中班、村級完小,1999年10月為鎮級完小,改名為龍坪鎮第四國小,2012年7月成為縣級國小校,教師編制98人,學生達1600餘人,改名為羅甸縣第四國小。

文化傳統

清朝時期
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坡球地方文人擁現,私塾興起,才人輩出,坡球地方家族聯合辦學,在村寨中心地昂谷王澤高家開辦私人學館,後遷到羅家大院。分為蒙館和經館兩級。蒙館為啟蒙教育,開設課程為《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經館為參加科舉考試的童生設立,開設課程主要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
民國時期(1912—1949)
1912年9月(民國元年壬子八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國小校令,簡稱壬子學制。1913年(民國2年),政府在羅斛縣城開辦師範講習所,1914年,參加師範講習所獲得教員資格的王大昌、王澤清、陸景藩按羅斛縣公署要求,按當時的“四.三”分段學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將私熟學館進行改良為初小教育。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自然、圖畫、音樂等。1922年7月第一批改良後的學生初小畢業,這批初小畢業生中王大器、陸景魁、王大原等人升入縣城高級國小就讀。王大器、陸景魁後來到省城貴陽深造,直至工作。
1927年7月第二批初小生畢業。其中王大剛、陸運齊、王澤顯等人升入縣城高小。王大剛、陸運齊、王澤顯後來到省城貴陽深造,直至工作。
8月,改良後的私熟學館正式命名為坡球初級國小,時任校長為陸佐周,教師有王大昌、王勝蘭、王彩延。經費採取民眾自籌、政府補助的方式辦學,因無校舍,師生曾先後在村民家中、昂谷羅家大院、黃路黃家大院、降扁黃家大院上課。進一步對課程設定進行補充,在原開設的國文、算術、自然、圖畫、音樂的基礎上,增設《三字經》《百家姓》,修身、體操等。1928年羅斛縣縣長陳幼祿到學校視察時,對陸佐周校長的音樂課教學極為讚賞。
羅甸縣第四國小
羅甸縣第四國小
1930年修建學校,布其王恩仁無償讓地,坡球的村民投工投勞,出力獻料,1931年秋完工,建成了土、木、瓦結構的五間校舍,全校師生進入新校上課,有學生八十多人,其中女生七人,開設有一、二年級兩個教學班。1932年9月,組織學生參加全縣小學生運動會,武術表演獲集體獎,學生王澤高、羅文玉分別獲甲子男組跳高、撐跳高第三名,陸運極獲男子乙組蛇行競賽第三名。
1938年,坡球初級國小改為中一區坡球保國民國小,由王大原任校長,教育經費由國民政府統一開支。
1948年,陸社平擔任學校校長,試辦高小班。
1930年至1948年,先後更換了七位校長,定出了校訓:“誠樸敬義”,制定了一些學校管理規章制度。由於時局混亂,二至三年才湊合一屆畢業班學生,1933年、1935年、1937年、1938年、1942年、1945年、1948年學校才分別送出七屆初小畢業生,總計131人。
解放初期及文革時期(1950—1976年)
解放初期,由於地方騷亂,1950年停辦,直到1954年9月恢復,改名為“和平初級國小”由教導主任王行孝主持學校工作,有教師楊庭肖和陸運豐2人,招收學生104人,開設一年級兩個班。
1955年初王行孝調離,3月由教導主任畢世勛主持工作,教師增到5人,學生一百多人,開設一、二年級兩個班,課程增設發展學生個性的音樂、體育、美術。
1957年9月,學生增到170多人,開設一、二、三年級三個教學班。此時,因缺教室,校領導一邊借用民房上課,一邊爭取五星、新民兩村幹部民眾的支持,擴建校舍,民眾投工投勞,集資獻料,1958年初,建成了土、木、瓦結構,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的兩棟校舍。學生增加到200多人,人民公社化後,學校發展為完全國小,教師人數也隨著增加。此時,由於受“大躍進的影響,三四年級以上學生統一住校及附近農戶家,生活實行“大鍋飯”。
1960年至1962年,由於國民經濟處於最困難時期,糧食緊缺,學校辦學處於半癱瘓狀態,直到1963年,當地村民生活稍有改善,原輟學的大部份學生重返學校,學校得以恢復到六年級,在校學生200多人。
好景不長,1966年到1975年,學校受到“文革”的影響,全體師生也捲入這次政治浪潮中,教學秩序混亂,辦學不正常。
學校復甦時期(1976—1999年)
1976年“駁亂反正”之後,學校才恢復生機,增設了戴帽國中班,招收初一學生40人,共有在校學生290餘人。由於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校舍緊缺又是一大問題,時任校長王國文與教導主任唐伏銀帶領全校教師、國小高年級及國中部學生修路、拉磚運瓦,配合五星、新民兩村民眾增建校舍,第二年新擴建成一棟磚、瓦、木結構的260平方米的4個教室和3個辦公室的校舍。1978年9月,中國小一共有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20多人,其中國小部400多人。在崗教師27人。學校在1977至1978學年度獲全縣教育教學質量“三等獎”,初二物理亦獲全縣教學質量“三等獎”。
1980年,由於政府對國中辦學布局進行調整和對民辦代課教師進行清理整頓,國中部不再招生,1981年原有國中班畢業後停辦,學校維持完小規模。同時,為保證適齡兒童就近入學,時任校長王澤淵按照上級要求,動員雲里、交谷民眾各在寨中開辦一個教學點,設定一二年級一個複式教學班。
1984年9月,黃昌義接任王澤淵校長主持學校工作。這時,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修建的校舍已老朽坍塌,村委會、校領導爭取得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撥款三萬元,五星、新民民眾集資八千元,拆除危房,於1985年9月重建成了兩棟磚瓦木結構具有5間教室(南、北各一棟)的校舍。
這間期,學校狠抓學生的體育項目訓練,充分發揮學校的自然優勢,游泳就是一個具有特色的運動項目,增有學生王維秋、王必珍代表縣、州參省內外的游泳比賽。
1987年9月至1999年8月,王德生擔任學校校長,主持工作,這期間,做好“普六”工作的驗收。更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修建了學校的籃球場、搭建了水泥桌球台、購置了常用的體育器材,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課活動,特別是學校籃球場,成為坡球及周邊民眾節日休閒娛樂的文化廣場。
1997年,學校得到省發改委(原省計委)、信邦公司的資助,列為國家義務教育項目工程學校,重新選址於現羅甸碼頭南面的叫朗念勞的山堡上,於1999年8月建成了兩棟教學樓(“扶貧樓“和“義教樓”),一個廁所。校園占地面積為7267平方米,建築面積2117平方米。內有教室20間,小辦公室5間。

所獲榮譽

2017年11月,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2021年10月,入選2021年度擬命名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公示名單。

校園環境

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龍坪第四國小校坐落在貴州省黔南州內,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幹、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有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體育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們憑著開放的教育思想,領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質,進取的態度,奉獻的精神和踏實的作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學校以“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為育人理念,從整體改革實驗到差異教育的研究從二級循環活動的嘗試到創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網路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探索,捕捉著現代教育最敏感的話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學校一貫堅持“品牌、質量、服務”的意識,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質量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贏得了社會的讚譽,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學校之一。
羅甸縣第四國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