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香露茶,湖北省黃岡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田香露茶
- 產地名稱:湖北省黃岡市
- 品質特點:外在感官品質:清香持久,滋味鮮濃,營養豐富,經檢測春茶一芽一葉茶多酚≥21.2%,游離胺基酸≥2.1%,水浸出物≥39%
- 登記年份:2020年
產品介紹,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範圍,品質特性特徵,特定生產方式,包裝標識規定,
產品介紹
羅田香露茶清香持久,滋味鮮濃,營養豐富,經檢測春茶一芽一葉茶多酚≥21.2%,游離胺基酸≥2.1%,水浸出物≥39%。
自然生態環境
(一)土壤地貌情況:羅田香露茶生產區域地處羅田縣勝利鎮西北部,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為主,境內山巒起伏,常年雲霧繚繞,四季清泉不斷。森林覆蓋率達65%,茶園分布在山上,遠離城鎮、村民生活區及交通要道,隔離條件好,產地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無工業區,無污染。土壤為黃棕壤,有機質含量高。在自然植被下,表土有機質平均含量為89.7克/千克,全氮含量為3.77克/千克。 (二)水文情況。羅田香露茶生產地域內有勝利河,總長35.2公里。修建有小型水庫21座,小型水電站6處。源頭有北面香爐觀的落梅河,東面大弧坪的郵亭寺河,河溪共有11條。河床寬度一般約為50米,最大寬度為130米,上遊河床均為沙石結構,且多露石底,中下遊河床則為粗砂結構,水質潔淨,為天然淡水。 (三)氣候特點。羅田香露茶產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朝夕雲霧繚繞。產地內植被豐富,林木蔥鬱,空氣清新無污染。全年日照2047.1小時,年均輻射量109.25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氣溫11.4攝氏度,全年降雨量為1400mm至16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年平均霜日132天,降雪日8.5天,冬天積雪厚,冰凍時間長,氣溫低,春天茶園病蟲害少。
地域範圍
羅田香露茶產於湖北省羅田縣,生產地域範圍為羅田縣勝利鎮西北部,範圍內茶園種植面積為247公頃,包括香爐觀茶場及周邊十六個村,分別為塗家鋪村、陳家山村、畈裡邊村、高山村、甘家沖村、瓦學村、梅花坳村、楊家畈村、松子關村、脫甲嶺村、黃泥畈村、洗兒嶺村、汪家沖村、翁家垸村、大劉垸村、黃泥崗村,地理坐標為東經31°13'—31°27',北緯 115°42'—115°53'之間。
品質特性特徵
1.內在品質指標:清香持久,滋味鮮濃,營養豐富,經檢測春茶一芽一葉茶多酚≥21.2%,游離胺基酸≥2.1%,水浸出物≥39%。 2.外在感官:成品茶外形扁平光直,芽頭肥而短;色澤蒼翠綠潤;湯色黃綠明亮;甘醇爽口,回甘持久,有板栗香;葉底黃綠勻整。具有色綠、香高、味濃、耐泡、回甘、形美的獨特品質。 3.安全要求 羅田香露茶符合GB 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 276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有關規定。 羅田香露茶執行《綠色食品 茶葉》NY/T288標準。
特定生產方式
(一)產地選擇:羅田香露茶產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呈微酸性最為適宜,可根據當地土壤酸鹼性進行表述,水源充足、方便。要保證能抗旱,能排澇。選擇地勢平緩、開闊通風、集中連片的地塊。 (二)品種選擇:羅田香露茶品種選擇應適宜本地生態環境,選擇抗逆性、抗病性強,耐寒且優質、高產的本地優良品種。 (三)生產過程管理: 1.茶葉種植 (1)環境選擇 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周圍無污染源的地方作為羅田香露茶茶生產基地。為確保茶葉的質量,在進行大氣、水質、土壤和茶樹的取樣,檢測分析污染殘留物質時,各項污染物的含量低於我國相應的環境質量標準和食品衛生標準的規定值。 (2)空氣品質 羅田香露茶基地的環境空氣品質,符合國家《綠色食品標準》(NY/T288)中規定的標準要求。 (3)用水質量 茶園灌溉用水無污染,符合國家《綠色食品標準》(NY/T288)中規定的標準要求。 (4)土壤質量 茶園基地土壤的土層深厚,可耕土壤厚度在50cm以上,排水和透氣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較強,營養豐富,耕層有機質含量高,茶園土壤質量符合國家《綠色食品標準》(NY/T-288)中規定的標準要求。 (5)周邊環境 生產基地周邊生態環境優良,自然植被豐富,茶園與交通幹線、工廠和城鎮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附近及上風口沒有污染源。 茶葉種植區與常規農業區之間,具有50-100米以上寬度的隔離帶。以山林、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並用人工果、林和作物為隔離帶。 (6)園地規劃與開墾 全面規劃是羅田香露茶基地建設的前提。因地制宜設定場部、種茶區(塊)、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統,以及防護林帶、綠化區、養殖業和多種經營用地等;制定出技術要求、實施方案與進度計畫。 園地開墾,對於15度以下的緩坡地,首先清除地面雜物,然後進行兩次耕作,初墾深度在50厘米以上,翻埋雜草,對小竹、金剛刺、蕨類、茅草等宿根性雜草的根莖必須徹底清除,復墾30厘米左右、平整地面。 坡度在15-25度的山地,建築等高水平梯級園地,全面深耕,種植帶平整後種茶。在水土流失較大的坡地和山頭,有目的地保留植被、植樹造林。 在茶園與山林或農田交界的地段修建隔離溝,茶園路邊坡地植樹種草,茶園內根據地勢修建排灌溝、蓄水池等以加強水土保持。 每30畝左右茶園附近修建一個積肥坑;生產者平時可不斷將各種有機物料(如雜草、秸桿、畜糞、綠肥等)堆積於坑內,經堆制腐熟後、供茶園施用。 (7)茶園道路與水利 山地茶園,幹道設在坡腳、支道與步道按“S”形繞山開築。禁止陡坡茶園開設直上而下的道路,以避免水土沖刷與茶園作業不便。 園地範圍內的溝、渠等水利系統設定,均與道路網緊密配合,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做到小雨不出園,大雨時能蓄能排,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茶園移動式噴灌系統,保證茶樹生長具有適宜的水肥條件。 (8)茶樹的品種與種植 主栽選擇抗逆性、抗病性強,耐寒且優質、高產的本地傳統優良品種。 種植規格與密度。種植規格:採用大行距150-16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株距16厘米,雙行單株;密度:每0.067公頃栽植5000—6000株,並預留同齡茶苗於苗圃,以備苗期補缺之用。 2.茶園的管理 (1)幼齡茶園 幼齡茶園採用定型修剪培養樹冠,茶園中70%茶苗超過30厘米,粗度達0.3厘米以上時,離地18-20厘米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剪高度離地30-35厘米剪平;第三次高度離地45-50厘米剪平,同時用整枝剪剪去細弱枝、病蟲枝。 (2)投產茶園 ①耕作: 春前淺耕:立春,普遍耕作一次,深度10-15厘米。 春茶後淺耕:立夏前後,深度10厘米左右。 夏茶後淺耕:小暑-大暑,深度10厘米左右。 冬前深耕:在秋茶採摘後進行一次較深(15-25厘米)的耕作。 ②施肥: 基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需經高溫發酵30天,充分腐熟後方可使用,當年秋天開溝深耕,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畝施用農家肥1500kg-2000kg左右。根據土壤條件,配合施用過磷酸鈣20-30㎏∕畝。 追肥。追肥一般茶園以綠肥為主,在每年茶葉開採前一個月左右 ③投產茶園的採摘:按標準分批、多次、留葉採茶按同等嫩度的原則採茶。 留葉:視茶園長勢,一般採取春留魚葉或真葉采,夏茶或秋茶留一片真葉采,常年保持葉面積指數4-5之間。 ④修剪標準:一是輕修剪,目的是平整樹冠,刺激下輪新梢萌發,每年進行一次。方法:剪去樹冠表層枝葉3-5厘米。二是深修剪,對病蟲枝、雞爪枝、冗枝較多的茶園,每隔3-5年進行深修剪一次。方法:剪掉樹冠上層15-20厘米枝葉,重新培養採摘面。 3.病蟲害防治 (1)農業防治 選擇種植對病蟲害抗性強的茶樹品種。 加強茶園科學管理,增強樹勢,重點搞好土壤管理和整形修剪,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抗性。 (2)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和生物農藥(包括動物源、植物源和微生物源農藥)防治茶樹病蟲害並加強對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敵保護,以蟲治蟲。 利用有益的細菌、真菌、放線菌及其代謝產物防治病蟲害。 利用病毒治蟲。病毒具有專一性、持效性長、效果好,對環境安全。 (3)物理防治: 利用各種物理因子(光、熱等)人工或器具防治病蟲害,如人工捕殺、燈光誘殺、色板誘殺等。 (4)礦物源藥劑封園:秋茶結束後允許使用石硫合劑和波爾多液封園,減少次年病蟲發生量,壓低病蟲害越冬基數。 4.羅田香露茶茶製作工藝 (1)鮮葉採摘 羅田香露茶主栽品種為選擇抗逆性、抗病性強,耐寒且優質、高產的本地傳統優良品種。當茶樹有5%-6%的一芽一葉時,即開園採摘。 適時採摘:當茶樹蓬面呈現5%-6%的一芽一葉鮮葉時,即開園採摘。春茶採摘周期一般3—5天。夏、秋茶及時採摘,避免鮮葉老化造成浪費。雨天不採摘。 分級別採摘:鮮葉採摘等級分為“單芽”、“一芽一葉芽”、“一芽二葉”等類型。根據製作乾茶的種類和質量等級要求,做到按標準及時分批採摘。先達標先採,後達標後采,使鮮葉整齊度達到基本一致。 採摘質量:手工採摘鮮葉有四點要求。一是實行“提手采”的方法,即用雙指捏住芽葉往上提起,不能用指甲掐。並注意鮮葉在手中不緊捏,不緊壓;二是保持所採摘的鮮葉,無論是單芽或一芽一葉,整齊度要達到基本一致,不能混雜;三是採用透氣性好的竹筐、竹簍等容器盛裝鮮葉;四是保持鮮葉純淨,不隨帶鱗片、茶桿、茶果或其他夾雜物。 (2)鮮葉攤放和處理:鮮葉採摘後必須經過適度攤放,若為雨水葉,最好用鮮葉脫水機脫去葉表水再行攤放。攤放場所要陰涼(避免日光直射)、清潔、空氣流通。春季高檔鮮葉一般攤放10小時左右,攤放在篾墊或竹匾上,厚度在3厘米左右,失重率掌握在15%左右,中低檔葉,攤放時間可適當減少,失重率掌握在8%左右為好。以鮮葉表面稍失去光澤清香氣顯露為度。若攤放適度,殺青葉色澤綠翠均勻,攤放不足,成茶色澤偏暗,攤放過度,鮮葉易變質,成茶香氣低,色澤差。 (3)機制殺青,可用40-60型滾筒式殺青機,也可用多功能名茶炒制機。 使用滾筒式殺青機殺青時,在筒體溫度達到250℃,出口處空氣溫度達到90℃時開始投葉,投葉應保持均勻,殺青至含水率為55 -58%,減重率45-50%為宜,開動筒體後端下部小型電風扇,把殺青葉吹冷,然後再作適度攤涼,再投入名茶多功能機開始下道工序的理條。 採用名茶多功能炒機殺青時,開動機器,使熱源對鍋體加熱,在鮮葉投入前在鍋面塗抹少量制茶專用油。當鍋體溫度達到130-140℃,槽中空氣溫度在80-90℃時,開始投葉,每槽投葉量掌握在0.10-0.15公斤,切勿過多或過少,這時槽鍋的往復頻率應為130轉/分鐘。殺青時要正確控制殺青時間和殺青程度。在鍋體溫度和投葉量均適宜狀況下,股殺青時間控制在3-4分鐘為宜,在殺青葉顏色己轉暗,葉質已柔軟,並且基本成條時即可出鍋,出鍋後及時攤涼,約30分鐘後投入名茶多功能機進入整形工序。若對加工葉吹熱風,可在鮮葉下鍋後1.5分鐘後開始吹風,持續時間約50秒,對保持殺青葉的顏色翠綠作用較大。 (4)整形:這是機制加工殺青工序後繼續失水和形成扁緊外形的關鍵工序。整形時鍋體溫度約120℃,槽中空氣溫度70℃為宜,每槽投葉量為殺青葉0.12公斤,中低檔原料可少投些,原料下鍋後先不加壓拋1分鐘左右,鍋體往復頻率為每分鐘120轉左右待葉質轉柔軟時,加入輕壓標,炒制1分鐘,然後取出壓棒,拋炒1-2分鐘,使葉表面水分揮發,再加輕壓棒,壓炒4-6分鐘,當芽葉外形基木扁平緊直,已達7成乾時,取出壓棒,再拋炒1分鐘左右出鍋,整個整形過程約需10-12分鐘。 (5)輝鍋:輝鍋時的鍋體溫度約為110℃,槽中空氣溫度60℃為宜,槽鍋往復頻率每分鐘105轉上下,每檔投葉最為0.10-0.12公斤整形葉。作業時,先拋炒1分鐘,待葉溫上升,茶條轉軟,加入輕壓棒,輕壓炒制1分鐘,取出輕棒,再熱炒I分鐘,這時茶條已漸有觸手感,則可加入重量為0.25 公斤的重棒,進行重壓炒制約7-8分鐘,槽底已見茶末時,取出重棒,炒至含水率6%以下時,完成炒制過程,操作得當,成茶外形一般能達到扁平、光滑、緊直的要求。但在生產中,使用名茶多功能炒制機全程炒制香露龍井茶,稍微操作不當,成品茶往往扁平有餘,緊結光滑不足,有時芽尖還出現開叉現象,並且香氣不足,滋味較生澀。因此生產中一般採取在名茶多功能炒制機內輝鍋至含水率12%左右即出鍋, 然後用手工在電炒鍋內進行挺炒輝乾和磨光,直至達到足千要求,時間約需10-15 分鐘,這樣機手結合炒制的龍井茶,可以達到龍井茶扁平、光滑、緊直的要求,香氣滋味也具有香露龍井茶的品質特點。 (6)產品貯藏:羅田香露茶產品貯存在清潔、乾燥、低溫、避光、通風無異味的專用倉庫,倉庫周圍環境清潔衛生,沒有任何污染源,嚴格禁止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物品和化學合成物質等物品混貯。採用充氮或真空封包裝和低溫貯藏,標誌和批次等應清楚醒目。 5.生產記錄要求 建立生產檔案,對品種、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採收、加工過程和方法以及環境因素等重要事項進行記載。生產檔案至少保存 2年。
包裝標識規定
明確表述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