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縣人,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中國東部新生代火山岩及其深源包體的研究;此後,陸續將研究範圍拓展到火山岩與煤盆地形成、火山活動與生態環境、岩漿活動與造山過程反演、岩漿作用與成礦等研究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照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省南康縣
簡介,教育經歷,成就榮譽,研究興趣與領域,科研項目,講授課程,學術專著,科研論文,
簡介
教育經歷
1978年畢業於原長春地質學院區域地質及礦產勘探專業;
1982年畢業於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岩石學專業岩石物理化學研究方向,獲理學碩士學位;後留校工作至今
1996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區域岩石大地構造研究方向,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2.12~1993.3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進修;
1996年獲博士學位
1999.12~2000.5在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分校進修。現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就榮譽
科研方面,先後參與完成國家重大基礎發展規劃(973)項目1項、部級重點攻關項目2項、行業基金項目3項,原地礦部定向基金、教委博士導師基金、中科院開放實驗室項目和本校自選項目各一項。
科研過程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固相線以下的相平衡原理再造深部作用過程的方法和套用實例(1984),認為龍崗地區上地幔曾經上隆至少18公里,玄武質岩漿的形成可能與此有關,從而確認了減壓熔融的可能性,為鄧晉福教授等提出地幔熱柱的觀點提供了一個方面的熱力學約束條件;對中國東部新生代煤成熟度高與煤成氣提供了深部制約因素,認為撫順盆地第三紀煤的成熟度高與火山作用提供熱源有關(1987);在就山旺盆地火山作用與古生態研究過程中,提出並論證了山旺盆地為火山口成因的觀點,對火山作用及其產物與生物大量死亡的關係作出了合理解釋(1990);對從岩漿活動及其產物的構造屬性再造造山作用過程提出了具體操作方法與實例,合理地再造了太行山板內造山帶的形成過程(1996);從岩漿作用的角度合理指出了東崑崙地區的構造演化歷史和成礦作用的主要控制要素,為柴達木盆地周邊地區金與銅多金屬找礦預測提供了重要基礎;根據青藏高原及其鄰域的新生代火山岩研究,結合地球物理探測和構造形變研究成果,提出關於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是三種構造體制相互作用的結果的認識(2003)。
研究興趣與領域
區域岩石大地構造:
主要基於火成岩形成條件的研究,探討各類火成岩及其組合與區域地質演化的時空聯繫,將火成岩的各項屬性及其變異特徵與區域地質背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代表性作品為《太行山造山帶岩漿活動及其造山過程反演》,是國內從火成岩研究角度反演造山過程的第一次嘗試,對我校宋鴻林教授提出的板內造山作用科學命題進行了論證。
地球動力學:
基於地質過程驅動能量的思考,探討各種地質過程之間的有機聯繫,在綜合我校莫宣學教授等提出的事件序列的基礎上,提出了地球動力學事件鏈的構想,在能量驅動的基礎上將各種不同的地質過程有機地連結在一起。代表性作品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來自火成岩的約束》,將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的地球動力學系統劃分為碰撞構造體制、岩石圈拆沉構造體制、大型走滑斷裂構造體制和成礦構造體制等四個地球動力學子系統,較好地解釋了與青藏高原形成有關的主要地質現象。
岩漿作用與成礦:
基於地球物質聚散規律的物理化學條件,探討岩漿作用過程對成礦作用的物質與能量支撐,得益於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張德全研究員的礦床學理論和方法學指導,與張德全等共同完成了柴達木盆地南北緣成礦地質背景等研究報告。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和“973”項目的資助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羅照華帶領的研究組,從地球動力學的視角討論了成礦作用的基本問題,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實際地質觀察的基礎上,較系統地闡述並發展了透岩漿流體成礦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岩漿系統和成礦流體系統是來自地球深部的兩個地質系統,這兩個系統常常因相互需要而疊合在一起,形成我們現在觀察到的火成岩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成礦現象。由此揭示了成礦作用的前提條件,以及成礦作用的規模和位置的影響因素。相關成果刊登在《地學前緣》、《岩石學報》等學術期刊上。據悉,研究人員以岡底斯帶曲水岩體的野外地質觀察為依據,結合礦床學家的研究成果,對透岩漿流體成礦作用的可能意義進行了綜述。在綜合考慮了近年來地球物理測深、區域構造、岩漿活動、成礦作用、磁性地層學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後,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根據這個模型,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3個構造體制:碰撞構造體制、拆沉構造體制和大型走滑構造體制,它們共同受控於印度—亞洲大陸地幔匯聚過程。在這個模型中,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受到來自軟流圈的物質流的頂托,其中熱流體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這意味著,青藏高原之下富含深部成礦流體,因為不同深度水平上封存的流體可以由於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匯聚在一起。但是,這些流體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必然的成礦作用。特別是在藏北高原,由於總體的熱環境和流體主要以滲濾方式上升,缺乏大規模成礦的邊界條件。但是,隨著地幔物質的放射性遷移,它們有可能被遷移到岡底斯帶或藏東地區,並在那裡與俯衝板塊所釋放的流體相遇。因此,岡底斯帶和藏東地區應當是良好的混沌邊界,非常有利於成礦作用的發生。但是,即使這樣也並不意味著成礦作用的發生。如前所述,深部流體成礦作用的重要條件是傳遞介質和快速上升。岩漿活動是可以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唯一地質過程。岩漿的起源是岩石圈災變的過程,亦即要求地質過程發生的突然性。因此,課題組提出了地球動力學事件鏈的概念,將深部地質過程作為地球淺部所有地質過程發生的觸發器。在一個持續擠壓的地質環境中,岩石圈拆沉作用可能是觸發岩漿活動的最合理方式,長期的擠壓實際上是導致岩石圈連續變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岩石圈將逐漸增厚和分異,因而是一個漸變過程。當岩石圈增厚導致的重力不穩定性達到某種限度時,拆沉作用就會發生,並觸發岩漿活動和短時間的岩石圈伸展。這時,隱藏在深部多時的成礦流體系統就有可能趁機上升,並“推動”岩漿快速達到地表附近。因此,岡底斯帶和藏東地區具有很好的成礦遠景,那裡已發現許多礦床,是我國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後備基地。
科研項目
1、羅照華·塔里木盆地南北緣深源包體、玄武岩及其深部信息·(白志達)·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03-1-1 (已完成)
2、羅照華·塔里木盆地南北緣新生代火成岩與印度-亞洲大陸碰撞·(白志達等)·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05-1-1
3、羅照華·華北地區現今岩石圈導電性結構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魏文博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40434010)
講授課程
岩石學是地球科學的主體基礎科學之一,系統地介紹了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三大類岩石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新成果與新進展,以及有關礦產資源。介紹了岩漿岩的產狀和相、物質成份、結構構造、分類命名、岩石類型及其特徵、岩石化學、岩石物理化學、岩漿起源與演化、結晶過程及實驗相圖、岩漿岩共生組合及成因。介紹了沉積岩的形成作用與機理、構造及其成因、分類命名、岩石類型及其物質成分和結構構造特徵、沉積環境和沉積相、沉積作用和板塊構造的關係、沉積與流體力學。介紹了變質岩的變質作用、變質反應及其影響因素、物質成份、結構構造、分類命名、礦物共生組合及圖解、變質相與變質相系、變質岩類型及其特徵與成因。
學術專著
1、羅照華,鄧晉福,韓秀卿·太行山造山帶岩漿活動及其造山過程反演·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12-12
2、鄧晉福,趙海玲,莫宣學,吳宗絮,羅照華·大陸根-柱構造——大陸動力學的鑰匙·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6-8
3、於學政,鄧晉福,羅照華·青藏高原隆升與東崑崙地區金礦遙感地質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6-5
羅照華,馬大銓、莊文明、姜耀輝等·花崗岩漿作用與區域岩石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5-1
4、鄧晉福,羅照華,蘇尚國等·岩石成因、構造環境與成礦作用·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12-1
5、羅照華等. 透岩漿流體成礦作用導論. 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科研論文
1、羅照華,魏陽,辛厚田等·造山後脈岩組合的岩石成因——對岩石圈拆沉作用的約束·岩石學報·2006,22(6):1672-1684
2、羅照華,莫宣學,侯增謙等·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來自火成岩的約束·地學前緣·2006,13(4):196-211
3、羅照華,莫宣學,萬渝生等·青藏高原最年輕鹼性玄武岩SHRIMP年齡的地質意義·岩石學報·2006,22(3):578-584
4、諶宏偉,羅照華,莫宣學等·東崑崙喀雅克登塔格雜岩體的SHRIMP年齡及其地質意義·岩石礦物學雜誌·2006,25(1):25-32
5、呂勇軍,羅照華,任忠寶等·西南天山托雲盆地新生代玄武岩中巨晶的研究·中國科學D輯·2006,36(2):154-166
6、Mo X, et al.·Volcanic records of India-Asia collision and post-collision processes·EGS-AGU-EUG Joint Assembly, Abstract online·2004-6-17
7、Liu CD, Mo XX, Luo ZH et al.·Mixing event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derived magmas in Eastern Kunlun: Evidence from zircon SHRIMP II chronolog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1,49(8):828-834
8、劉成東,莫宣學,羅照華等·東崑崙殼-幔岩漿混合作用:來自鋯石SHRIMP年代學的證據·科學通報·2004-3-1,49(6):596-602
9、羅照華, 白志達, 趙志丹等·塔里木盆地南北緣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質意義·地學前緣·2003-9-1,10(3):179-189
10、趙志丹,蘇尚國,賴興運,羅照華·《岩石學》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中國地質教育·2003-9-1,(3):41-44
11、李志紅、羅照華、趙志丹等·關於課堂教學與學生狀況的調查與思考·中國地質教育·2003-9-1,(3):18-22
12、趙志丹, 莫宣學, 羅照華,等·印度-亞洲俯衝帶結構——岩漿作用證據·地學前緣·2003-6-9,10(3):149-157
13、Luo ZH et al.,·The ages of Taxkorgan alkaline intrusive complex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geological history·EGS-AGU-EUG Joint Assembly,Abstract online·2003-6-1
14、羅照華,柯珊,莫宣學·塔什庫爾乾鹼性雜岩體形成時代及其地質意義·新疆地質·2003-3-1,21(1):46-50
15、羅照華·地質學創新及其控制要素·中國地質教育·2002-9-1,(3):22-24,58
16、羅照華,柯珊,諶宏偉·埃達克岩的特徵、成因及構造意義·地質通報·2002-6-9,21(7):436-440
17、羅照華, 諶宏偉,柯珊,羅飛·內蒙古蘇尼特左旗東蘇岩石系列的成因與演化·中國地質·2002-6-1,29(3):291-296
18、羅照華,柯珊,曹永清等·東崑崙印支晚期幔源岩漿活動·地質通報·2002-6-1,21(6):292-297
19、羅照華·地質學創新及其控制要素·王恆禮等主編:《創新思維與地球科學前沿》·2002-6-1,:133-138
20、Xiao X., Liu X., Gao R., Luo Zh.·Collision tectonics between the Tarim block(basin) and the northwestern Tibet Plateau: New observations from a moltidisciplinary ge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in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Acta geologica Sinica·2001-6-1,:126-132
21、陳岳龍,羅照華,劉翠·對揚子克拉通西緣四川康定-冕寧變質基底的新認識—來自Nd同位素的證據·地球科學·2001-5-1,26(3):279-285
22、鄭建平,路鳳香,S. Y. O'Reilly,羅照華·新疆托雲地幔單斜輝石微量元素與西南天山岩石圈深部過程·科學通報·2001-3-1,46(6):497-502
23、羅照華,蘇尚國,劉翠·大椅山玄武岩中幔源透輝石岩的輝石出溶作用及其地質意義·現代地質·2001-3-1,15(2):184-188
24、Deng JF, Mo XX, Luo ZH et al.·Inhomogeneity of the lithospher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mplications for geodynamics·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12-1,ISSN1006-9313:56-63
25、ZHENG JP, LU FX, S. Y. O'Reilly & Luo ZH·Trace-element of Tuoyun clinopyroxene: Implication for the deep processes of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west Tianshan, West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1-12-1,ISSN1006-9313:1206-1210
26、Luo ZH, Xiao XC, Cao YQ et al.·The Cenozoic mantle magmatism and motion of lithosphere o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1-12-1,ISSN1006-9313:10-17
27、羅照華,肖序常,曹永清等·青藏高原北緣新生代幔源岩漿活動及構造運動性質·中國科學(D輯)·2001-12-1,31(專輯):8-13
28、鄧晉福,莫宣學,羅照華等·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動力學意義·中國科學(D輯)·2001-12-1,31(專輯):55-60
29、羅照華,張文會,鄧晉福等·西崑侖地區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包體·地學前緣·2000-6-3,7(1):295-298
30、Luo ZH et al.·Implications of the deep-seated xenoliths in Cenozoic basalt in Kangxiwa, weatern Kunlu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3-1,7(Suppl.):76-78
31、羅照華,馬拉庫舍夫,潘妮婭,蘇尚國·銅鎳硫化物礦床的成因·礦床地質·2000-12-1,19(4):330-339
32、曹永清,羅照華,鄧晉福等·東崑崙-柴達木北緣地區早古生代火山活動與構造演化·地質論評·1999-9-1,45(增刊):1002-1009
33、羅照華,鄧晉福,曹永清等·青海省東崑崙地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動與區域構造演化·現代地質·1999-6-3,13(1):51-56
34、鄧晉福,羅照華,趙海玲等·岩漿作用、深部殼幔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地質論評·1999-6-1,45(增刊):21-25
35、Luo ZH, Deng JF, Cao YQ, Zhao GH·Magmatic activities and orogenic process of Taihangshan intraplate orogen·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99-3-1,10(1):76-79
36、羅照華 鄧晉福等·太行山構造岩漿帶K-Ar法同位素年齡分析·現代地質·1996-9-1,10(3):344-349
37、羅照華,鄧晉福,羅飛,李玉文,曹永清·內蒙中部深成侵入岩譜系單位及構造岩漿活動初探·現代地質·1995-6-1,9(2):203-211
38、羅飛、羅照華、李述靖、鄧晉福等·內蒙古中部白堊紀鹼性花崗岩的發現及意義·現代地質·1995-6-1,9(2):203-211
39、李玉文,鄧晉福,羅照華,曹永清,羅飛·內蒙蘇尼特左旗地區堆晶角閃輝長岩的發現及地質意義·現代地質·1995-6-1,9(2)
40、Lu Fengxiang & Luo Zhaohua·Eastern China-4000 kilometers and Western China-several places of mantle samples from alkali basalts·ISCRPXCE,Abst·1992-9-1
41、周正國,羅照華,何明躍·對北京房山岩體填土單位的初步探討·中國區域地質·1992-6-1,2
42、羅照華等·山旺盆地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現代地質·1992-3-1,6(1)
43、楊慕華,李鳳林,羅照華·山東臨朐山旺組火山集塊岩和辮狀河道沉積物發現的意義·現代地質·1991-9-1,5(3)
44、羅照華等·吉林省輝南縣大龍灣地區火山地質及岩石學特徵·地球科學·1991-9-1,16(3)
45、羅照華·吉林輝南大椅山玄武岩中超鎂鐵岩包體的研究·地球科學·(1): 73-80
46、羅照華, 莫宣學, 盧欣祥, 陳必河, 柯珊, 侯增謙, 江萬. 2007a. 透岩漿流體成礦作用——理論分析與野外證據. 地學前緣, 14(3), 165-183
47、羅照華, 黃忠敏, 柯珊. 2007b. 花崗質岩石的基本問題. 地質論評, 53(Suppl.):180-226
48、羅照華, 梁濤, 陳必河, 辛後田, 柯珊, 張自力, 程素華. 2007c. 板內造山作用與成礦.岩石學報,23(8): 1945-1956
49、羅照華, 盧欣祥, 郭少豐, 孫靜, 陳必河, 黃凡, 楊宗鋒. 2008a. 透岩漿流體成礦體系. 岩石學報, 24(12): 2669-2678
50、羅照華,盧欣祥,陳必河,黃凡,楊宗鋒,王秉璋. 2008b. 碰撞造山帶斑岩型礦床的深部約束機制. 岩石學報,24(3): 447-456
51、羅照華, 盧欣祥, 陳必河, 李明立, 梁濤, 黃凡, 楊宗鋒. 2009.透岩漿流體成礦作用導論. 北京:地質出版社,1-177
52、羅照華,盧欣祥,許俊玉,劉翠,李德東. 2010. 成礦侵入體的岩石學標誌. 岩石學報, 26(8): 2247-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