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定慧寺巷內。

羅漢院建於唐鹹通二年(861年),初名般若院,五代吳越時改稱羅漢院。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磚塔一對,稱雙塔。清鹹豐十年(1860年)寺毀於戰火,僅存雙塔及正殿遺址。雙塔高326米,八角七層,為磚砌仿木構樓閣式塔。殿址在雙塔北,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現存石柱、石礎、石羅漢殘像、碑刻等遺物。

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 外文名:Twin-Pagoda and Relics for Grant Hall Of Arhat Temple
  • 位置: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定慧寺巷
  • 始建:唐鹹通二年
  • 雙塔高:326米,八角七層
遺址介紹
物質文化遺產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當年貶謫惠州的大文豪蘇東坡與寺中主持結為摯友,往來蘇州必寄寓寺中,並用詩詞相贈,後人勒石寺中,傳為佳話,寺中曾建有蘇公祠,如今《蘇文忠公宋本真像》和《蘇文忠公祠募修詩碑》二碑尚存。定慧寺與羅漢院相距不遠,在寺中就能看見雙塔探出挺拔的身姿,如同兩支神來之筆,書寫著千年風骨。羅漢院雙塔和正殿都是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所建,惜清鹹豐十年(1860年)正殿毀於戰火,僅存遺址,現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院雙塔東西對峙,相距甚近,從外觀和結構看它們幾乎孿生,所以俗稱“兄弟塔”或“姑嫂塔”。雙塔為八面七級磚構仿木樓閣式,磚面用紅黃兩色粉飾,塔身逐級收分,直入雲霄,表達了精巧秀美的江南風格。塔基為石砌八角形,四面設垂帶踏跺。底層原有木構的副階周匝,二層以上塔身設有平座腰檐,腰檐各用三層板磚與菱角牙子交錯疊澀,頂覆灰瓦,翼角如飛。平座下用疊澀和櫨斗等,原有欄桿已無存。塔身有八角形倚柱和方槏柱隱出,柱頭承闌額,無普拍枋,每面有壺門或假破子欞窗,各層錯開布置。除頂層外其他各層各面用補間鋪作一朵,底層為一斗三升,二至五層為單抄計心造四鋪作,第六層為雙抄偷心造五鋪作,二至七層的轉角鋪作在兩邊各出30度的斜栱,令栱用鴛鴦交手栱。塔內除第五層為八角形外都是方形塔心室,各層用交錯轉換45度的“錯角結構”,以加強塔身穩定性,樓板由角柱、斗栱等撐托,塔內有木梯可登臨,但估計考慮到安全因素已取消。塔剎與塔身相比顯得特別高聳,全部鐵制,由剎座、剎桿、覆缽、相輪、露盤、寶葫、鏈條等構成。雙塔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線下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姿態,或玲瓏,或高大,或深沉,或張揚,但自我感覺還是從北面逆光下看雙塔最有型,那種比翼雙飛的升騰之勢給人以力量。
羅漢院正殿遺址在雙塔北面,根據清華大學和東南大學的測繪復原可知,該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似正方形,單檐歇山頂,三面有迴廊,前出月台。遺址上保留了部分地栿、柱子、柱礎、覆盆等石制構件,柱子有圓形、八角形和瓜楞形三種,有的整根完好,有的不足半截,但它們依然倔強地屹立於風雨之中,展現了劫難之後的無所畏懼,也展示了“殘缺的美才是真實的美”,不少殘柱“古為今用”擺放起泛著綠葉的盆景,好比是老朽的樹樁又孕育出新的生命。這些石柱以前檐柱最為精美,在圓形的柱身上用壓地隱起的技法雕刻出纏枝花卉和華生童子的形象,柱礎為礩形,覆盆素平或同樣為纏枝花卉和化生童子圖案,它們是印證《營造法式》石作雕刻制度的重要實例,這些宋初石雕線條流暢,構圖洗鍊,技藝精湛,可以想像出宋朝人所追求的風雅生活和精神世界。
羅漢院東、西、北三面的迴廊以及庭院的各個角落還散落著宋代以來的眾多磚石雕文物,無論是圓雕的飛禽走獸,高浮雕的人物形象,還是線刻的幾何紋樣,繁縟也好,古拙也罷,都閃動著古代匠人智慧的光芒。在寂寞無邊的冬季,在寂寞無邊的羅漢院,在寂寞無邊的建築和石頭之間,是一場寂寞無邊的無聲對話,牆角那些遺失了首級的羅漢造像如有聲,會告訴我們什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