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羅源灣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於福建省政府1998年3月批准建立省級開發區,定名為福州羅源灣開發區。開發區位於福建沿海羅源灣北部沿岸,西距羅源縣城3km,北部以104國道為邊界,西側有溫福鐵路和201省道通過,向東由規劃中的疏港鐵路和疏港公路與羅源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源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成立時間:1992年
  • 地點:福建沿海羅源灣北部沿岸
  • 總面積:31.46平方公里
開發區簡介,性質與規劃,建設現狀,產業結構功能,功能布局,

開發區簡介

羅源灣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1998年被福建省政府確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1999年經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全國首個土地綜合開發整理示範區,2000年被福建省政府確定為福州港深水外港。201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福州台商投資區環羅源灣北岸松山片區,規劃總面積31.46平方公里。
羅源灣開發區包括三個區塊,範圍覆蓋松山鎮鎮區及樹柄、歧後、歧頭、南岐、渡頭、呂洞、泥田、跡頭等8個行政村,其中,區塊一:東至松山鎮跡頭村,南至江濱北路,西至五里橋,北至104國道;區塊二:東至岐後村,南至馬鞍塘,西至五北公路,北至江濱南路;區塊三:東至岐頭村,南至岐後村,西至馬鞍塘,北至江濱南路。
開發區總體上分為南、北兩片,沿起步溪南北兩岸分布。北片西接羅源縣白鷺自然保護區,東接羅源港跡頭作業區,北部為丘陵山地;南片西接羅源縣老城區,東接規劃建設的羅源新城區。

性質與規劃

根據《羅源灣開發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羅源灣開發區“十一五”發展規劃》、《福建羅源灣(北岸)城市總體規劃》及國家、省有關部門的批覆,開發區性質為:省級工業園區和市級工業集中區之一,重點發展冶金機械、新型建材、能源、電子、包裝、食品等產業。 開發區規劃目標為:促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力爭近中期(2006~2015年)形成以冶金機械、電力能源、建材(石材)、輕工紡織、現代港口物流等臨港工業為支柱產業和以高優農業(水產養殖)、濱海旅遊為重點產業的產業結構;中遠期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創造條件培育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海洋)、新材料、綠色食品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推進開發區產業結構的最佳化與升級,更好吸引國內外知識、技術、資本等戰略資源,形成開發區具有創新優勢的新經濟成長點和動力源,從而把開發區發展成為具有較強輻射和帶動能力的羅源新中心城區。

建設現狀

羅源灣經濟開發區建立以來,經過多年的努力耕耘,在項目帶動下得到快速發展。目前,開發區已經形成一定規模,項目入住率較高,土地出讓率達90%,成為羅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並即將步入跨越式發展時期。
開發區北片大部分為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東部),除渡頭村、泥田村為居住用地外,中部泥田村附近還規劃了居住用地。南片西部地塊除工業用地外,包括了居住用地、行政辦公用地、商業金融用地和公共綠地;南片東部包括4個村莊和松山公園,以居住和綠地為主,工業用地主要分布在溪南岸和松山公園西南部,面積較小。截止2007年7月,羅源灣開發區已累計簽訂契約項目76個,其中北片區39個,南片區37個,總投資超過60億元人民幣。入駐項目涉及多種行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建材、金屬加工、食品加工、塑膠製品、紡織服裝、包裝印刷、房地產、物流業、服務業、基礎設施等。
從總體用地布局來看,開發區以工業用地為主,突出了工業區的特點,兼顧了區內村莊、山體綠地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開發區的發展目標和定位基本與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相吻合,其開發建設已經並將繼續帶動羅源縣社會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有利於羅源縣城向濱海和臨港方向逐步擴展,推動羅源縣城市化進程。但在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改善、總體布局和園區生態建設等方面,仍將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

產業結構功能

開發區已經基本形成的產業結構與開發區性質定位存在不一致。已經引進的企業涉及機械、電子、化工、塑膠製品、金屬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紡織服裝、包裝印刷、房地產、物流業、服務業等多種門類,產業結構比較雜亂,特色優勢不明顯,科技含量也普遍較低。

功能布局

開發區的工業用地沒有完全體現區域區塊功能特點、工業類型進行用地功能分區,區內地塊功能顯得混雜。北片西部包括了機械、紡織、化纖、食品、建材、有色金屬、包裝等,北片東部包括了服裝、機械、皮革、礦泉水、地熱和物流,北片中部包括了村莊、商住和休閒度假別墅區;南片西部包括了機械、食品、化工、建材、電子、金屬加工,南片東部包括4個村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